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相争
2018/05/05 | 作者 曹蓓 | 收藏本文
摘要: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当下的交锋,无论从频次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这导致共享单车、外卖、出行、线下零售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先后各自站队。

虽然遭遇大股东减持等利空消息,股价接连下挫,但截至记者发稿,腾讯仍然是亚洲市值最大的企业,3.83万亿港元(约合4879亿美元)。紧随其后,同样进入全球企业市值前十位的阿里巴巴,此时的总市值为4477.89亿美元。
关于这两家企业的比较多年来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任何一个同框的场合,连饭局都会被大做文章。
去年开始,阿里和腾讯的交锋无论从频次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这种趋势在今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共享单车、外卖、出行、线下零售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先后各自站队。在这个春天,一个普通人走出家门,甚至足不出户花出的每一笔钱,几乎都会跟阿里和腾讯扯上关系。
互联网圈内的企业、资金和人也是一样,所有的变动,最终恐怕都难绕过阿里和腾讯。
高频交锋
4月3日深夜,摩拜股东会通过美团收购方案,美团以27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包括65%现金和35%美团股票,胶着了数月的共享单车行业告一段落。与此前行业内的普遍预测不同,摩拜和ofo这两个共享单车巨头,最终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别站到腾讯和阿里这两个对手的队伍里。
舆论称,与刚刚杀入的网约车几乎同步,美团迅速布局其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大应用场景生活圈的最后一公里。但多个消息源称,拿下摩拜,美团的背后是其第一大股东腾讯的支持,这一步棋,被视作受去年哈罗单车与阿里系的永安行合体的影响,也是对于刚刚宣布却早有风声的阿里、蚂蚁金服收购知名餐饮O2O公司“饿了么”的回击。
业内人士分析称,美团在城市中的短物流配送能力,是腾讯“新零售”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助力美团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其能与阿里的口碑、饿了么进行对抗。
遗憾的是,无论是ofo走进阿里系还是摩拜站到腾讯系,二者的作用,已经脱离了盈利模式不明朗但意义非凡的共享单车,而只是作为一个获取流量的入口和完善生态的一环。
几年前还是你做你的游戏、社交,我做我的电商、支付,各自偏安一隅,偶有交集,但近两年来腾讯和阿里开始把手伸向对方领域,双方在支付、数字娱乐、新零售、出行、外卖等多个领域厮杀。
去年四季度人传人的红包行动,让支付宝在数据上夺回了些许份额,4月1日,独立第三方机构Analysys易观发布了《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根据报告,2017年第4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三季度的53.73%扩大0.53个百分点至四季度的54.26%;微信支付背后的腾讯金融则从上季度的39.35%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至38.15%。
投入巨大的红包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信支付对支付宝的追赶和冲击的确到了必须紧张对待的地步,但随后刚刚跟腾讯达成战略合作的沃尔玛和步步高多家店面停用支付宝,也透露了腾讯追回支付市场份额的焦虑。
