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企之乡”人才谱新篇
2017/07/05 | 作者 钟坚/王超 | 收藏本文
十多天前,中德两国总理出席的中德创新合作发展论坛在柏林举行,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就专门点名,希望太仓“办好首个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周”。太仓能打败一众国内竞争城市,成为这次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的举办城市,完全是凭实力说话。
内地近年来实体经济低迷,脱实向虚明显,科技兴国、实业兴邦成为北京的心声。围绕“中国德企之乡”成长发展、人才引进、产业培育以及政府的高效廉洁等方面的经验,太仓足以为别的城市发展所镜鉴。
众多德企栖落太仓之谜
张臻伟如今把家安在了太仓,对他这样一位典型的上海人来说,现在反而嫌弃上海交通太不方便,“这座城市太大,让人受不了。”
作为太仓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现任的行政总裁,张臻伟和公司共同在太仓扎根二十多年,也间接见证了太仓从一座传统的滨江小城到科技人才集聚的发达城市的嬗变。
1993年,克恩-里伯斯意欲在中国设一家分公司,总部对地点的考虑很简单——选一个跟巴符州友好的省份。在江苏和辽宁省内到处考察之后,最后很偶然地,一个在南京的客户向他们推荐了自己的家乡太仓。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带一行人半信半疑地来到了太仓,当时上海只有虹桥机场,从虹桥落地到太仓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斯坦姆对这里的区位优势非常满意。
因缘际会,或许也有情怀因素在“作祟”。从上海一路开车到太仓,仿佛穿越到了某个德国小城镇,德国人在太仓新浏河大桥边上看到的景色,是沿河大片的水杉,异乡这一景致令斯坦姆博士倍感亲切与动心——巴符州的黑森林,绵延起伏的山区内,到处是这样参天笔直的杉树。“这个地方有点像我们家乡”,理由就这么简单,科技的种苗就此种下。
斯坦姆博士初识太仓电光火石的那一刹那,恰恰点亮了太仓今天在对德合作方面的辉煌,“中国德企之乡”的金名片就此拂亮。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60家德企入驻,超过90%完成了增资扩产,德国企业对太仓的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年产值400多亿元……20多年来,德企在太仓的蓬勃发展,早已成为中德两国间经济合作的典范和样本。
一向要求严苛的德企集群,为何选择集体栖落小城太仓?在外界看来一直成谜,二十多年来,这个答案渐渐浮出水面,是太仓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人才集聚态势,让德企选择了“用脚尖说话”,也使太仓成为苏南人才新高地。
以高科技、高品质扬名世界的德企集聚太仓,也为太仓带来良好的创新创业小气候。苏州雷姆斯汽车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耿彤在德国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并加入了德国籍,一直做到企业高管,2012年耿彤参加了太仓在德国的一场招才引智活动,就此与太仓结缘,“本以为会一直在德国生活下去,但那场推介会重燃了我创业的梦想,更关键的是,太仓有很多汽车装配制造领域的德企,我看到了未来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和广阔市场。”
对于耿彤的话,有着相同德国海归背景的德国工程博士郑清好表示深有同感,“2014年我来太仓创立公司后,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在资金、厂房等方面的扶持,使得企业营收在创立之初就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
太仓努力向世界一流工业制造强国看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并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出台了太仓“人才新政20条”,比如,针对外地高层次人才购房问题提出,只要是太仓市级以上领军人才,都视同太仓本市户籍居民,也就是最高可以购买3套房。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中端人才流失问题,太仓出台了“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对德企设立专项名额,通过3年内每年给予人才“项目资助+生活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管理类和技术类人才扎根太仓。
太仓为人才的创新创业培植了丰厚的沃土,引得各类人才纷纷入驻。作为一个常住人口仅71万的小城市,截止到2016年底,太仓人才总量已达15.32万人,其中,硕士或副高职称以上的人才达到了9367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0人,省“双创团队”4支、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9人。
“德国老板很满意!”对太仓的投资引智环境,张臻伟体会颇深,在太仓有各种人才政策、资金还有合适的伙伴,能在此地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是最为高兴的事。如果可以二次选择,别人可能会遗憾错失了参与浦东开发这样的黄金机会,但德国人的心思很坚定,他们觉得坚持本业、精益求精才是最好的,“什么土地增值、房产开发跟他们统统都无关。”
德企在太仓聚落成群,更缘于2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太仓市政府领导对企业的接力关心,缘于政府始终如一对人才的关爱。
民企与德企相得益彰
