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谢幕:一代地产大佬的商业迷梦
2017/07/15 | 作者 钟坚 | 收藏本文
摘要:王石终究还是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万科,人生阶段性的谢幕不免有些落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他曾经被捧上神坛,如今回归人间,他的真实与复杂都让人唏嘘。

王石转身走了,这一次,是他真正的谢幕。
66岁的王石本该早已颐养天年,从来不服老的他一向斗志昂扬,性格鲜明,敢爱敢恨。
王石的个人品牌缔造,有很多符号化的指标,这使得他的身份和价值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到界定:一个公认明确的标签是,他是全球最大房地产商的创始人,也是内地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第一代成长的企业家。
特殊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加上个人的努力奋斗和抗争,造就了王石和万科企业的传奇,但当这种个人的传奇行将落幕之时,其结果未必如王石预想的那么完美。6月21日当天,王石在自己的个人朋友圈发表了公开信,“已决定不再作为万科董事被提名。今天,我把接力棒交给郁亮带领下的团队,我相信这是最好的时候”。
这样的告别方式显得局促而又无奈,两年来的万科股权战争已让王石心力交瘁、困顿不堪,表面上王石仍一副安然无恙、意气风发的强人状,但内心里,王石倦了。抑或是无奈还是主动而为,这位花甲老人说服自己从商界的旋流中走出,回归乡野。
一家知名商业网站以“地产大亨退居幕后,曾用一碗红烧肉虏获美女心”调侃王石的离去,还有一个自媒体人在网上历数了王石在任期间损公肥私的种种“罪状”。
江湖纷扰,王石已无暇顾及。此后的他闲云野鹤,跨马天涯,料已无羁绊。
险胜资本角力
在内地地产界,王石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被称为万科的影子教父,某种程度上,也是内地房产业的标杆人物。三十多年间,王石挟带着从体制内隙缝里生长起来的万科一路闯关斩将,狂飙突进,成为产值逾千亿的企业。明面上,王石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
过往的多个公开场合里,王石被谈及何时退位问题,也不止一次提到万科身上浓郁的个人色彩,王石数度解释道,“我已经不管事了,不过形象上我露露面而已。”王石的话语体系里,他对梯队接班人郁亮等后来者已完全认可,他说,“国内很多公司虽然做得非常好,但是和‘一把手’的关系非常大,而万科有没有我在都一样,我现在不仅登山、探险,还到处做广告。”
言语间,在外人看来轻松的感觉,未必是王石真实心境的写照。在万科的商业王国,王石挥斥方遒,看似随性,实则处处警觉。有时,故意释放某种信息麻痹对手,也是一种商业谋略。守着亲手打造的偌大的流金淌银的万科,估计连睡觉的时候,王石的耳朵都是竖着。
但再警觉的猎手也挡不住疯狂的侵入者,2年来万科的股权纷争,猝不及防,也令王石倍感狼狈,这是王石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其间的磨折和心路,必定艰难漫长,充满痛苦。
2015年7月,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耗资逾8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购入万科A股5.52亿股股票,又和一致行动人通过连续举牌,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至15.04%,后又步步紧逼,一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在潮汕帮“宝能系”的连番猛攻之下,王石按捺不住,高调发声——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这次发声是以内部讲话稿的形式释放,数分钟后即被刷屏。
这不是万科第一次股权大战,多年前类似的“君万股权”之争声犹在耳。王石希望万科是一家专业的房产公司,因而将“居心叵测”的资本收购者视为不是同道中人。
2016年2月的天山峰会,王石语出惊人,他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万科一直是国有企业占第一大股东,过去的设计是这样的,现在仍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王石的理由看似牵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纯粹的民营企业如果达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有危险。”
“宝能系”终被激怒。2016年6月,宝能公开指责万科董事会未能均衡代表股东利益,直指万科“内部人控制问题”。华润随即公开附和宝能的公告。几天后,“宝能系”向万科发出通知,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罢免全部万科董事,当然也包括王石和郁亮。
被昔日的伙伴华润放弃,王石看似已山穷水尽,在朋友圈连发数言:“当你曾经依靠、信任的央企(华润)毫无遮掩地公开和你阻击的恶意收购者联手,彻底否定万科管理层时,遮羞布全撕去了”,“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出场了,就有谢幕的一天。但还不到时候,着啥子鸡(急)嘛”。
几月后,王石的预言应验,画风突变,保监会强调“保险姓保,保监会姓监”、“险资股权收购禁止使用杠杆资金”,保险高杠杆融资为核心的“宝能系”被釜底抽薪。万科也以换股形式引入国企深圳地铁集团,华润、恒大最终“溃败”,宝能虽位列万科大股东序列,董事会权杖仍握在王石的嫡系亲信郁亮手里。
权力的魔杖又一次发挥神奇的效力,每一次万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王石背后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帮助他逢凶化吉,涉水过滩。无非这一次的“宝能系”资本力量来得凶险无比,未及防备的王石舍尽十成内力,也才险险取胜,博弈的最后结果似乎向好万科,但王石阵营业已自损八百,神疲气倦。
被忽视的身世和婚姻
以资本收购见长的潮汕帮垂涎万科已久,但料是“宝能系”如何凶猛和狡猾,怎么就忽略了王石在政商界的深厚功力,不消说,与王石的胆识智谋不在一个等级,即使在深圳这块“各自知己知彼”的地头上,姚氏的能量又能若何?
