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效应”下 欧洲对华战略转变
2018/02/15 | 王齐龙 | 阅读次数:734 | 收藏本文
摘要:新年伊始,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分别于1月上旬和下旬先后到访中国。短短一个月内两个欧洲大国领导人先后来访,让中欧关系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外界普遍关注,欧洲国家正如何调适对华战略,以应对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多次违背多边主义承诺所引起的“外溢效应”。

新年伊始,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分别于1月上旬和下旬先后到访中国。短短一个月内两个欧洲大国领导人先后来访,让中欧关系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外界普遍关注,欧洲国家正如何调适对华战略,以应对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多次违背多边主义承诺所引起的“外溢效应”。
法国前总理顾问、巴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扎基·拉伊迪(Zaki Laidi)告诉《凤凰周刊》,如今的欧洲正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通过访华行程,马克龙展现出在所有涉及和平和安全领域中寻求与中国友好合作的姿态,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欧盟的立场。
马克龙为欧洲“拿主意”
上任100天就被爆出花费2.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0万元)用于化妆,法国总统马克龙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在意程度可见一斑。此次访华行程中,马克龙还通过社交媒体推特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单是1月8日访华第一天,他的个人推特账号就更新了31条推文。
其中一段视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也广为传播。马克龙一边准备,一边一字一顿地跟着翻译官练习讲稿中的中文“让地球再次伟大”。政治化妆师的这番精心设计,也是希望在短时间内拉近首次访华的马克龙与中国民众的距离。
选择在新年伊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法国历任总统中并不常见。按照法国政界惯例,1月上旬总统需要在爱丽舍宫举行一系列团拜会,与司法、行政、议会、外交使团、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展望未来一年。但马克龙将相关日程大幅精简,挤出了3天访华时间。
访华首站上,马克龙也有意与前任奥朗德做出区分,舍弃上海而选择西安。访华前夕与法国汉学家探讨后,他还临时缩短了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参观访问,大幅延长在西安大雁塔的参观时间。始建于公元652年的大雁塔,是为保存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所建,被视作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爱丽舍宫总统办公室在吹风会上表示,选择西安作为首访城市,表明了马克龙希望传递出欧洲和中国将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合作的信号。
在西安大明宫发表的首场访华演讲上,马克龙开篇就回顾起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法国,沿着丝绸之路开启的悠久交往历程。他也借两个千年文明经受诸多考验而发展至今的历史,来表达出法国希望与中国携手应对当下挑战的意愿。“我们是世界的记忆,要由我们来决定未来。”年仅40岁的马克龙丝毫不掩饰他的雄心,豪情万丈地将中法关系的重要性放在全球层面来打量。
反复推销中法领导力,贯穿着马克龙的三天访问行程。1月9日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时,马克龙形容“法中关系意义重大”。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集体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双方在多边事务中理念相通,保持着密切沟通协调,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化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开展了良好合作。
马克龙口中的中法双方“理念相通”,表达了在当下多边主义遭受挫折时,法国对中国依然扮演起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领导者角色的珍视。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多次做出令人震惊的举动,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法国积极促成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2017年12月,美国还单方面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一举破坏国际社会多年来在解决“巴以问题”上坚持的“两国方案”共识。
“在迫切需要多边主义的情况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美国不太愿意承担外部责任、更加内顾的时期。”法国前驻立陶宛大使、著名地缘政治专家米歇尔·伏舍认为,这是马克龙此行希望向中国传达的主要信息。
