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低调俱乐部”始末
2018/11/25 | 收藏本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军政商学各界人士经常往来南京,城内三道湾一座宅邸成为名流聚集的沙龙。
这座宅邸的主人周佛海,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他的朋友都是文化界知名人士或者政界少壮派,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胡适、陶希圣,以及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军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罗君强、江苏省第10区行政督察专员梅思平等人。这些人都认为中国抗击日本入侵“战必大败”,对华北溃败的战局和华东紧张的局势感到焦虑,主张尽快接触谈判结束战争。来南京参加国是会议的胡适,认为这里的氛围与外界截然不同,戏谑式为这个政治沙龙起了一个名字“低调俱乐部”。
低调俱乐部中人不仅是清谈家,也是行动派,他们决定通过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打开对日沟通的管道。通过积极展开接触和游说,周佛海等低调俱乐部中人,与陈公博等汪精卫亲信逐渐合流。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已经难以避免,9月初,低调俱乐部也走向分裂。胡适脱身离开,日后写信告诉朋友:“九月八日离京,那天我明告精卫、希圣、宗武三人,我的态度全变了,我从此走上了和比战难百倍的见解。”1939年,曾深度参与汪精卫集团对日媾和的陶希圣、高宗武也宣布脱离,并将汪日谈判情况公之于众,一时舆论哗然。周佛海、梅思平、罗君强等人选择追随汪精卫,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