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跃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极点
2017/10/25 | 作者 王蔚明 | 收藏本文
2017年10月12日,一场近千人参与的“东莞市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暨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规划发布会议”在东莞召开。这是今年以来东莞规格最高、参与部门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关于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里程碑式会议。在这一会议,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规划、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等逐一亮相。
东莞市中心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近成为了一个热词,掀起了珠三角的创新“冲击波”。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9月22日,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东将集中力量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从128号公路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从广州,途经东莞到深圳100多公里。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中国一线城市及创新引擎借助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铁路四条大动脉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筑出中国南部最具活力和创新的都市带。而这个创新都市带的中部脊梁正是作为世界产业新都的东莞。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二战后,美国还没有硅谷,洛杉矶、三藩市等西部一大片地区依然是偏远地区。而美国东部却星光闪耀,一切皆因“128号公路”。
美国128号公路是一条长108公里的高速公路,环波士顿市外缘绕行。公路两旁,林立着电子、宇航、国防、生物工程等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工厂,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国的微电子技术中心,被称为是“金色半圆形”或“美国的技术公路”。这条128号公路上的公司掌握了大量电子管专利技术,极尽一时风光的摩托罗拉总部就诞生在此。而且,128号公路带毗邻纽约金融中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大学、风投合作研发和创办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和风投资金,生物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由此产生。
从广州到深圳的高速大动脉和128公路几乎同样长度,是一条立身的创新通道。从太空俯视,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在这条高速通道上,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迅速跨界融合,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日渐成型,孕育着面向未来的超级经济带,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由此而生。
从世界湾区到滨海湾新区
从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上看,每一次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都会产生一个世界级湾区。从纽约湾到旧金山湾到东京湾,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城市和产业格局革新。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依托港澳实现经济腾飞。2017年,可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相提并论的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
这个由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等11城组成的经济群,1.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旧金山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城市天团”中,香港被定位为“超级联络人”,广州和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龙头。东莞前拥香港深圳、背靠广州这三个超大规模的国际城市,从经济总量、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看,东莞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之一。
早在2016年底,东莞就触觉敏锐地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把“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东莞快速进入状态,有节奏地部署对接大湾区工作,滨海片区成为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重要底牌。
在这次东莞市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会的当天上午,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
今年4月初,长安新区正式更名滨海湾新区,随即由原来的23.16平方公里扩展到83.2平方公里。新区处于珠三角东部发展轴中心地带,南与深圳相邻,距离前海25公里,北接东莞两大经济重镇长安与虎门,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是珠三角湾区的黄金咽喉之地,是珠江口东岸唯一连片待开发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轴”中的一块璞玉,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通道上的一颗珍珠。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发展下,滨海湾新区从诞生就被寄予厚望,承担着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滨海湾新区的成功发展,是决定东莞总体经济未来30年顺利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硅谷到松山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到圣何塞之间一个三十英里长十英里宽的地带成为了时代的中心。这个地方最初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高科技事业兴起之前,这里还牛羊成群,以杏子、李子、樱桃和扁桃果园而著名,被叫作“心灵欢乐之谷(Valley of the Hearts Delight)”。
2001年,在东莞大朗、寮步等镇交界的地方,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诞生。16年前,松山湖除了散落在林区的松木山水库和星星点点的湖泊,四周大部分都是山,灌木和杂草丛生。和硅谷的起步一样,16年后,松山湖已经从一片荒地发展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高校、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交流中心云集,拥有高密度的知识科技人群。
虎门大桥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首要任务是打造更多像松山湖一样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节点,带动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以点的引爆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北京时间2017年9月13日凌晨1点,苹果在刚刚正式投入使用、被描述为“像一座降落在地表的宇宙飞船”、耗资50亿的新总部大楼乔布斯剧场举行iPhone8发布会。
就在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在德国·慕尼黑,华为将发布搭载“首款人工智能(AI)移动计算平台”——麒麟970芯片的Mate 10,正面PK iPhone8。华为放狠话,“Mate10将打败iPhone”。
华为Mate10的背后,是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东莞产。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莞产手机华为、OPPO、vivo排名前三位,所占份额已达国内市场的52%;国际市场上,三家企业的份额亦分列第三至第五位,仅略逊于三星和苹果,全球市场份额上升到22%。
早在2014年,东莞市政府大手笔在松山湖核心区—南部环湖路以北,统筹安排了19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华为终端总部的建设。
巧合的是,这个“欧洲小镇”般的华为东莞松山湖终端总部也在今年竣工,未来将有3万研发人员聚集于此。
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到东莞中子科学城
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国家的科技创新少不了国家实验室的贡献。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克林顿小镇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最初是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为了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1943年2月,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以西30公里处的克林顿小镇,从事核武试验研究的克林顿实验室破土动工,后改称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ORNL拥有众多的重要科学研究设施,拥有纳米材料科学中心、基因科学中心、每秒进行40*1012次计算的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等,拥有由6个美国实验室共同合作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民用科学项目,投资16亿美元的散裂中子源SNS,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中子科学研究中心。
今年8月28日,位于东莞的中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这标志着CSNS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
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一个中子科学城正在被规划。这个面积45.7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目前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其中,散裂中子源是世界第四台脉冲散裂中子源,可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散裂中子源位于珠三角大装置集群几何中心,而中子源是“距离产业化最近”的通用型公共试验平台。从全球范围中子源装置所发挥的作用看,散裂中子源将成为未来改变珠三角乃至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地位的重要平台。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可以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突破和掌握各领域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东莞中子科学城将在中子源等大装置及其他创新要素的带动下,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广深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未来,东莞中子科学城将构建一个适宜创新活动、吸引全世界聪明人栖居的高品质社区,吸引16-18万人的就业人口,12-15万人的居住人口。与此同时,中科院已经明确引入运行参数4.5GeV、周长1KM的南方光源,未来与中子源协同互补,形成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研基地,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效率。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型一线城市
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关系。近代以来,凡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由科技创新、科技力量带来的产业迅速发展。
国家如此,城市亦如此。
从国家层面来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目的就是要在全球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要求对标国际先进地区,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省委省政府明确,广州、深圳、东莞是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三大主要城市。三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各具优势,广州大学等创新资源集中、深圳企业创新能力强、东莞科技成果转化配套好,将这些优势整合利用起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硅谷、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东莞的发展,首次被放到与广州、深圳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同一平台去谋划推进。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东莞的重大使命之一就是要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对东莞而言,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目标指向不是要成为特大城市,而是要成为以创新为特质的一线城市,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及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广州、深圳共同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经济带。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在经济规模、产业配套、创新氛围、科学装置、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营商成本、生态底蕴等方面,已具备了突出的比较优势,一旦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高端资源对接融合,将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助推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
当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序幕拉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要“建设成为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的目标也已启程。
从128号公路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世界湾区到滨海湾新区、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到东莞中子科学城、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型一线城市,创新,正在驱动这个城市向新的高度进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