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师成为地方财政危机的受害者
2018/06/15 | 周兼明 | 阅读次数:7739 | 收藏本文
网上有关“六安教师维权”的信息,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5月27日上午10点多,有人在微博爆料称“六安教师维权遭警方殴打”、“六安教师集体讨薪被抓”,现场不断有图片、视频流出,多是警察围攻教师的画面。最让人看了难过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竟被两名男警察反拧手臂,这名女教师其后躺在医院担架上哭泣。这些图片很快成为自媒体内容,在微信中被刷屏,引发网友关注。
27日晚,“六安公安在线微博”发布通报,承认当地“金安区、裕安区”有教师“因待遇发放等问题,到六安市政府南大门聚集上访”事实,并称在教师“拒不听从工作人员劝导,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对少数违法人员依法带离现场”。
28/29日两天,大量自媒体和部分权威媒体参与介入评论和传播。《光明日报》的新媒体评论称,此事“令人分外感伤和愤慨”,“对那些被欠薪的教师出手动粗”,“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央视网”评论认为:“教师的诉求不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解决,不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最终要民警来广场‘化解矛盾’,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激化矛盾。”
29日下午16:42,安徽省六安市政府在政府网发布通报,称事发两区“并没有拖欠教师工资”,教师集访诉求为“要求发放一次性奖励”,并表示“少数公安民警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对此,六安市人民政府表示诚恳道歉”。
此通报发布一个多小时后,“中国警察网安徽站”的“中警安徽”在微博中,发布了一张“黑锅”图片,再度引来热议。“澎湃”新闻深夜对“黑锅”图发表评论,质疑“是不是暗示警方背了黑锅?如果警方不认账,那么谁该为此负责任?”“何以事实一变再变?”并认为这样的事件“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政府部门之间甩锅、背锅的游戏”。
至此,事件脉络已见清晰。至于是非曲直,尽管民众还在热议并期待政府结论,但其实只要把这件事放到法律的框架下,结论基本了然。
首先需要厘清概念,这次教师讨薪的“薪”并非基础月薪,而是一种名为“一次性奖励”的薪酬补贴——而六安市政府说没有“拖欠过教师工资”指的应该是基础月薪。
而所谓“一次性奖励”,是安徽省对考核合格的公务员颁发的年度奖金,可视为工资补贴。据大陆不同媒体对此次事件的背景调查显示,安徽省共有13个市发放了一次性工作奖励。不同地区发放标准也不同,奖金数额有高有低,发放对象也不同,有的地方纳入了中小学老师,如合肥市4个区,有的地方没有纳入,如六安市。
按照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据此规定,六安教师理应享受“一次性奖励”政策。这次教师维权,要求的就是兑现法律规定的这一权利——给公务员发而不给教师发,就是违法,就是有失公平,教师愤怒维权事出有因。
2017年年底,安徽省教育厅在给政府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出:“一次性工作奖励的发放直接关系广大教师的切实利益,目前因个别地区处理不妥,已成为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可见,六安教师的维权诉求并非没有预警。六安市政府对这笔新增的财政支出可能有压力,但无论有多少压力和理由,违法都不是执政者应该的选项。
六安教师维权事件,其实反映出了地方治理的某种困境。
这两年,地方财政开始吃紧,到2017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超过了16万亿元。近年来,黑龙江、陕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地都发生过教师集访讨薪事件。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一个地区内的统一政策,与小区域财政差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如今,中央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开始强调“统一性”、“全国一盘棋”,但有些地方政府却总是试图通过分别对待、分步对待的方式来执行政策,造成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成员不平等状况,增加被差异化群体的不公平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地方政府应该有这种意识,公务员与教师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能平等相处,不可粗暴对待。
如果维权者没有打砸抢烧冲击政府等破坏性行为,警察都不宜执法粗暴。对维权教师动粗,不仅损害教师的现实生活权益,也损害教师长远的尊严,破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很难想象,政府官员和警察如此对待教师,以后这些教师再上课时,又该如何对学生讲到政府与警察?而学生从网上看到自己的老师被警察像犯人一般对待,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些伤害的结果都是可以预见的。
若确如“中警安徽”所发的图片那样,警察是这起事件中的“背锅者”,那也是当地官员“必须清场”之类的死命令造成的。让有利益诉求的群体,找到一个说理与评理的地方,是执政者的基本职责,也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动辙动用警力对付有维权诉求的社会群体或个人,是懒政、怠政、“甩锅”的行为,伤害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执政者的信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还表示,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而要实现这一点,保障教师应有的待遇和权利是基本的底线。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