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成套设备引入解决穿衣难问题
2018/08/15 | 陈祥 | 收藏本文
摘要:放眼世界,解决棉花供应不足的最佳、最成熟办法,就是生产化学纤维,且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比重至少到40%。
内地第一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入,是在与苏联的蜜月期里。第二次引入工作,则是1970年代初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改善关系后,从欧美和日本引进的26个项目,史称四三方案,因为计划价值43亿美元。这26个项目中有13个化肥项目、4个化纤项目,这17个项目即所谓解决吃穿问题。4个穿衣项目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天津石油化纤厂。
进入1970年代,国内纺织工业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当时,内地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天然纤维,天然纤维里主要是棉花,而全国棉花产量长年徘徊在4000多万担,棉花产量无望获得突破性进展。1971年,内地棉花产量4300万担,比1970年减产7.6%。4300万担里,去掉农民自用棉花、军队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还剩下3100万担供应纺织业。如果要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那么势必占用粮食地,而吃比穿更重要。
放眼世界,解决棉花供应不足的最佳、最成熟办法,就是生产化学纤维,且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比重至少到40%。内地尚不能制造化学纤维之合成纤维,只能做纤维素纤维即粘胶纤维,随后制造出维尼纶纤维,但维尼纶纤维的质量很差,不受市场欢迎。民众最喜欢的“的确良”即涤纶,以及人造羊毛即腈纶,内地却无能力生产,必须要购买西方技术。但内地的石油产量在逐步提升,1959年只有373万吨,1972年已达到4567万吨,足以拨部分石油作为原料生产化纤。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