从“首位”到“主干” 成都打造内陆“沿海”
2019/03/05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作为内陆表现最抢眼的省会城市,成都在“新一线城市”道路上的高歌猛进,经常会被说成是“虹吸效应”。最流行的观点是,成都集中了几乎全省的资源,这导致四川其他地方诸如绵阳、江油、南充、北川等地发展不起来。
这种看法不无偏颇。如果是“虹吸”,前提应该是全省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在成都而非其他地区。但事实上,在四川省的投资大盘中,成都的比例并没有升高。在过去十年中,成都反而是四川全省对投资依赖相对较低的城市。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成都GDP占四川省的比重从31.6%提升到37.6%,而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却从41%下降到29.3%。在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倍,而四川全省增长了4.5倍。
如今,作为一个“强省会”,成都对四川省乃至整个四川盆地的经济,已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意义。2018年,成都GDP占到整个川渝地区的25.1%,四川全省的37.7%。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成都首次被定位为“主干”。
从“首位”到“主干”,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也就是说,成都不仅自己要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更要成为内陆的“沿海”,发挥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四川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基础:“外向型”色彩明显
成都虽然地处内陆,但其经济却具有极为明显的外向型特征。整体而言,外来企业在蓉设立的区域分支和生产基地,包括外资企业和外省企业,已经成为成都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电子工业,汽车工业也是成都制造业的重头。成都经济总量最高的龙泉驿区,号称成都的“汽车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等在蓉进行整车生产的企业,也都不是本土企业。
以吉利为例,过去十年,依托成都得天独厚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吉利控股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的布局。去年5月,吉利成都铭泰方程时空港项目又落户在新纳入成都“东进”代管的简州新城。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说,他愿意作为“东进”代言人,呼吁社会各界抓住成都“东进”机遇,积极参与“东进”、助力“东进”。
“东进”战略是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是成都优化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的重要战略:跨越城市东缘的龙泉山脉,规划建设一个“新成都”,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在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领域,成都也在中西部城市中具有最大的吸引力。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沿海科技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最多的人力布局,都在成都。
而随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推进,成都的这种吸引力还在与日俱增。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成都发布的营商环境‘1+10’文件,这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成都市为跨国企业创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赛诺菲中国区副总裁钱云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称,“我们相信,赛诺菲在成都的发展一定会得益于本地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
赛诺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2018年7月,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在四川省成都市设立。其全球研发运营中心也同步落户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致力于研发数字化探索和大数据分析。该中心的设立,使得中国成为继法国和美国之后,全球临床开发及运营的第三大支柱。
硬件:陆海贸易新通道
“载有4架意大利火神V1.0飞机的中欧班列(成都)已离开马拉口岸,预计12天后到达这里”。2月14日,在青白江采访时,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现场操作部负责人王洪福向记者透露。
成都国际铁路港(中心站)。2018年,中欧班列(成都)以全年1591列的开行数量,连续第三年领跑全国中欧班列。
这是中欧班列(成都)首次承载进境飞机业务。据介绍,这4架火神飞机由四川驼峰通用航空考察队订购,每架价值300万元。驼峰通航共订购了53架,分五年进行交付。这些飞机填补了此前驼峰通航固定翼飞机的空缺,将极大降低航空公司飞行员培训成本。作为高频次常态化开行的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成都)去年共开行1591列,开行量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首位。开通五年来,中欧班列(成都)已经连接境外20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打造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以及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
成都“外向型”经济得以繁荣发展,正是得益于这条新近崛起的陆海贸易新通道。在中国GDP总量前十的主要城市中,成都到欧洲的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距离都是最短的,这令内陆城市成都反而具备了“滨海”式的区位优势。
成都目前出口的商品中,大中小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和有线载波及有线数字通信设备占比接近50%,包括英特尔的芯片,苹果iPad以及戴尔、联想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因为这类商品单价较高,运费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低,而运输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适合跨国专列和航空运输。
TCL就是与中欧班列长期合作的大客户。“量是逐年递增,去年我们走了2192个柜到欧洲”,TCL成都工厂供应链经理蒲海说,陆路运输极大缩短了企业的供应链周期,一部分原先经由海运运输的产品也已经转移到了成都。
在省内,2018年7月,成都市明确,将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此后半年间,借助“蓉欧+”战略合作平台,成都几乎以每月“+”一个兄弟城市的速度,与省内16个地州签署了协议,组织实施合作项目上千个。
服务:“对标”企业所需
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的竞争。依托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最终都要落脚到市场主体的成长发育和全球竞争力成长上来。而营商环境的好坏优劣,则直接决定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兴企业的层次与品类、集聚要素的质量和规模,进而影响一座城市的国际显示度和竞争力。
认识到这一点,“对标企业所需”,就成为成都打造国际性营商环境的着力点。
成都要求,宏观上,以国际视野确立高点站位,对标全球营商环境各领域的最高标准,了解国际化企业对一个城市的具体要求。微观上,着力破解企业集中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用一件一件的实事,用一点一滴的改变,打动全世界的企业家和投资者。
“民营经济25条”,就是“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这份文件,拿出了实实在在的“4个100亿”:设立100亿的应急周转资金、100亿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100亿的上市公司纾困扶贫基金和100亿规模的新经济发展基金。
“在降低企业税费成本、用工、用地成本等方面,‘25条’也都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向国内‘最优’看齐。”成都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表示。比如,为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弹性供地机制,按照50年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计算年均出让价款或租金,企业可在不超过20年短期出让或5-10年租赁等方式中进行选择,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25条”还专门明确了政府采购预算约束的硬指标,提出编制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指导性预算,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中,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这25条措施很实,都逐条落实到了每个部门。”致力于四川本土发展的成都红旗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世如说,“政府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鼓励企业家发展,这些是很温暖人心的。”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