德企汇聚优势之一,不只是给太仓带来工业产值的稳步发展、城市潮流的变化,还有承诺守信和国人稀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德国工业文化给太仓民营企业带来的观念冲击是巨大的:德国人一开始到太仓来,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德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工艺,则令国人瞩目。而随着中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政策和资金各方面倾力扶持,本土人才成长迅速。中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可以完全为德国所用,中德经贸无间融合,这已为近十年来出现的现实所证实。这其中,离不开“双元制”教育太仓本土化的推动。
早在2001年,太仓职业教育中心与克恩-里伯斯合作,成立了第一个太仓德国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首次采用由德国企业主导的“双元制”模式培养技术工人。如今,“双元制”模式经过太仓的本土化实践后,成为太仓民企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方式,去年,太仓双凤镇汽配行业协会就专门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了“AHK-精密机械制造技术培训班”,通过“定岗双元”的模式,共同培养了100多名民企技术蓝领,据称,“双元制”模式每年可以为太仓德企以及周边县市提供超过2000名的熟练技师。
从第一代高职培养到今年第一个双元制本科培训项目在巴符州大学和东南大学启动,中德教育合作、中德文化的交融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包括太仓市人民政府在内,由四方举办的“双元制”本科段教学,将围绕德企急需的工程管理等人才而展开。
最新的变化是,不仅是“双元制”教育,本土民企尤其是人才科技密集型企业,在与德企的交往中,还获得了更多近距离学习观察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发展水平。在德企的示范带动下,不少本地民企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开始和德企在技术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太仓东南佳公司是一家研发高铁、轨道交通用新材料为主的企业,其生产的高速列车受电弓碳滑板已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初审,此前该技术在国际上主要由德企垄断,东南佳公司实现技术突破后,德企崇德集团主动上门接洽,提出为东南佳提供原材料支持,双方今后共同研发,携手合作。
近年来太仓德企发展呈现一个清晰的逻辑:不仅技术创新层面的融合,股本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中德合资企业趋多,一些中方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也被外方邀请参股建设,“从德国独资到中德合资,从民企配套到技术合作,太仓对德合作正一步步走向深入。”
客观上,德企云集的太仓,本土民营发展是个短板,对民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太仓更是主动上前贴身服务。5月,太仓市委、市政府推出“太仓市扶优扶强重点民营企业1123行动计划”,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扶优扶强100家现有骨干民营企业,引进培育100家以上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形成20家以上的民营IPO上市后备企业,培育30家民营“小巨人”企业。
作为配套工程,太仓市也推出了“十三五”人才规划,计划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人才50人以上,重点培育支持100个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0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500名创新人才。
太仓市人才办每年年底还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征集市内领军人才企业、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用人需求,汇总整理,列出紧缺人才目录。符合目录的硕士能得到10万元安家补贴,博士则是15万元的安家补贴。凭借更为精细的政府服务,力度更大的政策扶持,太仓纷纷吸引各路人才的留驻。
主动承接上海优质产业和
科技成果
环长三角城市中,太仓似乎更有对接上海的优势,人们的语言发音更接近上海,而生活习俗完全跟上海对接,民间喜宴聚会都会选择去上海,而不是南京或者苏州。紧邻上海宝山区的浏河人民医院已经全面托管给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并冠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九院太仓分院”。
太仓交通区位图
太仓的城市价值现在越来越显现。在内地经济学者叶檀的一次演讲中,她称太仓为长三角城市集群中最具成长的卫星城市,太仓毗邻上海宝山区,与嘉定区只一河之隔,沪通铁路开通后,太仓站至上海虹桥站只18分钟,离上海城市腹地更进一步。
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不断发展,用地空间受到局限、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城市整体规划也面临着“土地红线”“人口红线”等要素制约,势必导致部分优质企业扩大产能受到限制。一些业务必须外溢到其他周边的地区去发展,太仓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积极融入上海,主动地承接了一些上海外溢的优质产业和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正是一例,已“定居太仓”的苏研院于伟东博士介绍说,“江苏正在着力打造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区域创业中心,苏研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后续产业化开发。”
上海现有的条件限制被迫让苏研院别寻他处,在多方考察后,选择把项目放在太仓。苏研院的建设得到了太仓市政府各方面持续不断的支持,除了土地指标,还有三个亿的配套资金支持。对太仓政府的服务效率、服务态度,于伟东显得很满意,“他们提供的是精准化的服务。”