在广东和深圳的地产界,就是挑战者宝能也须尊称王石为“我们的老大哥”。王石确实有着不一样的地位,众所周知,王石起家发迹于深圳,从眼瞅着一片荒芜的香港对面的小渔村到如今繁华的国际化都市,地产建设者王石是深圳的第一批淘金人,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1983年我到深圳特区做生意,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被耽误了10年,我其他什么能力也没有,只好做生意——这个万金油的职业,我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的。一往无前,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我觉得在我身上,这点是非常鲜明的。”
王石成名立业后,不少内地写手、作家为其撰写的传记中,王石数度有些矫情地叙说道。但王石的家庭背景并不是真的很普通。在后来王石请人代笔或者王石亲自撰述的书籍中,王石几乎没提到父母和岳父母的背景,看起来,他似乎是一个积极奋进不安心现状的“丝男”的榜样,但王石真实的家庭背景与王石的成长,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坎儿。
一位据称贴身观察王石20余年的南方媒体记者透露说,王石的父母都是红军高级干部,王父后来在郑州铁路局工作,家境相对优越。王石喜欢提及母亲锡伯族身份,更自豪地称身上有这种游牧民族争强好胜、奋发向上的基因。而蹊跷的是,其前妻王江穗和他们的女儿以及前岳父,在王石历次讲话和书稿中却极少被提及。
王石的发迹轨迹始终踩准深圳对外开放步伐的律动。1980年8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主持五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日。也就是这年,王石通过参加招聘,脱离了铁路系统,进入广东省外经贸委,做招商引资工作。那时的王石“活跃在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上,经常出入高级宾馆,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到广东外经贸系统不久,王石又打定主意,到深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谋求发展,其前身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深圳特区成立初期的许多项目都是管委会负责谈判、签订合同并具体实施,另一方面还行使特区政府职能。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管委会撤销,其原班人马组建成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简称“特发公司”),行使政府审批进出口业务的权力仍然保留。
王石看中深圳特发有三张“皮”,一张是“纸皮”即批文,二是“地皮”即土地,三是“牛皮”即鼓吹改革的特区优惠,依托北京各部委的资源,把国际财团吸引到特区。在计划经济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的上世纪80年代,王石只身一人能以省外经贸委官员的身份,跑到深圳挂靠红帽子公司经商赚钱,也是奇迹。
1983年的春天,王石把经商的第一个据点选在皇岗村。“当初我做玉米生意的时候,需要泥土车来运玉米,就到皇岗去找,后来在生意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皇岗找到庄书记请他帮忙、合作,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他都伸出了友谊之手。”
2014年6月25日,万科H股(万科企业)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2202.HK”。图为当天上市发布会上,王石、郁亮等万科高层。
万科原始资本积累的秘密
踏入深圳之初,怀揣一颗“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一样的个人拼搏的野心”的王石也做过鸡饲料推销、货场搬运、司机出纳等简单的基础工作。而后他开始利用政府的影响从事经营,这在当时的中国经济特区深圳,并不是违反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的举措。
王石一头扎进深圳特发公司之时,北京一家贸易公司也南下珠三角,以黑马之态开始通过当地公司抢货源,并租用军队货机空运北京,以运输交货速度的优势迅速形成竞争之势。该公司的全称为北京华远贸易公司,归属北京西城区政府,法人代表戴小明,其杀到珠三角的买卖手就是后来北京华远的第二任掌门人任志强。
