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 瞄准“产业新高地” 新时代一路向前
2017/11/15 | 作者 郭天力 文/瞿妍 | 收藏本文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坐标。
相城,一块活力、潜力、实力兼具的发展热地;
相城,一块宜居、宜业、宜行的发展宝地;
相城,一块投资、开发、合作的发展高地;
相城,一块重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福地。
一掬阳澄水,流芳自古今。从2001年撤县设区以来,古老而又年轻的相城人白手起家,凝心聚力抓发展,生动演绎了非凡的“相城速度”,谱写了一曲曲创新创业的精美华章。但如今,当你行走在相城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就会发现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崭新相城,正发生着一系列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
2017年6月18日,紫光集团携手相城打造“工业云引擎”;8月16日,新松机器人(苏州)未来科技城签约;9月14日,“京东智谷”项目落户;9月20日,相城赴上海开展招商活动签下179亿;9月22日,中国第一的“玻璃大王”福耀玻璃破土开工;10月28日,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开园……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曹德旺、刘强东等一批行业翘楚纷纷携手投资相城;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大所签约项目合作;“芯聚苏州”核心技术产业与全球化高峰论坛、2017机器人国际标准·技术·产业大会在此召开。
今天的相城,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丰富提升发展思路,按照江苏省委“两聚一高”新要求,苏州市委提出的勇当“两个标杆”、着力“四个突出”新使命,区委提出的规划建设“五大功能片区”、加快实施16个“三年行动计划”纲领性要求,向着“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的总定位高歌猛进,为加快全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不懈奋斗。
目标在前,未来已来。
打造新兴产业——为转型跨越注入新活力
相城是苏州“一核四城”战略的重点板块,也是苏州的后发区域,相对其他板块,发展的空间更大,选择的路子更多。相城人深知,一座城市的高度不是高楼,而是产业的高度,产业强则城市强。瞄准国际前沿的新兴产业,为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根基。今年以来,福耀玻璃、紫光、新松机器人、京东等大项目频繁落地,培育的新兴产业全面开花,使相城备受瞩目。
10月14日下午,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传出消息,全球最大的金属3D打印机在苏州西帝摩三维打印科技有限公司诞生。这台相城制造的大尺寸金属3D打印机,对于制造业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次成功研发出大尺寸的SLM金属3D打印机XDM750,自身尺寸和成形尺寸创下了两项世界第一,而且加工件各项性能指标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得成形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成倍下降,未来在航空航天和军工、模具、医疗、汽车行业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本土企业,西帝摩成立于2015年,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863计划“3D打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首席科学家张正文教授牵头创立。据张正文介绍,面对航空航天和军工市场需求下,3D打印体积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西帝摩未来不单是要做3D打印设备,更要专注于配套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的研发,打造金属3D打印高端技术服务产业链。”
成绩单的到来,是厚积薄发之必然。在全区多个重要会议上,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反复强调,要做好全区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突出产业集聚、产业链衔接。“要以产业招商为中心,加快推动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文化创意、数字经济,以进位争先为目标,紧盯核心指标运行。”
找准定位和方向后,朝着目标的一系列行动落实就显得蹄疾步稳。今年9月,相城区与京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苏州高铁新城共建京东智谷项目。该项目将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云计算+大数据”新经济基础设施,提供城市云、产业云、数据云、电商云、双创云等综合解决方案,输出平台对接、数据支撑、生态孵化、品牌打造四大价值体系,同时引入京东战略生态合作伙伴共同落地本地,打造产业生态圈。
当“科技金融”成为金融业的新风口,相城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优化全区金融环境,建立良性健康的金融生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0月28日,总规模超800亿元的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开园,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这一核心,全面整合区内科技、金融、产业资源,着力构建全新的“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生态体系,积极打造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新兴产业高地。
释放政策红利——为加速发展培育新沃土
如今在相城,不仅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先后落户,一大批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也正迅速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生根”、培育肥沃“土壤”,使其真正成长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柱,相城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众多红利政策,最大程度地给予支持。
近日,相城制定推出了16个“三年行动计划”,这些计划涵盖智能制造、企业上市、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孵化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引进、国资国企做大做强、重点交通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在“智能制造行动三年提升计划”中,相城提出力争三年内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逐步建立起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
相对应,出台的《关于促进相城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试行)》明确提出,鼓励企业采用高端智能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企业智能化技改项目投入在500万元以上,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同时,优先支持采购本区企业生产的省首台(套)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工业机器人项目,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 15%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这些实打实的举措,将为相城智能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也为相城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苏州市相城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孔建新表示,为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相城区今后每年都会评选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给予奖励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导向,通过智能制造驱动产业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样的理念在相城贯彻的多个政策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今年,相城先后制定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研发机构提升、平台载体建设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更多资源向“3+2”重点发展产业倾斜。
各类政策举措的完善,为相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6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大批智能转型的成功样板,让相城众多企业家眼热心动。
