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陆军骁勇善战是因为这个部门
2019/02/15 | 作者 参考消息网 | 收藏本文
德国总参谋部相当于德军的基石和大脑。一个好的团队就像一支作战英勇、屡战屡胜的队伍,这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上,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团队的意义所在。部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作战的技巧,就很难在战争年代打胜仗,也很难在和平年代对国家对人民做出应有贡献。军队对国家而言,代表着形象和尊严,也代表着实力。
《德国总参谋部》从几个角度对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做了详略得当的论述。本书初版于1890年,是一本专门研究德国总参谋部发展史、运转规律、架构建设等细节的学术性著作。此后多次再版。其中文版本于2018年12月首次在中国出版。首次出版时,此书不仅得到曾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毛奇伯爵的推崇,他还写信给作者,探讨书中观点,连英国丘吉尔首相、拉斯·黑格将军、蒙哥马利将军,法国贝当元帅和福煦元帅等也深受此书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斯宾塞·威尔金森,他185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休姆,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欧文斯学院、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学习。因为对军事方面感兴趣,在学生时代,他就抱定终生研究军事的决心。因为做过记者,他和很多政要人物和军队领袖有交往,学术研究方向也从军事转向历史。1909年,他被推举为牛津大学奇切尔军事史教授及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作者认为,德国陆军骁勇善战的根本原因和其总参谋部有着直接重要关系。
英国陆军上将亨利·布兰肯博里在政府成立特别委员会时做了调查,专门把英国和德国的陆军管理体制作了比较,他特别提到德军的总参谋部并将它称作是德国军事机构的“基石”和“大脑”,可见总参谋部所处的地位之高和其意义所在。虽然此书是英国人剖析德国军事体制,但对其他国家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作者因为对史料的专注和了解,从很多军官或是军事家的回忆录、著作中得来信息,观测到当时战争和人的关联性。像国王威廉一世取得军事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他有什么渊博的学识,一位历史学家总结过这段历史,认为总司令不能太过优柔寡断,一经采纳顾问的建议就应坚定执行,否则事情只会越来越糟。1815年,总参谋部正式成立,并不再隶属于战争部,这种独立性军事机构的设立,分工和职能更加明确。
作者深谙军队的体制编制,对整个战时陆军的军事行动、层级任务等了然于胸,仗着对小环境的了解,自然就不能脱离大环境,因此在写到普奥战争时,他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政治因素。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本想避免战争,不发起任何主动进攻举措,从计算所需兵力时已可见出威廉一世的张惶,面对奥地利兵力强大的军队,方方面面关于集结兵力的问题都包抄而来,包括战场上的兵力分配、选择集结的地点,合理有效地运用地理优势来对抗敌军。威廉一世有意推迟发起进攻,使他有时间作出明确的判断和估算,摸清敌军的动向和弱点,最后,通过等待和有条不紊的组织,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利用起来,打赢了这场仗。
(范典)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