还有一家后来参与外汇倒卖的北京新时代公司归属国防科工委系统,属于部队编制,各路“大神”、倒爷们看准深圳先期开发的商机,借助社会信息政策不对称优势,谋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多年后暴富的王石并不讳言万科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秘密,“比如内地一家企业想进口一批录像机,就需要跟我们公司合作,虽然我的公司只有营业执照,账号上没有钱,但是我可以进口,它在内地却不可以。双方经磋商,签合同,打20%的定金,然后我们公司找到外商进口一批录像机,要求货到付款。我就可以到银行换外汇支付给外商足额货款,同时自己账上也有可观的进项。”
“深圳很多公司的原始积累就是这样来的,说白了,在共同的需求下产生的是同样一种经济行为,在深圳是合法的,在内地就是违法的,深圳企业就是在这种夹缝中赚钱获利。”
在王石的自传叙述中,走私或倒卖批文是件自然的事,“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了,利润是100%-200%。”万科刚成立不久,经营摄录像器材的进口贸易成绩显著,曾一度占有国家计划外市场60%的份额。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深房公司以525万元赢得中国土地“第一拍”。次年,《宪法》修改,删去禁止出租、转让土地的条款,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009年7月29日,时任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上海世博会万科馆的广告牌前。
内地国有土地有价拍卖的“魔盒”自此打开,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现在成为内地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那时的王石看到了,土地资源背后隐藏的巨大财富价值,才是攫取不尽的。
王石果断决定从倒卖音像器材中收手,实现房地产行业的战略转型,因为进入时间早,房地产行业的初期利润更是惊人,王石就此完成了原始积累。每一次的市场环境变化,王石都能摸准。
不用说,在王石创业初始的种种磨砺中,家庭背景的影响无时不在,结果是,王石无不是顺理成章地遂愿。追溯万科的成长和当时的奋斗历史,王石亦事后承认,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企业,几乎都有一顶“红帽子”,万科也不例外。
他甚至用两点结论概括说,没有“红帽子”,发展就没有那么快,没有“红帽子”,发展大了更麻烦。
因为想挪用800万美元的外汇指标,特发公司的老总还要小心翼翼地探询王石,而只是下属部门经理的王石敢于公开叫板。即或在后期股改遇挫,特发高层与王石的矛盾公开化尖锐化之时,前者居然只能向深圳市政府请愿告状,却动不了王石分毫。
王石通过私人渠道找到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李灏坐在办公桌后面,手握一支毛笔,边听汇报边练习书法。听完我们倒完苦水,他把笔一搁,一字一顿地说,改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你们年轻人不要急躁,要沉得住气,困难越大,就越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
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倍感煎熬的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股改能进行下去,自己的创业梦想不半途而废。王石也不得不把疏通的对象瞄准了北京。不久,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秦文俊亲自出面,找到了特发公司高层做工作。
至此,王石的股改方案阻力才得以化解,被深圳市政府批准通过。1988年,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并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原现代企业公司以净资产1324万元折股1324万股份入股。
商业伦理的乌托邦
既往这些或辉煌或晦暗的发展史,已被王石裱糊装订进一本本精美的传记自叙里面。家庭背景加上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后期不懈努力,王石挥兵策马,纵横驰骋,最终打下了内地地产的霸主江山。
不过令人费思量的是,无论是当年的初创之时,还是后面成为千亿以上产值的房产大鳄,王石的商业伦理异于常人,他自身似乎是一个多种因素混合的矛盾结合体,实在是匪夷所思:他既乐于赚第一桶金,又羞言“也曾唯利是图”;既争权夺利,又不贪恋私利;既大肆囤积土地高价售房,又说要给穷人盖房;既数次发言放手企业经营,危机关头又主动揽权独断……
