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盆地意识” 成都主动走出“舒适区”
2019/03/05 | 作者 张弛 | 收藏本文

对天府之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评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又在前后《出师表》中说到“益州疲弊”“惟坐而待亡”。
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方面说明天府之国既自然富足,是建功立业之地;另一方面,又因为偏安一隅,易生画地为牢思想。因此,“必须‘跳出成都看成都’,以开放格局和国际视野重新审视成都发展的‘势’与‘场’”,而其本质上,就是以开放的大视野构建城市发展的大格局。
成都,这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正在想方设法走向现代、迈向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
新年伊始,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成都又将下一步工作的切入点锁定在了“营商环境”:要坚决向“盆地意识”“西部思维”“固有旧习”说不,主动走出西部龙头城市和全川首位城市的“舒适区”和“参照系”,推动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
成都承诺,未来将聚焦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效能、产业服务、对外开放、权利保护等五大环境优势,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以此宣示成都将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的号召力,以及赢得全球投资者的生命力。最后,让“投资西部、首选成都”的共识,逐渐升级为“投资中国、看好成都”的共识。
成都市企业服务大厅。
切入点:“国际化营商环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营商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突出。这一点,从各城市间在招商引资上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可见一斑。眼下,招商引资成为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头号工程”,就足以说明状况。
在国际产业转移、要素价格均等、经营成本趋同的大背景下,营商环境的好坏,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本质上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营商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兴企业的层次与品类、集聚要素的质量和规模,进而影响一座城市的国际显示度和竞争力。如果地方营商环境差,企业发展会很困难,企业家就会用脚投票。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所参与的招商引资竞争,当然不只局限于全国范围内,更应该着眼于全球。比如,世界500强企业的进驻数量,多年来一直是不少城市相互比拼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成都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5家,但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尚未有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名单。
“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和内涵,并没有统一的指标,但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城市的地位到底如何,“国际化”程度是无法回避的一点。对成都而言,不管是建设国际门户枢纽,还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都离不开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支撑。
在不少方面,成都已有“国际蓉”的称号,但“国际化营商环境”,可能是含金量最高的那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绝不会因为地处内陆和后发阶段而被跨国投资企业所宽容。”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
“当前,成都正处于由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积蓄冲刺世界城市能量的关键节点。”在开年的“动员会”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他认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势不可挡,成都已进入用世界城市体系标定成长坐标、用市民美好生活向往擘画发展蓝图的全新阶段。
“用世界城市体系标定成长坐标”,细究起来,这个说法并不突兀。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先看体量。2018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这样的经济规模,可以和全球排名第42位的芬兰一国相比肩。再看排名。2018年,在世界城市权威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成都在2017年首次闯进百强榜单后,又跃升29位,至第71位。
而从具体分级上看,成都则在2017年首次跻身“Beta”级(即世界二线城市)后,从“Beta-”连跨两级,来到“Beta+”,距离世界城市的最高级别“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仅有一步之遥。
此外,其他一些代表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也不弱。2018年,成都市GDP达到1.53万亿元,进出口总额4983.2亿元,分别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和第七位。新增市场主体54万,累计市场主体227万,均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国际(地区)航线数量114条,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295.1万人次,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
对标先进:“跳出成都看成都”
春节刚过,成都就进入全面提速状态。
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2019年东部新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进大会,春节开工三天,成都连续召开三场大规模、高规格的大会,主题均指向城市复兴、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冲刺世界城市,首先就是要登高望远、放眼世界,站在世界城市的高度看成都。因此,“对标”成为近期成都官方语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这并不难理解,冲刺世界城市,当然必须以国际化和最先进为标准,才能在学习、追赶和超越中实现梦想。
身为“强省会”和新一线城市的典型代表,成都这些年所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不过,成都并不满足于此,主动对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查找自身在营商环境方面的差距。
憨态可掬的熊猫。
在2018年的GaWC榜单中,虽然成都已经跨进“Beta+”、坐望“Alpha”级,但如果深入分析,“Alpha”级的“门槛”是第55名——深圳,成都和这些“世界一线城市”的差距,还有至少15个位次。而占据这15个位次的城市中,不乏波士顿、汉堡、亚特兰大、多哈、达拉斯、哥本哈根这样的“实力派”,成都要想继续后来居上跻身“一线”,还远远不是唾手可得。与此同时,成都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11678户,有境外投资的企业近740户,这与成都的经济规模极不相称。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沾沾自喜于西部龙头城市的地位,很可能令城市发展丧失应有的想象力。
此外,说到成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成都离不开四川广阔腹地的支持,是倚仗于“强省会”的优势。
这一点当然无须讳言。但也要看到,虽然目前“强省会”趋势越来越明显,做强省会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先发、后发地区的共同选择,但对成都而言,要继续在“强省会”上挖掘潜力,继续依赖川内资源做大做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因此,无论是继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还是更好地承担起在省内的“主干”作用,更好地“反哺”、带动其他兄弟城市,都要求成都必须要有在全球参与城市和企业竞争的魄力与决心。只有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归根结底一句话:登高望远、放眼世界,“跳出成都看成都”。一定程度上说,成都未来的发展上限有多高,就看“盆地意识”“西部思维”的清除有多彻底,看对标的“对手”有多强。
设目标:“跳起来摸高”
不同于需要经年累月之功的GDP等经济指标,实现赶超需要一步一步爬坡上坎;营商环境是城市能够更快拿出手、并以此吸引企业的因素,因此,改善营商环境,更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定力。
而营商环境建设,首要就是“放管服”。可无论是管也好、放也好,最终是为了服务好。服务的根本,就是要了解企业需求,有求必应、快速响应。
在国家层面,为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国务院去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等措施。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一年内跃升32位,从第78位到第46位。世界银行称赞,中国相关领域改革“令人惊叹地快速且有效”。
2月11日召开的动员大会,发布了几组成都“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的数据。
开办企业,成都办理环节是3.67个,申请材料是12.5件,这两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办理时间10.36天,比全国平均水平9.6天要多。成都提出的目标是:确保把开办时间压减到5个工作日。
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指标方面,成都办理环节的几个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平均,但办理时间却高达276.81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0.2天,一些领先经济体只需要90天左右。成都提出,今年6月底前,将全流程的审批用时压缩到90个工作日。
成都要求,从“市场化”、“法治化”以及“便利化”三个维度出发,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聚焦市场准入、政务效率、要素配置、市场监管、权益保护五个重点,全力冲刺全球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列。
对标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营商环境先进城市,以及上海、深圳等国内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成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到2019年底,营商环境短板弱项明显改善,所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至95%以上,办理时限压缩30%以上,部分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
金沙遗址博物馆。
到2020年底,以企业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力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十强,加快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跨国资本进入新一轮调整、分化和再平衡,世界500强企业新布局的选择,则是地方营商环境是否“国际化”与“先进”的指征之一。关于这一细节,成都2019年提出了更高要求:力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总数突破300家。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成都下发了《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及配套行动计划(讨论稿)。其中,包括了一份《成都市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问责办法(试行)》,针对全市各级行使公权力的单位和人员,约束其在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对营商环境造成损害或不良影响的行为。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这是成都在建设营商环境上表达的态度,“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建设者。”2019年,这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国际化是评价尺度、建设则是永恒主题,从一点一滴打动全球投资者,大力培育“办事不用求人,办成事不用找人”的营商文化和社会共识。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