经营多年并与支付宝形成对峙局面后,腾讯切入了阿里的支付领域,大力扶植的京东商城,已经在电商领域成长成能够挑衅天猫的角色。腾讯对电商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京东,在主攻三四线城市、低价品团的社交电商拼多多4月11日刚刚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中,腾讯是领投。这家在2017年风头强劲的平台,根据此前陆媒报道的数据,在一年时间里成交量增长近20倍,在今年3月份的GMV(成交总额)或达到400亿元。不少人认为,争夺阿里旗下淘宝的用户,是腾讯持续投资拼多多的意义,目的是弥补自己在电商方面的不足。
巨头之间的战争,原本就有来有往。阿里这几年也在持续不断地在腾讯的优势领域游走。
仍然是4月,阿里游戏宣布代理在社交媒体霸屏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此前的一个月,坊间流传着阿里游戏大力挖角网易员工的消息,作为能够在游戏领域与腾讯抗衡的角色,曾经靠自主研发起家的网易即便有“越来越像腾讯”的调侃,恐怕也是唯一能够与腾讯游戏较量的公司。消息称,有网易员工表示“阿里游戏给我们部门每个人都发了信息”,引发了市场对阿里游戏要发力自主研发的猜测。
从收购UC,到阿里游戏的成立,再到去年阿里大文娱成立游戏事业群,十年前“饿死也不做游戏”的马云,如今表现出即便一路荆棘也要奋勇向前的执念。
分析称,发力游戏将会补足阿里大文娱的最后一块短板,背后是阿里“大文娱”的布局。根据其官方表述,阿里大文娱“3+X”业态,即大UC新移动事业群、大优酷事业群以及垂直业务群这三大板块,进而建设剧集、综艺、文学、音乐以及新成立的现场娱乐等内容生态。
其要面对的,是比它早,且已经位于头部位置的腾讯游戏、阅文集团、腾讯动漫、腾讯影业、腾讯电竞,五大实体业务平台共同组成的腾讯泛娱乐业务矩阵。
阿里重流量分发、腾讯重IP,根据各自优势制定的不同战略,会怎样把市场分割,恐怕谁也不敢轻易预测。
“二选一”站队
加入腾讯系后不久,3月底,“沃尔玛华西地区部分门店已经禁止使用支付宝,仅支持微信支付”的消息迅速流传,几乎同时对支付宝叫停的还有另一家线下连锁零售超市步步高的部分门店。3月的早些时候,沃尔玛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11家卖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条形码的方式进行购物,“今年预计所有门店都可上线该功能”。
即便腾讯回应称,主动权在商家手中,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腾讯多次强调不存在站队一说。同时,步步高相关负责人给予解释称,现在依然还有业态和门店仍在使用支付宝,“支付宝的合作方式太强势,它只作为一级入口,它不接受双向接入,我们无法接受这样不公平的合作”。然而,依旧没有阻止舆论的“火药”向腾讯撒来。
人们想起了2010年腾讯和奇虎360的一场大战,随后腾讯宣布,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有人专门收集了近年来腾讯系“二选一”的案例,比如,屏蔽淘宝链接、快的打车红包、支付宝红包、网易音乐、今日头条等等。
当然,“二选一”的手法也并不是腾讯独有。
2017年“双11”期间,一位在电商平台工作的人员称,他负责的家纺版块,不止一个商家接到了天猫“二选一”的通知,这并不是新鲜的消息。
陆媒报道称,2016年就有卖家透露,已收到天猫通知,如参加京东促销则无法参加“双11”;紧接着,京东诺奇、伊芙丽、AKseries男装等旗舰店也表示因仓库调整、系统故障等原因停止发货,甚至阿芙与京东公开决裂。2017年的“6·18”前夕,知情人士再次向媒体证实,天猫逼迫商家进行“二选一”一事确实存在。据报道,多位鞋服卖家透露,“6·18”前夕已接到天猫方面的电话“通知”,如果参加京东商城的“6·18”促销,将无法获得下半年天猫所有活动的资源,包括“双11”促销。
2017年11月6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微头条针对电商平台“二选一”的竞争模式发表评论称,“‘二选一’不是一家公司牛逼的表现,其实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而后,12月18日,腾讯、京东和唯品会共同宣布三方达成合作协议,京东和腾讯以现金形式向唯品会投资总计约8.63亿美元。刘强东还晒出与关联方的合影,并发文称“面对行业垄断和‘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我们在一起!”