10月18日,落户苏州高铁新城不久的紫光云引擎就与位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亚智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智能工厂。这不仅仅是两家企业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更是相城区委、区政府以长远眼光谋划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借助紫光强大的产业龙头实力,助推当地全面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已对相城所有规上企业做了智能制造的评测与诊断,具体分析目前企业有待提升的环节,为越来越多的区内企业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带来机遇。”紫光云引擎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裁彭浩表示,“以库存管理系统智能化这一项举例,通过改造,不少企业的利润率能大幅提升。”
培育一流平台——为产业强区搭建新舞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想“给力”,打造好平台格外重要。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的苏相合作区,以及苏州高铁新城,是引领相城产业转型和城市建设的两大重要引擎。
苏相合作区的发展是相城实现“产业强区”突破的缩影。该区域原来的合作范围主要在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漕湖街道,通过借鉴“园区经验”,成为了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楼氏电子、泰连连接器、赛峰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福耀玻璃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先后落户。自2011年12月成立以来,合作区GDP平均增幅达28.28%,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达35.64%,注册外资平均增长38.27%,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产业规模的壮大、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巩固和扩大苏相合作成果,不断深化合作机制,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相城区加快协同转型发展。今年10月,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认真研究,制定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范围扩展至整个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由原苏相合作区的47.8平方公里扩展到包括北桥街道及澄阳街道在内的93.7平方公里。在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范围内,全面开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国资合作、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干部交流等五大领域的合作,加速推进相城开发区经济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相比苏相合作的亮眼,另一“引擎”的强劲势头也毫不逊色,让世人感受到了“高铁时代”的风驰电掣。苏州高铁新城通过加快集聚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创意经济、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为主的高端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新经济势头迅猛,新动能加速集聚,目前已引进各类企业500多家,中兴、紫光、电影频道苏州制作中心等相关旗舰型项目先后落户,其中已落户大数据产业100多家,成为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三足鼎立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做大数据到相城去”,一个以大数据为核心基础的高端产业生态圈正在相城逐步形成。
在徐徐展开的“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新蓝图中,相城人如今正以全域城市化的理念,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定位,结合苏州2035城市规划修编,重点规划相城“五大功能片区”:阳澄新区(高铁新城)片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省级高新区片区、元和高新区片区和省级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片区。
这项系统工程始终贯穿两个关键词:规划和产业。以其中的省级高新区片区为例,现有的省级相城高新区(筹)重点发展光电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已集聚欧菲光等内外资企业1000余家。新蓝图带来了新标准进一步提升:片区以相城高新区(筹)、望亭镇为基础,将对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聚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平台载体培育建设,落户相城的产业和项目马力十足。目前,相城全区拥有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3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09家。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逐渐集聚。
晴空下,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高铁北站区域尽显现代都市风范。近年来,一系列高端项目落子高铁新城片区,为相城区快速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汇聚天下英才——为创新发展激发新动能
“善谋者谋于势。”谋人才就是谋大势,谋人才就是谋未来。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带来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局面之下,相城早已把眼光盯在了人才这一“稀缺资源”上。今天的相城,正提供着最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机遇。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载体、政策、金融、安居等服务,努力营造温暖的投资环境;在人才培育引进、创新成果奖励、重大项目建设、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各方面全方位发力。
不惜真金白银揽英才,相城6月出台“阳澄湖人才新政”,在奖扶力度上可谓空前。最受人瞩目的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中规定,重大创新团队可享受1000至5000万元项目资助,给予团队项目领军人才最高250万元安家补贴;顶尖人才可按“一事一议”给予项目支持,最高250万元安家补贴,同时给予引才单位最高500万元奖励。除此之外,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可享受最高800万项目资助,提供500平方米以内的研发办公启动场所,免除三年租金,并对实施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提供2000平方米以内的中试厂房。
培育新兴产业、聚集人才,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相城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极力推进与大院大所对接,先后打造了西交大漕湖科技园、新门户·创客空间等4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分别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清华控股、苏州大学合作共建了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产业基地、阳澄湖国际科创园、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等科技载体。
当前,相城区还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园区等形式,将传统的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以“科贷通”等特色产品为主的1.0时代,带入以互联网金融、产业基金为主要特色的2.0时代,为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提供资本引擎。“我们公司十分看好相城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布局和相城区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国新将和相城展开共建新一代半导体基金等全方位的合作,希望我们投资的企业和人才能越来越多的入驻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在前不久刚举行的相城科技金融产业园开园仪式上,国新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雪梅向媒体介绍。
而为聚天下英才,相城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国内,10月底,相城组建澳新招才引智团组,远赴澳大利亚创立首个海外引才联络站,正式拉开了相城在全球布局引才、打造海外引才“强磁场”的序幕。美国西部时间10月31日上午,苏州阳澄湖美国(硅谷)科创中心也正式成立,该中心作为相城区的国际窗口,将借助硅谷创新力量,给相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如此的胸怀和魄力,引得“天下英雄”纷至沓来。前不久赴相城签约的刘强东就对京东和相城区的合作有着“高标”的定位:在京东未来的发展版图上,相城区将成为其全国最大的云计算和技术研发人才的中心区域,希望能够把它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人才聚集的基地,这无疑也为相城人开创美好未来带来了更充足的信心与激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