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8/09/25 |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摘要:大学学习主要靠自我管理,自发自觉,培养的也是自学能力。而这对中国几代独生子女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被认为是针对本科教育多年来严进宽出弊端开出的药方。
确实,只要能考进中国大学,哪怕是玩四年、混四年,只要成绩不至于太差,基本上都能顺利毕业。大学这种严进宽出制度已经被指是制造低分低能、庸才废材的根源之一。
其实,无论宽进宽出还是严进严出,都只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问题的根本。一些大学生为什么厌学、自甘平庸,以及大学究竟要怎样合理而高效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高等院校应该直面的本质问题。
大学生厌学,细究起来大约以下几个原因:
从小到大的科举式求学之路,令大批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就丧失了自主权,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去哪儿学、跟谁学,一概由老师和家长决定。为了上大学,他们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瞄准。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选择判断的能力;即使到了大学,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了解很多专业的学习内容,也不知道这些专业毕业后的职业状况。往往到了大学才发现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合自己报考时所选的专业,而这个时候,又不知道该换哪个专业以及根本就没有换专业的可能。
其二,大学学习主要靠自我管理,自发自觉,培养的也是自学能力。而这对中国几代独生子女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从小到大,他们学习上既被严管,生活上又被严重宠溺,所以,当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及时帮助他们管理时间,规划学习目标,提供补习师资,解决生活困难或化解社交障碍,使得问题最终投射到他们的学习成果上。
其三,当下大学许多专业,教材内容还远远落后于时代;一些高校、一些教授的教学,还固守照本宣科的僵化模式——即使采用了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过是把教科书的内容做成PPT内容,与以往传统教学的区别,不过是读教科书还是读幻灯片。学无所用,还耗费大好时光,又无力选择必修课及其授课老师,等等,这也是一些学生厌学的原因。
其四,是对娱乐的过度沉迷和对残酷现实的本能逃避。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就是各种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太发达,获取太容易——这对从小缺乏足够的娱乐时间、缺乏选择权,上了大学忽然有了时间和金钱自主权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当遇到巨大压力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选择逃避,宁愿把精力投入到游戏或网络汪洋资讯里,用娱乐快感置换学业低迷。
而大学能够让学生严进宽出,也有一定问题,比大学生厌学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高校招生最不合理的就是专业选择的凝固性上,这一点需要很好地学习西方名牌大学的灵活性和务实性。以美国大学为例,在世界名牌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上,美国诸大学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一半以上江山。细看美国名牌大学,一般都有不定专业的选项,学生可以先入学,一两年通识教育之后,已经对学科和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和判断,也对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个时候再选专业,就会少走许多弯路。毕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总好过被逼无奈地煎熬到底。另外,美国大学间提供相互转学的机制,也为大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提供了纠错机会。这一点,是中国大学生望尘莫及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