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的安魂曲
2018/05/15 | 孙兴杰 | 收藏本文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文学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然而,伟大的文学作品要比历史更能够扣人心弦。时空流转,不变的是人性。
当然,历史的发展有时候湍急,有时候缓慢,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十九世纪后期,世界历史的潮流将这个古老的帝国裹挟进来,而世界大战最终让这个帝国灰飞烟灭。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的历史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为这个古老帝国书写了挽歌,也是这个帝国的安魂曲。
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在1867年改革成为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双元帝国,在现代史的书写中,它经常被称为奥匈帝国,《拉德茨基进行曲》的故事所涵盖的时代从1859年的奥地利和意大利间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平民到官僚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哈布斯堡帝国的元帅拉德茨基创作的音乐作品,主要歌颂了帝国的“武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帝国的武功从拿破仑战争之后一路走下坡路,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是这个衰弱帝国的冒险行动引起的大战。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约瑟夫·特罗塔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与帝国的命运凝结在一起,老特罗塔是步兵少尉,在1859年的战争中救了皇帝一命,由此被封为男爵,这也成为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有了自己的家族。后来他的儿子学习法律,成为地方官,并没有在军队服务。这位“地方官”跻身于帝国精英的行列,他既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自己的家族历史之中。
严格说来,“地方官”儿子是移民的一代,是伴随着19世纪中后期欧洲急剧的城市化而进入城市的中上阶层,他的口头禅是:我们只喝轩尼诗酒。
老特罗塔虽然已经被封为男爵,但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适应不了政治,他因为救了皇帝而被神话为“索尔费里诺的英雄”,更重要是,他的英雄事迹进入了教科书,但是教科书的描述与事实大异其趣,本来是因为皇帝无知差点儿丧命,结果描述为皇帝英雄无敌。老特罗塔为此而告状,一直惊动了皇帝。可能老特罗塔并不理解,进了教科书之后,他才成为了全国的英雄,他的子孙后代才能在“索尔费里诺英雄”的庇护之下生活。
“地方官”儿子是皇帝忠诚的奴仆,也自认为加入到了帝国精英的行列,更认为自己就是奥地利人。这也是这个古老帝国能够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即建立一种帝国的认同,尤其是核心区域的精英对皇帝需要无条件的服从。
只不过,欧洲的政治地壳正在经历剧烈的运动,民族主义运动让这个帝国四处“漏气冒风”,身处帝国精英之列的“地方官”既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应对这场世纪之变。
民族主义浪潮中的父子
其实从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的民族主义岩浆就不断涌动,曾经的以梅特涅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势力压制了欧洲的革命,哈布斯堡帝国也做出了有限度的妥协,就是承认帝国内的匈牙利人也是平等一员,改名为奥匈帝国。
口子开了之后就难以收住,巴尔干半岛就是民族主义的试验田。“地方官”从没有想过帝国会崩溃的事情,直到他探望在边疆服役的儿子卡尔·约瑟夫,边疆地主科伊尼基说了一段话:“这个帝国注定要灭亡。一旦皇帝闭上了眼睛,我们就会分崩离析。巴尔干半岛比我们更强大。所有的民族都建立自己独立的肮脏的小国家,就连犹太人也会在巴勒斯坦拥出一个国王来。”
一语惊醒梦中人!“地方官”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还处于另外一个时代,那是一个安静的皇权的时代,而他的儿子则处在另外一个时代,他决定不了儿子的选择和未来。“地方官”在妻子去世之后一直鳏居,而他的儿子从17岁就与有夫之妇有染,没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也没有什么能够安放儿子的灵魂。
这不仅仅是两代人的代沟,更是时代的断裂,而最终将这个帝国撕裂为碎片。奥匈帝国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也炸毁了这个属于旧世界的自己。
卡尔·约瑟夫在战争中中弹身亡,也算追随了祖父军旅英雄梦。皇帝寿终正寝了,几天后,“地方官”也死去了,特罗塔家族就随着帝国一起沉没了。特罗塔家族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家族,但是却可以“通天”,特罗塔三代人都见过皇帝,一曲特罗塔的家族悲歌,就是奥匈帝国的安魂曲。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