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让每个城市都有“龙泉造”
2018/03/05 | 作者 闵云霄 | 收藏本文
摘要:中国每个城市,都有“龙泉造”汽车。这不是梦想,已经成为现实。没有“龙泉造”汽车的地方,不是城市,而是乡村——没有通公路的乡村。

中国每个城市,都有“龙泉造”汽车。这不是梦想,已经成为现实。没有“龙泉造”汽车的地方,不是城市,而是乡村——没有通公路的乡村。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目前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汽车、东风神龙等12家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67家、上市公司57家,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二方阵前列。整车产量连续两年破百万,汽车零部件则行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龙泉造”正以惊人的速度抵达你的身边。
汽车产业已成为龙泉驿的“名片”、龙泉驿人的“骄傲”。在成都如火如荼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汽车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撑产业,在工业空间布局上,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为主体,打造“大车都”板块,推动该区域从全国汽车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挺进。
近年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围绕建设中国大车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业,初步建成了以乘用车、商用车制造为龙头,汽车关键总成、核心零部件配套为重点,汽车创意设计、汽车研发检测、贸易博览为核心,汽车生产生活为支撑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汽车产业未来的计划是:加快提升汽车产业的“层级”,实现“汽车制造”向“汽车智造”转变,着力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推动汽车产业奔向高端。奋力建设“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
重新定义“智能制造”
围绕提升城市竞争力,成都聚焦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率,加速行业聚合力,加快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努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龙头企业、零部件企业等落户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成都汽车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将更加完善,汽车制造业正强势崛起。
在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的车间里,一台台新车快速下线。“我们现在的日均发车量已经超过千辆,常常是车刚刚下线就被发货运输车迅速运到全国网点。”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党委书记吴政介绍,2014年10月16日,神龙汽车成都工厂举行奠基仪式。2015年10月,“白车身”下线。2015年11月底,首台东风标致SUV整车样车也正式下线。
这样的建设速度,让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也颇为震惊。标致雪铁龙集团监事会主席加洛瓦感叹道,“这是成都奇迹。”
神龙汽车内部有句话:“晚一天投产,亏损3000万”。账是这么算的:作为成都经开区北拓区的首个项目,它一旦在2016年底建成投产,将贡献36万辆的产能,差不多每天有1000辆车下线,晚一天,利润损失就是3000万元。
神龙成都工厂投产一年以来,东风标致4008、东风标致5008、东风雪铁龙SUV天逸C5Aircross三款“龙泉造”车型已有50000辆入库并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月产量达11200辆,最高日订单达1725辆。可容纳7500辆新车的成都工厂停车库,空空荡荡,因为刚下线的新车一入库,就被发货运输车运走。
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化工艺……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直接被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定义为“全球新一代标杆工厂”,成为率先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推进汽车制造技术升级与转型换代的新标杆。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投资服务处处长谢兴云告诉记者,在加快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成都经开区还不断引进智能制造高端项目,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记者获悉,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放量,位于成都经开区的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也正在加紧推进工厂的二期建设,占地500亩的二期新厂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计划今年2月开始搭建厂房,并同步引入全新的生产线设计和工艺布局,预计2018年6月底投产使用,届时该企业的年产能将达到2.5万辆,将更好地满足市场供应。
中植一客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动能,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全国的汽车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抢占发展先机、实现赶超跨越的战略突破口,是未来产业的重要增长板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1年,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汽车产业生态圈基本建成。到2035年,先进汽车产业形成规模,绿色智能成为主流,汽车产业生态圈全面构建,局部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智慧城市初步建成,城市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成为主动力,生态宜居特质全国知名,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产业将成为重中之重。成都希望能够重新定义汽车行业和智能制造,打造出一个先进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从制造到智造,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正向“先进汽车智造区”发起冲刺。
千亿产业集群核心区
2017年9月14日,成都简州新城管委会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总投资300亿元的三大项目合作协议,包括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项目、吉利铭泰汽车文化小镇、吉利新能源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其中,吉利铭泰小镇将建大型汽车乐园和大型场地赛道、美式椭圆赛道、汽车越野赛道;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主要建设年产40万台发动机、年产60万台7DCT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按照在校生规模25000人进行基本建设。
这是成都汽车制造史上的重要一笔。谢兴云告诉记者,“成都发展汽车产业的历史并不算太长,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发展起步于2006年,整车产量从2008年的1.56万辆到2016年的111.6万辆,9年时间增长了70倍。2017年1—9月整车产量91.6万辆,产值1021.9亿元……”
20年前,成都的汽车产业还是一穷二白;20年后,再度谈及,它已不知不觉成为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二大城市,不可忽略。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窗口,它的发展趋势和着重点成为我们观察西部的一个关键点。
据悉,面积仅占成都3.82%的龙泉驿,经济总量占比却达到8.6%,并成为四川区(市)县GDP千亿俱乐部首位成员。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支撑。车轮上的成都,连续三年迈上三个千亿台阶:2012年汽车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破千亿元,2013年汽车制造业过千亿元,2014年整车制造业过千亿元。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是成都汽车产业布局的主战场,从2011年造车15万辆到2014年90.5万辆,连年倍增,培育出全省成长最快的千亿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为了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
据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统计局数据,2016年“龙泉造”整车产量首次突破110万辆大关,达到111.6万辆;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19.6亿元,其中整车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6亿元。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一般都在1:2以上,而我们仅为1:0.2,还有较大差距。”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世界级汽车城,一方面要加大对整车企业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零部件配套的巨大潜力,甚至后者蕴含着一个新的千亿产业机会。与此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国内的大势所趋。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的目标是,到2021年新能源整车产能达50万辆、产量达4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是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之一,将迅速形成万亿级美元的经济规模。成都经开区坚持“两着重”发展新能源汽车:着重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加快导入新能源车型,着重跟踪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整车企业。
目前,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已经布局了一汽—大众配套园、兵装工业园以及神龙汽车配套园三大主体零部件配套园区,基本搭建起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子、车身、新能源“三电系统”等五大系列的配套体系。全力推动整车制造扩量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汽车倍增发展、汽车服务业高端发展,努力成为全省打造6000亿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
在2017年7月2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提出,力争到2020年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作为成都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是重中之重。
“没想到成都拥有这么大一座汽车城,成都的发展也非常快,在中国处于汽车制造的前端。”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逊勋爵说,成都拥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带来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同时,成都拥有非常好的招商政策和宜居的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兴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