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中南北人水性差异
2018/05/05 | 阅读次数:2067 | 收藏本文
1930年中原大战时,广东部队第十九路军选择跟南京政府站在一起,对战桂系、冯玉祥与阎锡山。这两个广东师战斗力不俗,一路打到济南。“我军自入山东,沿途作战,已属困苦,而最苦者,莫若遇雨,村疏屋少,且皆浅窄,官兵时多露营,一遇下雨,便无地可藏。且地多溪坑,无雨则烟,下雨则涨,湍急万分。”60师师长蔡廷锴回忆大雨天行军之苦,“路途泥泞,军行困苦,越渡溪坑,更要万分小心,稍一疏忽,即为潦水冲淹。我军在泰安附近曾为潦水冲淹伙食担及挑夫十余人,足为戒心。”
中国南北气候、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南方人多数会游泳,北方人多是旱鸭子。这差异在中原大战中体现出来了,广东军队在大雨中苦苦支撑,更加不习惯大雨天的北方军队就更惨了。山东河流即便遭遇滂沱大雨,对于广东人也算友善,他们觉得这水不够深,可以直接走过河。在济南外围的一条河流前,蔡廷锴直接带领特务营一个连徒步涉河,水流湍急,水深处没头顶,浅处到胁下。蔡廷锴险些被水冲走淹死,幸亏身旁的卫士拉住长官。
19路军在山东涉渡过许多这样的河,如大汶河原本干涸,暴雨时水深过膝,广东人轻轻松松涉渡。但是,当阎锡山的晋军同样面对大汶河时就傻眼了,他们只敢从铁桥上集中过河,这方便了中央军战机的炸射。渡河晋军秩序大乱、损失装备很多。人多桥小,等不及的人仗着胆子徒步过河,结果淹死不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