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PI全年上涨1.6% PPI结束连续5年下降态势
2018/02/05 | 阅读次数:1154 | 收藏本文
摘要: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本刊综合】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2017年通胀平稳收官,符合市场通胀预期。”九州证券邓海清认为,2017年通胀属于“结构分化”走势,一方面,2017年非食品同比出现了中枢性的上行,当前属于高位震荡;另一方面,2017年食品同比处于明显的“低位平台”,且缓步上扬,共同导致了2017年“前低后高、没有高通胀”的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全年,CPI涨幅比上年的2.0%回落了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4%,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受猪肉和鲜菜价格下降较多影响。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涨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3.0%。”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认为。
2017年12月份,PPI环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基本符合预期。前期价格上涨较大的上游产业呈高位回落特点,如采掘工业价格上涨9.1%,近一年涨幅首次降至个位数。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工业价格涨幅回落明显。加工工业价格走势较为稳定,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较低。”交通银行刘学智作出上述评价。
对于回落的深层次原因,邓海清分析指出,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限产导致了供给端的下降,再叠加国内、海外经济回暖的需求回升,共同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刘学智认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升,未来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在国内投资需求趋弱的情况下,2018年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将会放缓。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