对一些上海转移过来的产业化项目和科技成果,太仓市政府还专门做了一个特色的订单:一般的项目引进,最高能给予300万的项目资助,如果该项目能把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及上市等一系列环节都放到太仓,太仓能给予高达600万的项目资助。
大而优则佳,小而精也强。企业发展初期,往往步履维艰,面临着资金不足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对一些小微成长型企业的扶携,体现了太仓市官员在培育企业创新发展上的远见。
2011年,在上海已山穷水尽的电子竞技企业PLU创始人团队,经人介绍来到太仓科教新城发展,看准电竞游戏娱乐产业前景,太仓政府给予80万的资助和4000多平米的房子免租,让PLU绝处逢生,如鱼得水。几年后的今天,PLU已成长为一家估值超过23个亿的大型电竞公司,衍生带动附近发展成为“太仓天镜湖电子竞技小镇”。
小微企业主和领军人才创业动力足,但资金匮乏,太仓市专门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和“科才通”创业贷款基金,给予领军人才企业不高于资本金40%比例的股权投资和最高500万元的创业贷款支持,扶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财政资金还优先采购人才企业产品,市财政会按采购价的10%给予专项补贴。
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太仓)有限公司副总裁施前博士是太仓优质人才科技服务的体验者。施前原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博士,选择到太仓投资创业后,对太仓的创业环境持肯定态度。“进驻太仓后,冠科生物中国区每年营业额呈50%的增长速度,这在生物制药领域是惊人的。”施前认为,这跟地方政府对这块的大投入有关。
中美冠科所在的太仓科技创业园
中美冠科的人才创业团队每年都可以得到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的各种人才奖励、补助以及经费支持,对企业的整个研发过程有很大的推动力。
更让施前称道的,是公司遇到难点问题之时政府的反应,“只要公司提出请求,政府很多部门都会主动地服务,帮助你去想办法,加快时间解决。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软环境,但是这块对我们冠科的发展帮助特别大。”
一位曾参与深圳市科技人才政策设计的官员最近受邀到太仓讲学,她断定,太仓陆域面积虽667平方公里,无论从太仓的地理优势还是产业布局空间来看,太仓未来必然大有可为。现在的深圳寸土寸金,已无足够的空间摆放。而太仓的沙溪生物产业园、开发区,或中心城区周边,都有足够的空间来承接超大城市上海的溢出效应。
太仓的“精致”与德国的“严谨”
内地鲜有城市把“精致”二字摆入城市精神的范畴,太仓不但摆了,还摆在了“精致、务实、和谐、创新”的第一位,太仓的“精致”似乎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性格不谋而合。
坐落于太仓的德国中心
“有时走在太仓街上,或者从住所往楼下看,酒吧街和咖啡馆内,几个德国人慵懒地喝着啤酒聊着天,恍然他觉得是在德国的某个小城生活。”太仓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红星说,“二十多年的对德经济合作,使得太仓与德国不仅在城市气质上渐趋渐近,还慢慢扩展到文化、体育、教育等方位的全面融合。”
去年九月开学季,太仓市德资企业海瑞恩发起筹建的中德友好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新生。这处6000多平米的场地由太仓高新区免费提供,幼儿园除了招收德语区儿童外,还招收在太仓德企的子女,以及部分了解德国教育文化的社会家庭子女。在幼儿园,德语是首选外语,每个班都配备了一名德国教师。
今年5月11日,太仓在德国举办了第十个太仓日活动。10年来,太仓日在德国巴伐利亚等不同的城市举行,与在国内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相比,太仓这座小城在德国的影响力让上海都望尘莫及。今年的太仓日,太仓跟德国的于利希市签订了一个友城的协议,巴登堡州拉尔市市长提出了抗议:你们是先跟我们谈的,现在怎么跟他们签呢?王红星赶紧解释,友城的签署现在不限制与一个城市。
于利希市是一个人口不多,创新能力非常强的城市。人口不多,但聚集了很多华人,这些华人也都是围绕着科技创新产业来发展的。这点与太仓很相像,太仓海派文化如此与德意志民族相融合,使得一些德国人有很强的认同感。
在太仓不仅有中国第三、全球第八家德国中心,还有德企在华企业的一个社会组织德国工商总会。德国工商总会下设中德工商咨询有限公司,总公司设在太仓,上海只设办事处。可见德国人的精细和务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行事原则,并非是哪任官员立下的规矩,而是中德双方长期以来潜移默化、慢慢磨合形成的结果。在文化理念上,德国式的严谨,恰恰应和了太仓城的精致。
“精致”的太仓人文精神,也深刻体现在了太仓的创业发展理念与环境设计之中。换在十几年前,如果拿太仓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来做个对比,答案毋庸置疑是别的城市更占优势。太仓政府似乎十分沉得住气,给了这些扎根在此的德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也耐心地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指导。
AHK中德“双元制”技能人才教学现场
如今看来这笔买卖还是合算的,在太仓的德企现在人均产值约有100万人民币,做组装类的企业可达人均300万的产值,大大拉动了太仓经济。在张臻伟眼里,这就是太仓这样一座小城难得可贵之处,地方主政官员早在2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超前眼光,使欧洲人能安心在此创新创业,委实不易。
最为关键的是,长期的中德合作交流和德国文化的浸润,太仓已形成具备城市发展所需的规划设计、创新驱动、文化理念、民俗精神等禀赋和气质,且太仓“融入上海意愿强烈”,目标清晰,时刻在努力中,迎接这一变化的到来。
太仓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最为熠熠闪耀的卫星城市,已是指日可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