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以“无人”收场?新媒: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
2018/09/25 | 《联合早报》网站 | 收藏本文
摘要:“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时面积比较小,可以销售的单品有限,如果想吸引消费者前去购物,宣传和促销所需的成本也意味着店铺短期内难以盈利。”
北京2017年掀起的“无人便利店”风潮,在短短一年后悄然平息,多家便利店并未完成外界预期的扩张,甚至早已关闭。受访消费者认为,无人便利店在产品类型和价格上比不过超市,使用的智能科技也繁琐复杂,并没有带来更多便利。专家则认为,无人便利店并没有销声匿迹、淡出视线,而是从热点新闻转变为一个零售、电商行业等都在努力尝试的新业态。
以北京去年7月开业的一家无人值守的便利店为例,称该便利店开业时名声打得响亮,所属集团当时宣称,计划年内在北京布局10到15个。此外,多家无人便利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各地涌现。
不过,仅仅一年后,记者上月再度走访位于某大型购物中心的这家无人便利店时,发现便利店已消失,它原来占据的位置如今摆放了一些家居用品。据了解,便利店是在今年5、6月份关闭的。据附近工作人员了解,该无人便利店的生意好时日均销售能达2000元人民币,但后期盈利还不够支付电费等开销。
无人便利店去年进军北京时,就有声音质疑,中国的无人便利店在还未完全解决盈利、技术缺陷和运营模式等问题前,不应急着推出,否则资本市场一哄而上,可能会出现热门概念炒作的情况。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受访时说:“无人便利店把新科技全部应用到一个店铺里,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备受关注。但便利店毕竟属于一种零售业态,无论科技创新到什么程度,营业也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她分析,不同规模的无人便利店发展态势不同,针对无人便利店,专家指出该便利店经营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选址的问题,以及运营成本和收益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她说:“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时面积比较小,可以销售的单品有限,如果想吸引消费者前去购物,宣传和促销所需的成本也意味着店铺短期内难以盈利。”
另一方面,赵萍也认为北京的便利店文化还不够浓重。她说:“连锁便利店在北京社区的普及程度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因此人们可能觉得便利店的价格偏高,同时又没有形成经常到便利店消费的习惯。”
她建议,对于“盒子”型的无人便利店,想要盈利还是需要规模化,并进行更有效的品类管理和成本控制。
她说:“零售业业态的创新非常快,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无人便利店将会与其他业态相互补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