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如何配给亚太战区
由于预想作战区远离美国本土,又缺乏战略纵深可供大部队维持长期前进部署,美国陆军在亚太地区主要采取预置补给模式来应付作战需要。
2018/03/25 | 作者 田聿 | 收藏本文

一场年度训练中,来自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的拆弹小组组长内森·霍奇斯正在等待黑鹰直升机的降落。
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奉行“实力促和平”的政策,试图用强大军事力量维护所谓“美式和平秩序”。尤其在亚太方向,美国利用朝核危机、南海问题等热点因素积极进行军事战略布署,本来就是美国“第一岛链”围堵战略支撑点的日本和韩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变成美国的“前进基地”。
受到作战环境的先天限制,西太平洋方向美军前进部署的主力均以海空军为主,辅以少量陆军作战单位,让一些人认为美国陆军在亚太军事布署中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但这其实是误判——即便陆军在太平洋司令部战区构想中所占比例不重,但配属兵力不容小觑,总兵力可达10万人,他们的增援效率也直接关系到美国在亚太冲突中的“续战能力”。
精干高效的骨干部队
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USARPAC)麾下算不上兵多将广,但精干高效。
以日本为例,就兵力部署位置而言,海军第7舰队、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和空军第5航空队以日本本土和冲绳为根据地,相比之下,同样设在日本座间基地的美国陆军第1军前指麾下的实战兵力才2000人,且以直属总部的特殊专业部队为主。例如第441军事情报营和第78通信营,唯一地面作战兵力只有第1特战营,而且该营严格上来说也是直属陆军特战司令部,只是配属给第1军接受控制。
虽然第1军常备兵力寥寥,但从指挥系统架构看,绝不是徒有其表的“架子军”,一旦司令部奉命派遣部队增援日本,第1军前沿指挥所(下称“前指”)立刻会充实编制,担任日本防务。如果情况持续升高,第1军前指指挥官由于同时也是第1军副军长,当驻美国本土的第1军第二梯队前来增援时,前指能无缝对接,省下多余的行政交接时间。战时,驻日美国陆军第1军由司令部直接指挥,配合海空军执行联合作战。不过《美日安保条约》不像《美韩共同防御条约》那样规定战时指挥权需全部移交美方,因此美日将会采用联合作战体系,或是通过混编特遣队方式解决指挥权统一问题。
陆军太平洋司令部手里的骨干部队,还有驻韩第8集团军麾下的步兵第2师以及驻夏威夷的步兵第25师。由于作战任务区太大,除了以地面作战为主的韩国外,为避免前进部署的陆军部队遭到战略对手的海空封锁,其主力多半驻扎在美国本土或相对安全的中太平洋腹地。
考虑到战时快速部署需要,陆军太平洋司令部麾下多以中型旅级战斗队和轻型步兵旅为主,像步兵第25师下辖的机步第1、2旅都是装备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辆的中型旅,而该师所辖步兵第4旅虽然照编制说是轻型步兵旅,实际上更像是缩小版的空降第82师,是少数具有空降突击能力的陆军轻型步兵单位,同时也是司令部的战略总预备队。
美国陆军第1军主力是驻华盛顿州的机步第7师,除了所辖两个斯特赖克旅外,还有负责快速部署整体后勤补给与战斗支援的第593远征支援司令部。为了强化第1军的前进部署战斗力,第7师会根据年度美韩联合演习时间表轮换到韩国——不过,他们不会直接从本土西海岸前往韩国,而是先前往东南亚和泰国进行“金色眼镜蛇”演习,再取道马六甲海峡北上前往菲律宾,和菲陆军进行“肩并肩”演习,最后前往韩国参加年度“鹞鹰”演习,全部结束后才登船横渡太平洋返回驻地。
快速反应基石
由于预想作战区远离美国本土,又缺乏战略纵深可供大部队维持长期前进部署,美国陆军在亚太地区主要采取预置补给模式(APS)来应付作战需要。
