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局 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2018/02/05 |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摘要:广深高速,多来年就为人们所熟知,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而处在这条全球创新动脉中间的东莞也一直在进行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PC时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注脚就是: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销售量排前5的厂商中,有3家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现在,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东莞,而且是中国自主品牌。

广深高速,多来年就为人们所熟知,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而处在这条全球创新动脉中间的东莞也一直在进行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PC时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注脚就是: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销售量排前5的厂商中,有3家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现在,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东莞,而且是中国自主品牌。
在“广深高速”这个二十余年来被人熟知的南中国交通动脉背后,一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成为热点。最近几个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掀起了珠三角创新的“冲击波”。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去年9月22日,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东将集中力量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这是一条发展的高速通道,更是一条立身的创新通道。从广州,途经东莞到深圳100多公里。从太空俯视,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在这条高速通道上,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迅速跨界融合,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日渐成型,孕育着面向未来的超级经济带,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由此而生。
东莞正处在这条创新走廊的核心地段。以广深为主轴,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正在抢占高端产业的发展先机。今天的东莞,借助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这一历史性跃升机会,向广州、深圳看齐并共同参与国际创新发展竞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制造优势,积极融入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城市破局——六大发展板块构建东莞城市蓝图
在东莞,是典型的先有“市”后有“城”,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过去镇村主导开发的模式为东莞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但也导致缺乏规划引导,野蛮生长。以前东莞到处是明星镇,到处是“星星之火”,“知虎门而不知东莞者多矣”。一镇一特色一产业形成的“强镇弱市”格局在发挥完初期的价值效应后,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向着纵深推进,分散发展的模式已经无法承载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项目,市直管镇行政管理体制短板日益显现,区域集聚整合与城市功能辐射变得越来越重要,东莞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视野谋划全局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实施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强化市级通盘规划和主导开发,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谋划新的发展空间和格局,推动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在新近的东莞城市发展规划中,在不改变现有园区、镇、街道行政架构和空间范围的前提下,将全市划分为6大片区,并谋划14个重点发展先行区。
在新的六大片区规划图示里,以现有城市中心区、松山湖为驱动力的整合提升片区,对接广州南沙、深圳大空港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片区,以及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南临深片区构筑的东莞全新城市格局一目了然。
包括南城街道、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高埗镇、石碣镇的城区片区定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打造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水文章,建设现代城市滨水岸线、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和南城CBD中央商务区。
以松山湖高新区、生态产业园、茶山镇、寮步镇、大朗镇、大岭山镇、石龙镇、石排镇为组团的松山湖片区将发挥松山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依托散裂中子源打造中子科学城,构建“1+6”的区域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包括滨海湾新区、东莞港、长安镇、沙田镇、虎门镇和厚街镇的滨海片区将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
包括麻涌镇、中堂镇、望牛墩镇、洪梅镇、道滘镇的水乡新城片区则加强与广州和深圳的对接,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水乡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建设湾区优质生活圈,打造国际商务港。
包括常平镇、谢岗镇(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东坑镇、桥头镇、企石镇、横沥镇、黄江镇的东部产业园片区将承接深圳辐射通道,加强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对接,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合作。
包括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樟木头镇的东南临深片区定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和现代产业外溢,依托赣深高铁塘厦站地区的枢纽作用,加强港深莞产业协作。
片区优化调整之外,东莞还对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包括建立片区统筹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事权下放范围,推进市直部门行政审批服务前移,推进建立片区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等,力求从区域、资源、机制上实现真正的破局发展。
品质提升——城市高级化的东莞实践
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首要核心还是回到城市本身。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过去30多年,东莞的城市化是伴随市、镇、村三级政府同时不断完善路网建设而在各处均衡发展的。东莞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当城市发展到今天,依靠产业带动城市化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东莞的下一步不仅要以产业促进城市发展,更要以城市带动产业升级,打造城市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的东莞范本。
今天的东莞,需要在“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这样一个发展机遇下,来思考、谋划、定位自己的发展。站在未来30年发展角度,东莞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新型工业城市,还应该是一个生态城市,一个商贸都市,一个区域性大都市,一个创新型一线城市。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去年百度地图发布了中国城市研究报告,通过大数据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等指标。2017年第二、三季度报告显示,东莞连续两季度在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仅次于“深北广上”,排名全国第五。如果说东莞过去的发展依靠的是“带着钱投资的老板”和“带着时间和劳动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今后,东莞需要的更多是流入带着智慧和创新的人口。
城市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地方,更应该是享受财富的地方。今天,东莞城市的发展升级更集中地体现在从初、中级城市化社会向更高级别的城市化转型升级。东莞需要从曾经是成功的创造财富的城市走向享受生活的城市以及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东莞的城市发展要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共生的角度去考量。
东莞过去缺乏高端商业区及消费氛围,城市的高端消费外流到广州、深圳。即便当华为手机终端项目落户松山湖时,华为的负责人也曾经担心华为的员工到了东莞以后钱花不出去,还得坐中巴回深圳消费。
事实上,这些年,东莞一直在为城市的高级化努力。东莞,作为夹在广深两个特大城市的中间层,“世界工厂”的炼成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和地缘格局。如今,东莞在新的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中,如何摆脱加工密集格局的后制造业时代,真正发展起现代先进服务业,吸引来更多的创新阶层群体,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为这个话题提供了答案。
当前,东莞正围绕“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定位,以“产城人”融合理念,着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发展目标向广深城市品质标准看齐,努力建设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不断增强对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把东莞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最适宜创新创业的城市之一。
按照《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东莞将以适度提升首位度和打造魅力小城、美丽村居为统领,推动城市总体格局大优化;以交通网络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大提升;以全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森林公园分类提升工程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生态都市;以城市更新和TOD开发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以建设“智网工程”、清理违建和整治拥堵为着力点,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这五大重点举措,打造综合承载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呈现一个崭新的品质东莞。
城市框架重构,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计划下,东莞将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最适宜创新创业的城市之一,也将吸引更多高端产业、优质人才融入东莞,进一步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携手广深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