他提出,相较于德国长期以来依仗华盛顿和“东欧政策”这两大外交政策支柱,法国拥有秉持自主外交政策和启动大设计的悠久传统,如欧共体、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欧洲的防务和监管政策以及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都由法国推动。法国对待中国伙伴的态度更具有全球化、地缘政治的视野。“为了适应多极化趋势,巴黎需要一个强大的联盟来支持多边主义。”伏舍说,法国也认识到中国越来越重视其国际义务,以及其主要地缘经济和全球利益。
英国“脱欧”、德国陷入组阁危机之时,马克龙领导下的法国在欧盟事务中的表现更为抢眼。德国《商报》形容,马克龙就是欧洲拿主意的人,在访华行程中也似乎成了阐述并落实欧洲对华政策的欧盟首席外交官。
在大明宫发表的关于多边主义演讲中,马克龙还特别宣誓,“欧洲已经回来了”。这位年轻的总统誓言将与德国总理及其他欧盟领导人在未来10年或15年时间里,重建一个统一的、团结的和民主的欧洲,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科学等各个方面拥有足够的实力与中国、美国展开对话。
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亚洲项目主任顾德明告诉《凤凰周刊》,马克龙不仅是为欧盟说话,而且更是讲述欧盟的政策立场。“他把法国的外交政策放在欧盟视角里,强调统一行动的意志。”
除了国际环境的变化外,马克龙的当选也影响了法国在处理对华事务上的姿态。拉伊迪认为,马克龙以相当高的支持率赢得去年5月的总统大选,从而让他能够在处理国内外事务上有更多影响力,他让法国处于一个新的、更加坚定的立场上。
“法国如今是欧洲的强人,但在一年前,法国仅被看作欧洲的病夫。”拉伊迪说,对国际事务有良好认知的马克龙,相较于前几任总统,在处理对华事务上有更多具体想法,中国也应该更加重视这位欧洲领导人。
身兼法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委员会顾问的顾德明也认为,马克龙在访华中的演讲听起来就像是在全球和多边议题上寻求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的呼吁。此前从未有一任法国总统,同时在如此多的议题上表达过这一愿望。
“脱欧”阴影下英国定位不清
与法国在对华关系上的积极主动不同,英国特蕾莎·梅政府显得相对迟疑。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后,特蕾莎·梅于2016年7月接替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她原计划于2017年11月访华,但由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太接近,最终决定推迟。
迟迟未能访华,英国舆论也开始为她着急。英国《卫报》称,随着马克龙访华,中国将关注点从英国转到了法国身上。文章引用法国国际与战略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巴泰勒米·库尔蒙的话说,“北京现在将马克龙视为通往欧洲的渠道。而英国的吸引力没那么大了。”
尽管如此,特蕾莎·梅政府希望延续此前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带动了中英经贸投资关系的新一轮合作热潮。习近平访英期间,两国企业签署经贸协议30余项,总金额约400亿英镑。
2017年12月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期间,两国在贸易和投资、深化金融服务合作、就产业战略建立新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探索英国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新的合作方式等众多领域达成一系列成果,还签署了价值约14亿英镑的商业协议。
“英国对于商业持真正的开放态度,我们希望黄金时代的中英关系不断持续发展。”率团参加此次对话的英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说。
半个月后,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利亚姆·福克斯也前往北京和深圳进行访问,并与中国商务部长钟山举行会见。如何推进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国际合作,成为双方交流中的一个重点。英国国际贸易部已经宣布,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国出口商、进口英国商品和服务的公司提供250亿英镑资金支持,以确保不会出现因资金缺口而导致出口贸易失败。
伏舍表示,在“硬脱欧派”的支持下,英国政府正试图推动“全球英国”战略,并期待以一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来填补英国“脱欧”后的贸易缺口。
2017年1月,特蕾莎·梅访问美国,她也成为特朗普上任后接待的首位外国领导人。贸易问题也是此行重点。同年8月,特蕾莎·梅出访日本,并希望推动与日本就自由贸易协议展开正式磋商,可是日本方面态度并不积极。
同样不遗余力的还有利亚姆·福克斯。他在过去18个月里环球出访8次,期间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一次。他领导的英国国际贸易部还提出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方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目前已就加入TPP展开了非正式会谈,但需要在相关协议修订工作完成,以及“脱欧”方案达成后才能加入。
有评论认为,英国此时选择加入没有美国的TPP,与其说是建立更广阔的英国贸易圈,还不如说是“脱欧”焦虑所致。英国前财政部商务大臣吉姆·奥尼尔对这种广撒网的方式感到疑惑,甚至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他认为中国有望在未来一年保持6.7%的经济增长率,也意味着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相当于澳大利亚的经济体量。“要是在卡梅伦政府时期,英国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磋商早在15个月前就进行了。”奥尼尔说。
