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引力:开放型经济的经验与突破
2018/03/05 | 作者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摘要:一个个大型企业项目纷纷落户东莞,东莞这一片创新热土再次以全新“东莞引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东莞引力——城市磁场效应与城市增长的奥秘
2017年11月15日,东莞市与紫光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紫光集团拟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投资1000亿元,建设紫光集团芯云产业城项目暨“紫光集团华南区总部项目”。这是东莞历年来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项目。
8月25日,东莞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将在凤岗镇投资300亿元建设“京东·都市人工智能产业新城”项目,在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与东莞展开全面合作,将东莞打造成为京东未来在南方布局的核心和利润中心。这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400亿元,年创税达到30亿元。而早在2015年,京东就在麻涌投资20亿元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园。
2016年,东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了《华为增资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300亿元,而这只是增资。被称为“华为心脏”的华为企业数据中心,2016年底也已经悄然从深圳迁至东莞。
一个个大型企业项目纷纷落户东莞,东莞这一片创新热土再次以全新“东莞引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城市的增长需要不断的资源流入。今天的城市,需要靠什么吸引投资?当“土地税收优惠、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传统三板斧不再成为核心竞争力,城市的增长如何持续?曾经引领改革开放潮流和格局的城市如今靠什么吸引资本等要素?
依靠政策和优惠跑完第一程的改革开放先行城市,如何用营商环境和制度创新继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城市探索的话题,这是一个城市磁场效应与城市增长的奥秘,东莞率先交出了一份有东莞特色的答卷——开放再创全新“东莞引力”。
从东莞模式到东莞任务
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东莞一直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莞模式”。当模式引领完成阶段性使命,东莞重新迎来了全新的“东莞任务”。
2016年5月17日,国家两部委选取12个地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与自贸试验区两线并进。获批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地区,要在两年内集中力量干六件事:一是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重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二是探索形成各类开发区(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三是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既探索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又要探索更好地“走出去”;四是探索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新体系,服务、货物贸易均包括在内;五是探索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侧重于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六是探索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东莞而言,这一试点更具特殊意义和价值。
南临深圳前海,北接广州南沙,西面珠海横琴,看似绝佳的区位却也为东莞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东莞身处三大自贸片区“包围”之中。
经过40年高歌猛进的发展,今天,东莞参与全球竞争所凭借的区位、要素等传统优势进一步消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叠加的阶段。营商环境优势弱化,倒逼东莞对标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出台符合更高市场经济标准的政策,打造更加规范高效的招商引资环境,以此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成为东莞未来五年乃至数十年更大格局规划下的开放蓝图。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试点试验城市,东莞视其为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二次改革开放机遇。如何在为期两年的试点时间内,找到独具东莞特色、却具备全国示范意义的改革抓手,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为转型培育全新发展动力,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再铸优势?
获批试点城市不到半年,东莞召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总结会,由东莞市委改革办牵头组织调研的《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给出答案——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优化开放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东莞以对标自贸区营商环境为引领,先行先试打造与国际高标准相对接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东莞在自贸区周边城市中率先出台对接政策,明确提出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建设中国制造样板城市为目标,建成国家自贸区示范延伸区。以探索莞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进展情况清单和下来可复制推广的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清单等“三个清单”为抓手,深入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监管四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机制,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经验与突破,全球化背景下的厚积薄发
一年多以来,东莞聚焦行政管理的制度障碍、国际合作的平台瓶颈、加工贸易的优势弱化等重点难点问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推进试点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自获批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以来,东莞已形成了40项改革成果清单,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管理改革等4项创新举措被纳入中央改革办开放型经济体制探索简报;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模式等5项改革措施获得国家部委复制推广,经验总数位居全国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第一;企业单耗自报自核等3项改革复制推广到全省。
在40条试点经验当中,创建加工贸易质量标准示范模式是其中突出经验之一,推动东莞制造从“以价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为“东莞制造”在国际产业竞争和合作新格局中谋求新的优势地位。如出口玩具、婴童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就以770项专利、567个自主品牌的产业优势,将出口总额从2014年占全国比重的8.7%提升至2017年的15%。这一成果是在东莞玩具和婴童用品出口先后遭遇出口增幅放缓,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生效,美国实施新版玩具标准等贸易和技术壁垒背景下取得的。
在一年多的经验探索中,“开放”意识正融入到东莞经济发展血脉中。目前,东莞国际经贸合作网络逐渐完善、企业多维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机制更加成熟。
东莞积极探索加工贸易企业产品新兴市场,支持有实力的外贸服务公司、机构在境外设立商品产销中心,加快加工贸易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开拓境外销售市场。目前,东莞商品南非展销中心已经在德班、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设立了六家分店,超过50家企业进驻,成为南非采购商与东莞供货企业互通的桥梁。
除了建立展销中心,东莞还结合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际需求,组织近1000家优质企业参加印尼雅加达-广东(印尼)商品展览会等境外展会,帮助企业开拓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渠道。累计投入超4000万元推动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市场抢订单、找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华坚集团已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累计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税收200万美元。唯美陶瓷是中国首个赴欧美投资的陶瓷企业,也是东莞本地民营企业中首个赴美投资建厂的项目。
未来,东莞还将通过引导和推动莞商资本开放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境内外高品质产业园区、产品营销推广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全面加强海外先进经济体在产业、商贸、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与新兴市场的合作潜能。
从1978年第一次推开国门创办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经历40年开放发展的东莞,如今正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时代迈进,正在为我国构建更深入、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探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