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一定要看准长期趋势
2013/08/05 | 特约撰稿员王彦晨采写,经本人审核 | 收藏本文
摘要:大陆不再追逐过高的GDP,意在引导更均衡地有效投资,抑制房地产的同时,更要注重扶持策略性产业,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融资,但扶持力度宜适中,时间长短要拿捏,目的在促进其长期竞争力。
吴中书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大陆甫公布的第二季GDP成长率仅7.5%,勉强达到官方设定目标的下限,这样的成绩实在难以令人开心。6月份的综合经济数据显示,物价指数年增率由2.1%上涨至2.7%,工业生产指数年增率由-2.9%小升至-2.7%,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官方和汇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均较5月下滑,显示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在成长减速的情况下,官方推出了被称为“克强经济学”的一系列举措,以因应经济形势。学界概括为三方面:其一是调结构;其次是去杠杆;第三就是无刺激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大量资本注入,诸多领域同时启动投资开发,造成沿海城市经济动能虽强,但也积累了很多负面效应,例如房地产飙涨、流动性泛滥、初次分配不均,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公开数据显示,大陆在2000年基尼系数就超过4.0,个人所得严重不均,成为社会不稳的潜在因素。我们看到,大陆官方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劳工由内陆地区分流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城镇,又因为房地产价格太高而无法在城市落脚,加上户籍等其他社会因素制约,又逼使他们回流农村,无法在城镇稳定就业,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隐患和阻力。
“克强经济学”将调结构放在正确位置,也就是说,注重环境的永续、节约能源,重视分配正义、不再过度追求高成长,转而强化内需、扩大民间消费能力等,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上述各领域都应该齐头并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结构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的成果才能确保。
至于不出台刺激措施,我的理解就是避免过度投资。投资对大陆经济仍然很重要,诸多领域必须靠投资,但关键在于是否将资金投放在正确的部位。地方政府以批地方式取得资金后,因为不能有效调配资源,经常看到一窝蜂地争抢项目上马,过度投资。以钢铁产业为例,产能超出需求约1/3,供过于求,显示出资源分配的明显不适当。
大陆的经济体系是国企独大,在资源配置上享有大量政策优惠,数量上高达九成九的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能得到的融资支持力道不足,他们或因担保品不足,或因规模有限,取得资金非常不容易。这就衍生出一种变相的融资模式,有些融资机构向国企取得资金,再转手变相加码贷放给中小企业,从中牟取厚利。这种形态各异的民间融资或称影子银行,其实是畸形的金融体系,使中小企业的负担更重。
大陆现在在利率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开放方面,显示出比较大的灵活性。但金融监管体制应该更务实,对金融机构的运行规则也应尽早跟上国际,与之接轨。
政府不出台刺激方案,意在配合调结构,一并将资金流向掌握住,避免促成过度的无谓投资。我的建议是,调结构一定要看准中国大陆长期的发展趋势。举例来说,一胎化之下,中国快速进入高龄社会,未来伴此而生的老人年金、退休福利和医疗保健、银发族休闲等等,这类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相关的产业和经济趋势,要在调结构时一并考虑。政府有责任让老人晚年生活幸福而有尊严。
大陆的保险事业近年虽有开展,总体保险额度虽然庞大,平均每个人的保险额却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健全的保险事业在大陆还有很大提升发展的空间。政府运用合理的赋税制度,藉由健全的保险医疗体系,让领取年金的退休老人,可以多元适性发展晚年生活,这一系列的领域就至少包括政府的福利政策、退休制度、税制,均有赖妥善规划,也要有好的财务来因应。
大陆经济是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庞大经济体。目前经济下行,与欧美经济疲弱有一定关系;大陆官方高调反腐、严厉打击奢靡之风,也使得经济数据要付出点代价。所以,如果要树立清廉政风,一定要坚持到底,取得成果,否则牺牲掉经济数字又不能实质清廉,得不偿失。
目前,大陆有意舍弃若干经济成长,不再追逐过高的GDP,我个人乐见其更均衡地有效投资,抑制房地产的同时,更要注重扶持策略性产业,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融资,但扶持力度宜适中,时间长短要拿捏,目的在促进其长期竞争力。
对台湾企业来说,未来与大陆之间最可能的经济关系就是扮演“重要的策略伙伴”。这有赖彼此放下心防,降低门坎更为开放,以自己的发展经验和管理实务,与大陆企业一起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管理能力和产业实力,先经后政,共创双赢。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