根据2016年的贸易数据,中国是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中英两国2016年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达591亿英镑,比2015年增长9%,其中,英国对华出口达168亿英镑,较前年增长4%。
然而,即便能延续“黄金时代”以来的势头,“脱欧”的不确定性依然笼罩着英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政治学教授凯利·布朗称,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总体上来看,依然占比非常小,即便增长100倍,也无法替代来自欧盟和美国的投资。
中欧何以解决互惠难题
虽然马克龙多次强调访华并不追求签署高额大单,但在1月10日返程前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的发布会上,他还是屈服于传统,谈及此行促成的经贸合作成果。其中,中法在核能方面促成较大规模的合作项目。中国有望在今年春季与法方签署一项价值达100亿欧元的建设合同。
外界曾预期中国购买空客飞机的签字仪式会并未在马克龙访华期间完成。但马克龙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晤中表达了对空中客车的信任。中方计划2019-2020年购买184架空客A320飞机,提供给13个航空公司。“未来数年,中国将保持订货量,以及空客与波音在市场上的相对比重”。
马克龙也对于中方承诺将在未来半年取消牛肉进口禁令,以及中方承诺向法国更大地开放猪肉和奶制品市场感到高兴。
事实上,经贸合作是马克龙访华过程中着墨较多的内容。除了与习近平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外,他还在北京SOHO 3Q共享办公空间,与北京的初创公司代表、中法企业家会面。对于企业家的拍照要求,他也来者不拒。
但谈到双边贸易逆差问题,马克龙并不轻松。法国政府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是法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法国则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法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00亿欧元。投资方面,中法双边投资也有较大的差距。截至2016年年底,法国在中国投资超过330亿欧元,中国对法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仅约60亿欧元。在面向中国企业家的演讲中,马克龙形容,目前中法在投资关系上并不平衡。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德双边贸易上。2016年德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约175亿欧元。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曾撰文称:“贸易失衡的情况在中国与其所谓的‘1+16中东欧国家’伙伴之间最为严重。中国对波兰出口几乎是从波兰进口的10倍。”柯慕贤也指出,欧洲对中国出口的真正障碍主要在于高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缺乏可预测性、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
此次中法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重申了致力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认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应进一步落实多边要求和纪律,包括在透明度和补贴通告方面,维护多边体系的牢固性和可信度。同时,双方也重申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中欧人权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欧间贸易投资现状,马克龙多次谈及“互惠”一词。他还借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来传达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事实上,丝绸之路从来也不是中国独有。”马克龙在大明宫演讲中谈到,“丝绸之路只能共享,如果它是路,路就不可能是单向”。马克龙坦言,筹备行程中,有人认为,提出“互惠”这个词可能会刺激一些人,让他们感到烦恼。所以马克龙准备了另一种解释:“当你建立友谊的关系时,你寻求的是一种平衡的合作。”
顾德明认为,马克龙谈及“互惠”一词的频率比欧盟还高。“务实、诚实、现实和互惠”是马克龙希望与中国构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词。“这意味着我们承认彼此之间的分歧。中国要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长远利益作出妥协,最重要的是,与整个法国和欧盟的经济关系必须重新平衡。”顾德明强调,“这不再是一个贸易平衡问题,而是一个对等的规则。”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陆克(Philippe Le Corre)告诉《凤凰周刊》,马克龙表达的信息反映了欧盟内部的共同观点。中国对法国拥有巨额顺差,应该真正地开放市场,缓解这一问题,而不仅仅是在法国领导人访华期间签署的几项协议。“球真的在中国那边。”
法国左派媒体《解放报》对马克龙的对华战略调整进行批评,认为他不断推销“中法领导力”理念,仅仅是“空想国”。
“如果要想改善关系,首先就需要展开磋商,通过一些国际外交的手段。”拉伊迪说,中国与法国、欧盟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战略、经济和人权等三方面议题上,但都可以通过磋商寻求共识,并进行合作。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