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中国篮球革命
2018/08/15 | 《华尔街日报》 | 阅读次数:2053 | 收藏本文
摘要:许多粉丝的欢呼和腰包都贡献给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而非中国本土的职业联赛。篮球明星姚明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篮球在中国是项热门运动:孩子们在街头打篮球,球迷们穿着偶像的球衣,电视直播和比赛视频吸引着海量观众。只是,许多粉丝的欢呼和腰包都贡献给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而非中国本土的职业联赛。篮球明星姚明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2002-2011年间,姚明在NBA休斯顿火箭队担任中锋,在八场全明星赛中首发出场。2017年初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后,姚明锐意改革,希望将本土联赛打造成更贴近美国NBA的样子。他的目标是提高篮球人才水平,同时让俱乐部老板赚更多钱,进而让他们加大对这项运动的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他的努力包括:消除政府对联赛的控制,未来还可能改变球员的国家选拔体制。
据NBA中国介绍,中国大陆有近200家品牌店和逾5000家特许经营店销售NBA主题商品。今年在中国,NBA总决赛平均每场的独立观众数达到了2500万人。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许多专家对职业运动的前景都很乐观。过去,中国的政府部门管理着各个体育联赛,这些联赛也一直将重点放在培养奥运冠军上,而不是培育职业球队来赚钱。“我们正处在中国体育消费的转折点上,体育正变成一种消费品。”为CBA球员提供经纪服务的美国人马特·拜尔表示,“消费者的看法变了,以前大家将体育视为一种锻炼方式,如今则是欣赏运动员和领略体育文化。”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政府正寻求推动职业运动的发展,以将其作为服务业扩张的一个方面。2014年,中国领导人设定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将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到5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然而据最新的政府数据,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只有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多数还是来自出口的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
据知情人士透露,CBA的20支球队经常处于亏损状态。与财大气粗、营销力强的NBA截然不同,CBA的比赛场地都属于地方政府,这些球场看上去更像学校的体育馆,而非现代的运动场馆,提供的食品、饮料和特许商品也相当少。
中国篮球的惨淡状况促成了姚明的走马上任。他是首位从政府部门以外空降来运营一个体育联盟的人士,随后,高尔夫、冰球以及马术运动方面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尽管阻力重重,姚明仍可指望潜在的海量球迷的力量:这些球迷若想在中国本土看职业篮球比赛,只有CBA这个选择。“我上学时喜欢打篮球,”26岁的黄梅万(音)说道,今年春天,他坐在看台上观赏了深圳新世纪烈豹队和他家乡的浙江广厦猛狮队的一场季后赛。“那场比赛让我激动不已。”
据知情人士介绍,姚明重塑中国篮球的努力发轫于2016年。当时,各个俱乐部的老板们(姚明当时是上海大鲨鱼队的老板)在CBA全明星赛的周末齐聚东莞,商讨如何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些老板们就钱的问题大吐苦水。他们抱怨体育总局拿走了一部分CBA的媒体播放权和赞助收入,却没有报以相应好处。这场会面之后,俱乐部老板与政府的篮管中心联合组建了一家私营企业来运营CBA联赛,其中俱乐部占股70%,篮管中心对于联赛决定拥有否决权。
大约一年后,姚明被国家体育总局任命为CBA的掌门人。他立刻将剩余的股份归还给了俱乐部,并取消了北京方面的否决权。“中国篮球的状况不太好,他们认识到必须采取一些显著的措施。”知情人士表示。在采访了十几位CBA俱乐部官员、经纪人、体育高管和学术界人士后,记者了解到,姚明上任后努力将更多收入拨给俱乐部的老板。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拥有几乎所有比赛场馆,而经营场馆的官员们并不像美国人那样有动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姚明还认为,要想改善人才储备,也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在中国,国家队的运动员们很小就进入国家资助的训练系统,大器晚成者往往难有出头之日。知情者说,姚明认为美国的体制也是一种人才培养之道,即运动员可以到高中甚至大学才开始正式接触一项体育运动。
作为上海大鲨鱼队的老板,姚明还看到球员因为联赛规定被束缚在本地俱乐部动弹不得(姚明上任篮协主席后卖掉了他手中的球队股份)。“姚明开始明白,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优势,必须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来分配球员资源。”那位知情者表示,“你不会想看到某些全明星球员因为无法更换俱乐部,被困在替补席上。”
今年3月,姚明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间隙,姚明在门厅休息,他拒绝谈论最近所做的事,但他表示近期没有返回美国的打算。“我现在的所有工作都在中国,”他说。
(Wayne Ma)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