该模式以旅级部队作战需求为基准,补给内容根据作战想定不同加以调整。像欧洲战区,就分为重点威胁地区的作战需求补给(EAS)和配合增援第二梯队的行政补给两种。前者以快速部署部队能立即取用为原则,以待命完成的各式作战工具、装甲车辆和战斗支援补给物资为主,一套EAS包括87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50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1750辆各式装甲输送车、战术轮式车辆,另有供一个重装机步旅或装甲旅持续高强度作战15天的各项物资补给。因此,美国陆军在情况危急时无需比照1990年“沙漠盾牌”行动那样大费周章,只需把官兵成建制空运到预先规划的地点领取装备,就能在72小时内投入作战。
EAS虽能有效缩短部署时间,但亚太地区情况迥异,美军最头疼的是没有足够的安全地点来存储等量装备,加上美国陆军在“第一岛链”的主要前进基地可能暴露在战略对手的先制打击火力之下,因此美军在西太平洋主要依赖停靠关岛的大型预置补给舰队。据日本《世界舰船》介绍,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预置补给舰队下辖两艘6.2万吨级大型中速滚装补给舰(LMSR),两舰共装有可供一个机步旅使用的各式武器装备和持续作战90天的油弹补给,但为了预防可供卸载的港口遭攻击而无法使用,舰上还备有两栖登陆艇和架设人工港口所需器材。
除了关岛的预置补给舰队外,美国陆军在韩国和日本也设有预置补给基地。其中,在韩国的预置补给基地位于倭馆,由第403野战支援旅负责装备检查和维护,而日本的预置补给据点则是相模联合补给基地。日本《军事研究》介绍,美军在韩国的预置基地是比照EAS标准,以能够立刻动用的作战工具和装甲车辆为主,另有可供师级部队持续作战90天的各种补给。而日本的预置基地以行政补给为主,里面封存着陆军运输船艇,需要时由工兵操作,协助保障陆军在日韩之间的跨海输送。按照美国陆军教范,凡是以作战需求补给标准编制的预置补给基地,无论船艇或陆上基地,都必须让各式装甲车辆和轮式车辆随时处于可开动状态,这样部队经空运前来接装时只需要领取弹药就能参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陆军太平洋司令部的运输能力并非仅靠海空军支持,而在编制内拥有独立海运舰队提供战区运输。这支陆军运输舰队由第8战区支援司令部管辖,主要使用类似坦克登陆舰的后勤补给舰,每艘最多能装载24辆M1A2主战坦克或37辆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而在行政补给时能装载48个20英尺集装箱,相当于24架次C-17运输机的运力。
为了提高运力,2016年美军增援日本的演习中,驻夏威夷的机步第25师第3斯特赖克旅麾下的装备就是用后勤补给舰运到名古屋卸载。虽然后勤支持舰需要15到20天才能从夏威夷抵达日本,但可以节省宝贵的战略空运架次,且由于是陆军直属单位,可根据战区情况提供地面部队迫切需要的重装备支援,可谓美军独有的后勤补给编制。
考虑到未来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区可能与地区军事强国对垒,因此除了从夏威夷或本土增援,另一个能派上用场的预置补给点是位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虽然从迪戈加西亚岛前往“第一岛链”的距离比从夏威夷或美国本土要短,但大部分航线会暴露在战略对手的威胁之下,这意味着美国海军第7舰队需要提供全程护航,再不然就是美国需要获得亚太和南亚盟国或伙伴国的额外支援。
据英国《简氏国际海军》透露,美军在迪戈加西亚岛常驻三艘LMSR,装有至少供两个全装机步旅实施90天高强度作战的补给和装备。迪戈加西亚岛还有两艘满载各式弹药的7.5万吨级大型高速集装箱轮随时待命,仅以驻韩美国第8集团军的弹药基数来看,光这两艘集装箱轮的弹药,就足够该集团军持续作战超过90天。
只是在“第一岛链”战场中,美国陆军的战区机动能力远不如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远征军,因此当亚太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美国陆军会在西太平洋扮演何种角色仍需观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