万科之于王石,就像海尔之于张瑞敏,华为之于任正非。但在内地改革开放的第一代企业家里,王石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拼命赚钱、扩张版图,其目的居然不是为了当老板,而只坚持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理想。万科上市前,王石拥有40%的股权,上市后,他放弃了万科原始股份,如愿以偿成为公司职业经理人。
没有人猜透他的真正心思。不能成为人民对立面,这种警告或许来自他的家庭,也或许是经历过特殊年月的他对过往社会经验的总结。看起来,王石打造万科地产帝国的目的似乎只为了实现他商业理想国的梦想,在这种商业梦想中,王石不是面目可憎、见利忘义的商人,而是普济众生、仁济慈善的成功人士;他设计的地产商的形象应该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提供宜居的住宅产品,跟穷人站在一起,而不能利字当头,行贿受贿。
王石曾说:“国内很多公司虽然做得非常好,但是和‘一把手’的关系非常 大,而万科有没有我在都一样,我现 在不仅登山、探险,还到处做广告。”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万科馆外,王石与田朴珺亲密交谈。
王石的价值观里,自己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商人。
他在2000年的中城房网产业联盟会议上说,作为住宅开发商,应该警惕自己不仅仅是扮演商人的角色。在城市住宅规划中,开发商很计较规划住宅用地的容积率,这样,在土地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建筑面积的土地成本,仅仅从商人属性角度看,动容积率的想法没有错,但从城市的理性发展来看,很可能是破坏性的。
2007年,王石在一次公开活动时,给出了房价已经出现泡沫的说法,楼市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是两三年,也许用不着那么长时间。
这些令众多开发商错愕的声音,竟出自同一阵营的王石之口。这个观念甚至超前于公众对企业的期望;王石一度提倡“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称接下来会与多个城市的政府合作,“开发廉租房”。并宣布2006年,万科成立的第一个基金将用于“古民居住宅的保护”。
他亲手引进并付诸实施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创始人团队不控股,管理层主导企业管理,股权高度分散。万科成为这一制度的试验品,并延续至今,但制度的“后门”很明显,也为后来君安、宝能之争埋下伏笔。
在媒体的镜头下,王石一直给人的印象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因为他知道有些话可以说给你听,有些却不能告诉你。这与同一领域的公众人物任志强构成鲜明对比,任的“品牌就是暴利”、“只考虑给富人建房”、“禁止炒房就是违宪”,以及“城市功能穷人与富人应该分区”等言论激起很大民愤。
王石在努力维持着一个行业的体面和一个阶层的荣耀。不论是航海、登山还是飞伞,还包括“拐点论”、“捐献门”、游学哈佛等企业事件,都不惜斥巨资宣传包装自己,他的品宣团队直言积累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聘请内地知名作家吴晓波、秦朔担纲文字审定。
这是一笔巨大的公关开支,现在成为他的反对者抨击的有力题材。
已然成为公众人物的王石,其言和行势必成为万科和内地房产行业的门面。王石的“拐点论”、“房产泡沫崩盘论”等,一次次被现实打脸,混迹地产30余年,地产大佬王石也迷茫不知所以,他认不清现在的房产形势,只表示,“我相信最高领导层有智慧来解决这点。”
越来越没人相信王石的商业乌托邦,与其他吞噬底层民众幸福和梦想的地产商一样,现实中,万科并没有表现出很多的良善,相反这个危险的行业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膨胀着,若干年前,郁亮提出千亿产值计划时,王石惊得从椅子上跳起来,现在万科万亿产值梦想正在路上。
王石已自顾不暇,在艰难打完宝能股权之争的恶仗后,他已是疲惫不堪。曾经王石抨击三聚氰胺危机事件中的牛根生,毫不留情地揭批他,“要拯救企业就是拯救他自己的控股权,说为了保住民族品牌,企业宁可卖给中国人也不卖给美国人。其实,不是说企业在有中国户口的人手上,就算保护了民族品牌的。”
凑巧的是,十六年前,华润刚入主万科时,有人问,如果华润和万科的企业文化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王石的回答直截了当,如果华润抛弃我,我会非常愉快地离开,我从不认为我是最优秀的。“控制企业只是一种手段,发展企业才是最终目的,企业的生命永远要比个人生命长。”
宝能股权之争后,这位自诩为“不断燃烧的”老人,心已伤,意已决。无论如何,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他离去的背影值得铭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