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士官从何而来
2018/01/25 | 收藏本文
摘要: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扩充到约500万人,按比例需要15万士官(日语中军官称“士官”,军士称“下士官”,下同),但是陆军士官学校从1875年第1期入学到1945年第58期毕业,总共培养了3.5万士官,不计生老病死,依然缺口很大。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扩充到约500万人,按比例需要15万士官(日语中军官称“士官”,军士称“下士官”,下同),但是陆军士官学校从1875年第1期入学到1945年第58期毕业,总共培养了3.5万士官,不计生老病死,依然缺口很大。
日本陆军怎样补充士官缺额?最重要的渠道是从士兵中选拔。
1930年代入伍当兵的日本男青年,有三次成为士官的机会。第一次是入伍3个月后,拥有中学以上学历的新兵可以参加干部候补生考试,考中“甲种”可去陆军预备士官学校就读,毕业后以曹长(上士)退役并获得预备役士官资格。遇到战事召集回到部队,经过见习后担任预备役少尉。第二次是针对留营成为下士官的老兵,如在38岁前晋升到曹长、准尉,可到陆军预科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担任少尉。最后一次针对年满40岁退役的准尉(后改称特务曹长),会直接获得预备役少尉资格。
陆军预科士官学校培训出身的老兵称“少尉候补者”,一般可以晋升到少佐,且拥有报考陆军大学的资格,在滇西松山战斗被击毙的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就是这种出身。其他两种预备役少尉只能晋升到大尉,如果想继续发展,需要转为现役“特别志愿将校”。
二战爆发后,“甲种干部候补生”退役即被召集成为常态,侵华日军基层士官六成以上都是这种出身。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