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三千中国新移民 日本识时务笑脸迎芳邻
2018/08/15 | 《联合早报》 | 阅读次数:1876 | 收藏本文
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如今旅居日本的中国新移民,背景和过去大不相同,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社群。近期,日本舆论界留意到这个现象与变化,并呼吁日本社会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学习与中国邻居和睦共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侨居日本的中国人多数以谋生和找出路为目的,东渡日本。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如今旅居日本的中国新移民,背景和过去大不相同,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社群。近期,日本舆论界留意到这个现象与变化,并呼吁日本社会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学习与中国邻居和睦共处。
日本当局近期发布了旅居境内的外国人统计数据,其中因工作和学习到日本居住的中国新移民有87万7000人,比上次在2000年调查结果的32万人多达近两倍。有报道指出,这一官方数据不包括已获得日本国籍的华人,若是加上这个群组和非法居留务工的中国外劳,目前日本境内的华人数目估计已突破100万。
在旅日外国人当中,旅日华人占比最高,达29%。尽管日本政府并未积极推动吸引移民的政策,但申请入籍的中国人有增无减。据日本移民厅发布的统计数字,目前日本的华裔公民已有约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00个。
据统计,仅是东京的江户川区、新宿区、江东区、板桥区,以及丰岛区的有约20万人。这些区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中国城”,处处可见写上“中国”两个大字的商店,颇具中国地方色彩的餐饮店如“四川麻辣”“东北拉面”等更是不胜枚举。总之,中国人的存在感还在日益加增。
中国和日本向来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随着旅居日本的中国人数不断增加,日本人如今越来越切实感受到中国人是他们的“邻居”。家住江户川区的日本人安藤朗受访时说:“下了班搭乘电车回家,一下车就听到周围的人都讲华语,这让我感觉不像是生活在日本。我居住的公寓里,中国住户在增加,左邻右舍都是中国人,连公寓住户的联络会会长也是中国人。”
“中国城”普遍出现开始让一些日本人感到不自在或不习惯,甚至可能发生摩擦;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这种摩擦与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因此,日本舆论界近来频频提醒日本人,不要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人,应该重新认识周围的中国人。此外,日本一些地区也基于中国居民持续增加,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摩擦。
丰岛区的池袋率先出台了“多文化共生推进”计划。该区有许多中国人开设店铺,在还未推行“多文化共生推进”计划之前,由于缺乏沟通,以致经常出现治安问题。后来,这项计划让开店的中国族群以“东京中国城池袋”名称建立协调平台,让该区做生意的中国人能与当地商家和平相处。
在琦玉县的川口市,由于市内居民高龄化而出现了许多空置房。为了解决问题,该市将这些空置房建成40年地契的公共住屋并开放迎接外国人,有2000多个单位的公共住屋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申请入住。为了使该区顺利迈向“国际化”,该区管理委员会做好准备,积极主办活动来促进当地人和中国人的交流。该市还因为这项努力而获颁“地球市民奖”。
据介绍,川口组屋区管理委员会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公共住屋周围张贴各种“大字报”。例如,在超市以温馨句子提醒“用完了篮子请放回原处”;在幼稚园附近,张贴了大字报“讲话不要太大声”;组屋走廊里也叮嘱“不要在阳台上吐痰”。该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说:“公共房屋区里的日本老人需要清静,如果大声说话必然引起纠纷。遵守规矩,抓牢执法,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这是和谐相处之道。”
日本权威财经杂志《周刊钻石》最近刊登文章提醒日本人不要轻视中国人,因为中国经济崛起后,带动提升了旅日中国人的地位;中国人已经走出贫穷,变得更富裕。该刊物分析了几十年来旅日中国人的变化。文章指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到日本求学,除了少数国费生,大多数是工读生。他们课余大都在餐馆和工厂打工赚取学费。当时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印象就是“穷苦”。
如今,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数都打扮新潮,不少经济能力好的父母还为孩子在日本购买房子。这些旅日中国人大多数居住在东京等大城市。此外,现在到日本工作的中国人也都是白领阶级,不再像以前的中国人那般干的几乎都是体力活。
《中国知识分子向往日本》一书的作者中岛惠说:“日本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至少10年前的印象,以为他们到日本是为了打工求生存的。其实现在旅日的中国人社群不但在数量上增长,在素质上也大大提升了。这些年来,申请到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日本人应当对旅日中国人有新的认识,才能适应一个跨文化的生活圈。”
(符祝慧)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