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云上贵州
从贵州大数据产业看中国经济转型
2018/11/15 | 老桦 | 收藏本文

贵州,这个中国大西南腹地山区省份,有景色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万峰林、荔波七小孔,还有驰名中外的茅台国酒、“老干妈”辣椒酱……如今,一个现代科技时兴热词“大数据”,却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笔者近日随港台媒体采访团到贵州, “发展大数据引领经济新常态”、“大数据,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大数据打造经济新引擎”的标语随处可见。贵州大数据产业是2014年“抢跑出闸”,翌年就敢为天下先举办了“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简称数博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连续办了四届世界级的“数博会”,吸引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中外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巨头马云、马化腾、雷军、李彦宏、郭台铭、德里克·阿博利、迈克尔·戴尔一众大咖前来参加捧场。2016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还正式批复同意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贵州这个被李克强总理风趣称之为“无中生有”的大数据产业,究竟从何而来?
寸有所长 无中生有
长期以来,贵州因地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沿海及其他内陆省份落后,多年来为脱贫赶超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尝试,2015年其GDP总量排在全国第25位。数字科技来临,大数据产业兴起,为贵州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如果说互联网是遍布人体的经络,那么数据储存服务器就是神经中枢,具有高度风险敏感的“娇贵”特性。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平均海拔1100米,石山洞穴遍地,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很少风灾水灾,更无地震记录,加上水电资源充沛,价格相对便宜,这一切成为了大数据“云储存”安身立命发展的先天优越条件。也就是说,互联网及IT企业把数据中心安放在一个既安全又廉价的“云端”,就可以通过远端操作完成各种业务,在成本和效率上达至最优化。
2013年6月,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原贵州省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走马上任,他曾长期在北京工作并主管过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便大力促成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成立,引来了不少科技人员、专家前来考察了解。省委省政府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其中一项重大举措,是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贵阳市与安顺市结合部设立国家级的贵安新区,目标是打造南方数据中心核心区、全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全国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示范区、大数据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数据双创(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大数据产业高度重视与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迎来了大数据产业的春天: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全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先后在贵州开工建设,富士康第四代产业园跟着落户,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谷歌、英特尔、苹果、微软、戴尔、惠普、甲骨文等中外著名IT企业也纷至沓来。一时间,贵阳周边特定区域快速集聚数十机架、百万台的服务器,数据存储规模可达EB以上,随着大数据产业持续发酵,将形成一个千万服务器集群的资料中心基地,是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数据聚集地之一。
数化万物 智在融合
贵州大数据产业并没有就此停步,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数据硬件设施建设只是基础,如果停留在“中国机房”的美誉上,依然没有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经济思维方式。要突破历史上长期落后的局限,必须有效地整合利用大数据,将贵州经济纳入网络数位经济发展,从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到社会管理、资源组合,来一个大变革。
贵州省先后开展“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和大数据+产业深度“万企融合”行动。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是一家传统的辣椒制品企业, 2016年投入700余万元建立大数据运营中心,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营销、质量检测和监管精准分析、精细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更有效拓展了市场,年产值年均增长了11.8%,老企业再次焕发了活力。
在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我们看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货车帮公司的电子大荧幕上,闪烁显示着货车主与货物客户交易的实时动态信息。该公司每天发布的货源信息达500万条,日促成货运交易超14万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货车综合服务平台,不仅缩短了行业链条,更为破解传统货运困境寻找到了突破口。
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云上贵州”大数据平台,以云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制造和工业大数据为主营业务,通过工业大数据汇聚、收集、整理,把贵州工业云应用做大、做强。该公司研发的贵州工业云平台自2016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已经拥有超过7万余家企业用户,发布采购需求和产品超过40000条,累计成交17000多笔,成交金额突破10亿元。
资料显示,贵州大数据企业从2013年不足1000家增长至现在8900多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1100亿元人民币,2017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37.2%,位列中国第一;全省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5.3%,拉动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二大增长点。
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担负着探索有关数据资源管理与共用开放、数据中心整合、数据资源应用、数据要素流通、大数据产业集聚、大数据国际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等课题、任务,他们先行确定“数据共享开放、大数据安全、区块链应用”三个主攻方向。其中,大数据共享开放已卓然有成,贵州民众已在医疗、教育、公安、工商、税务、交通、旅游、文化、食品安全、生活支付等多个领域享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做到了“进一张网,办全省事”。
贵州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各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运用。在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今年4月份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8)》中,贵州省2017年全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得分93.76分,位居全国第三。
“大数据产业发展,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这是贵州上下强烈共识,为此各部门、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训政策措施,开启了大数据“引智”工程,向国内外广发“英雄帖”,吸引鼓励大数据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到贵州创新创业;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建立合作关系,吸引美国苹果、惠普、微软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等知名企业、高校到贵州投资和办学。目前,贵州已引进各类高层次大数据骨干人才2000多名,新建大数据及相关业态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引进院士及其人才团队10人。据智联招聘资料显示,2017年,全国大数据人才需求同比上涨45%,而贵州的大数据人才需求则上涨至64%,成为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贵州已成为大数据企业和人才发展的沃土。
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这就是贵州当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时代的真实写照。
中国西南部经济转型试验田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是以技术创新拉动西南部经济转型的国家级试验田,同时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走出经济困境的积极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走过了两个阶段,前20年是“外向型经济”主导阶段,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中国释放了大量过剩农业人口,提升了单位劳动生产率,通过政府的产业集群规划,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出口,建立了“世界工厂”的全球地位,抓住了后发优势。后20年是“外延式经济”主导的阶段,通过加大要素供给,信贷扩张,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释放过剩产能,扩大就业,带动消费升级,抓住了全球资本过剩的历史机遇。目前,我们正走在第三个阶段,这将是“内生性经济”主导阶段。按照国家部署,通过“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生态,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从组织创新,到产业业态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中国又要抓住战略转型的历史视窗期,在互联网时代引领未来。
贵州这个地处中国内陆云贵高原山区省份,外向型经济先天不足,除军工企业外各产业发展不平衡,用传统GDP高杠杆投资去拉动经济困难较大,而在国家经济转型的第三个阶段,贵州利用特殊地理优势,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以技术创新拉动西部经济转型,闯出一条弯道取直、赶超跨越之路,对于中国面对困难挑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极其重要可贵的探索,有着牵动大局的启示。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由政府主导到企业行为到市场运作,并最终实现大规模商业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西南部新时代的曙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