虽然法学界针对腾讯或是阿里的“二选一”竞争模式多次发声称不正当、有违社会责任、损害中小商家利益、呼吁立法,然而到现在也并没有十分明确有效的办法。
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共享单车,抑或是崛起中的新零售,阿里和腾讯以各种形式存在,“二选一”是最终无可逃脱的隐形和显性的选择。
投资竞逐
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8年3月30日,腾讯共对外进行了463笔投资,是阿里巴巴对外投资210笔的两倍之多。同时,自2014年起,两家公司开始加大了投资力度。从近一年数据来看,腾讯投资了151家公司,是阿里巴巴的3倍之多。但阿里巴巴对每一次投资的金额更高,是腾讯的2倍多。
3月份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称,阿里、腾讯等平台型企业领跑独角兽布局,其中阿里系独角兽估值总和达3028.4亿美元,腾讯系达1568.2亿美元。
报道称,在这10家企业中,阿里布局的蚂蚁金服(750亿美元)、滴滴出行(560亿美元)、阿里云(390亿美元)、宁德时代(200亿美元)、菜鸟网络(200亿美元)分列第1、第2、第4、第6和第8名。腾讯布局的滴滴出行(560亿美元)、美团点评(300亿美元)分列第2和第5名。此外,阿里布局了口碑网、饿了么、小猪短租、阿里音乐、VIPKID、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企业。腾讯布局了自如、威马汽车、斗鱼、猿辅导等企业。
他们的争夺不仅仅是在国内。
3月底,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已经证实,它将成立一个新的区块链子公司,还有传言称其将投入火热的虚拟货币市场,但官方否认其计划进行首次代币发行(ICO)的传言。而这家公司,分别跟腾讯和阿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早前的2月份,消息称,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将向韩国移动信息服务提供商Kakao Corp.旗下支付业务部门投资2亿美元,以拓展其全球支付业务网络。
而在此前,市场数据显示,腾讯公司曾于2012年4月对Kakao投资,持有Kakao公司13.54%的股份。后在今年2月联合多家公司领投旗下公司Kakao Games,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17年腾讯以28起海外投资事件成为中国最活跃的CVC(CVC指投资于外部创业企业的企业基金,并不包括企业内部投资以及通过第三方投资业务),并且是第二名——阿里巴巴的两倍,可见腾讯的海外投资之活跃。其中,腾讯所投事件的国家分布为:美国13起、印度4起、英国3起、印尼2起等。阿里在海外的投资事件数量为13起,其中美国4起、印度3起,其他主要分布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受益于此,腾讯和阿里在去年的市值均大涨约100%。
帝国和盟国
4月12日,在一次公开场合,步步高集团董事长解释了刚刚选择跟腾讯牵手的理由,“最终选择与腾讯合作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相比帝国生态,盟国生态的舒适度还是更好的。”
虽然已经站队的参与者,言辞间自有亲疏,但腾讯的盟国生态和阿里的帝国生态,是此前已经被广泛认同的。
阿里巴巴集团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公开场合称,“我听到过有同行说,把自己的半条命已经交给了合作伙伴——你的半条命交没交给合作伙伴先不谈,但合作伙伴的整条命都交给了你和你的入口。”
矛头很明显指向腾讯。
马化腾曾经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我喜欢自留‘半条命’这个说法,把另外半条命给合作伙伴,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因此腾讯的策略,更多是麾下各个部分各自发展,强调合作和共赢。
而马云的阿里巴巴,则更倾向于“控制权”的策略,只有控制,才能将各种资源重新排列组合,甚至换血,融入阿里的大生态,以此带来高效和行动一致的步调。
两种模式很难评价高下,自是各有优劣,盟国模式在总体布局和协同方面必然面临劣势,却能充分发挥各自自由度,在其日渐强大时谋得共赢;帝国模式整体战略布局优势明显,但势必为每一个部分增添更多的束缚。
腾讯旗下的一家企业曾经婉言,从腾讯得到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大,“因为腾讯的风格就是各自发展”。而阿里系的公司也或多或少私下表达过对其“强势”的非议。
一家新一线城市的企业曾坦言,很多公司在寻求投资者或者合作伙伴的时候,都会避开阿里系和腾讯系,“他们强不强?确实强,但是我们如果进去,就很可能被吃掉。”他说。一家中部做智慧城市的公司,在个人征信合作的时候,曾经与一家知名的企业接触,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家上海的市场份额并非那么大的公司,原因同样是“这样才能有的谈”。
有分析称,所有的争夺,在行业整合的同时,滋生了不少问题,也增添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的无奈,“这都是想称霸的恶果”。
虽然不排除一些创业者初衷就是变现退出,但大多数能够做到足够市场份额的创业者,往往是怀揣梦想的,这个梦想当然不是最后走进某个巨头的怀抱或者放弃初心。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毕竟在中国,一个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每一笔花销,几乎都能找到阿里和腾讯的足迹。但愿这不会是一个长久的格局。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