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在叙划分“势力范围”
2017/04/05 | 田聿 | 收藏本文
摘要:尽管俄土关系高度走近,美国和北约甚至担心两国结成某种程度的“军事同盟”,但俄《独立报》认为,俄土不过是在叙利亚“秉持划分势力范围的原则”。

3月10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会谈。这是过去半年来两人的第四次会晤,叙利亚问题仍是会谈核心议题。
2017年3月10日,莫斯科,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来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普京表示,俄土不仅能修复两国关系,还能令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是莫斯科所希望看到的。
目前,叙冲突各方正围绕解放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大本营拉卡展开激烈博弈,土耳其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均反对对方参与拉卡之战。土耳其将库尔德武装视为威胁,俄罗斯则视其为打击“伊斯兰国”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埃尔多安急需与普京商讨下一步军事协作计划,并协调在叙利亚库尔德人问题上的立场。
“可以肯定地说,俄土关系回到真正的多元化伙伴互动上。”普京在会谈中强调,“俄罗斯将土耳其视为重要伙伴,我们愿在最高级别保持紧密的政治对话。”埃尔多安回应称:“我们成功克服了挑衅行为和所有问题,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开展大量工作。土方认为,两国关系有着显著进展。两国在此次会谈中完成了关系正常化进程。”
土耳其陷入“战略困境”
2016年年底以来,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上陷入某种“战略困境”。要知道,土耳其在叙利亚的主要诉求是:第一,在土军小规模特种兵和装甲兵的配合下,利用叙反对派自由军在土叙边境一线建立“战略缓冲区”;第二,以“缓冲区”为跳板,进一步攻击并消灭叙境内的库尔德武装力量;若不济,也要控制叙境内一两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如巴卜、曼比季)。
2017年2月21日,美国支持的叙利亚民主同盟(SDF)在叙利亚拉卡东部地区进展神速,连夺5个村子。图为该部队士兵在代尔祖尔省北郊的Sabah al-Khayr村庄集结。
今年2月,土军及其支持的叙反对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从“伊斯兰国”手里夺取巴卜,第一步战略已获完遂。但接下来的第二步战略却遇到麻烦,因为土耳其的“死对头”——以库尔德人主导的叙民主联盟(SDF)始终控制着阿夫林、曼比季、科巴尼和杰济拉等关键地区,且与美国、俄罗斯以及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尤其SDF正按照美国的意愿,集中兵力去攻打“伊斯兰国”的老巢拉卡。3月2日,一支配备斯特赖克装甲车的美军特遣队开进曼比季北部城郊,警告土军不要轻举妄动。
而自去年7月土耳其未遂政变被镇压后,与埃尔多安政府关系刚刚破冰的俄罗斯却与SDF达成协议,让叙政府军和小股俄军接防遭土军炮击的曼比季西面的阿里迈村。这样一来,土军处境更为尴尬了:美军断然打不得,叙政府军可偶尔敲打一下,但大规模突袭进而夺取阵地,势必要冒与俄方翻脸的风险;如果土军就此罢手,不但会使SDF继续坐大,且对国内支持埃尔多安的势力乃至叙反对派都无法交代。
这般处境下,3月7日,土耳其军方专门邀请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和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参加三边会议,以期求得美俄放行土军攻击曼比季。不过,会议并未达成令土耳其满意的结果:美方继续反对土军攻击SDF,而俄方更在会议次日正式履行与SDF达成的协议,安排俄军进驻阿里迈,甚至有俄军士兵“秀”出与SDF交换臂章,以示同好的照片。
面对这样的结果,埃尔多安对美方放弃幻想。一方面土军不顾叙政府军和俄军进驻阿里迈的现实,继续袭扰曼比季西面居民点,造成叙政府军数十人死伤;另一方面埃尔多安亲自于3月10日飞赴莫斯科,和普京商讨局势,力图“以打促谈”,从俄方那里取得突破。
俄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指出,有赖于2016年底阿勒颇战役的胜利,以及2017年3月2日再次收复中部古城巴尔米拉,俄罗斯支持的叙政府军将控制区进一步推进到巴卜以南、曼比季以西地区,直接与土军对垒,尤其俄叙方面把SDF当作一道“缓冲墙”,绝不希望被土耳其轻松消灭。“因此,埃尔多安的莫斯科之行不可能从普京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埃尔多安寻求团结普京
仅在一年多以前,土耳其与俄罗斯几乎处在战争边缘,如今埃尔多安亲自出马,在叙利亚冲突中寻求普京的支持,因为他手里需要俄罗斯这张牌。
早在2016年10月初举行的伊斯坦布尔世界能源大会上,埃尔多安便从原有的立场上后退了,不再强调将叙利亚的阿勒颇当作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尽管叙政府军正在围攻那里的亲土叛军,埃尔多安只在讲话中轻描淡写地谈及阿勒颇的“苦难”,却只字不提俄罗斯,还不忘倡议“让我们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携手为中东带来和平”。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亚洲和中东中心负责人安娜·格拉佐瓦说,普京本来可以派一位部长参加此次会议,但他亲自来到伊斯坦布尔,意味着他想与埃尔多安面对面地磋商一些地区问题。“在俄罗斯与美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种做法特别重要。”两位总统都有意在国内外展示私人间的热络关系,借以表明他们在政治上并不孤立,并且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关键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土相互给予对方“足够的善意”。2016年10月9日晚,在埃尔多安和普京的见证下,两国能源部长签署关于建设“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协议。俄罗斯打算通过该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然而具体细节谈判仍得持续地往下进行。尽管俄土展示新的亲密关系,但两国各自支持的叙利亚势力仍在对抗——俄罗斯投入大量航空兵支持阿萨德政权,土耳其则有选择地支持反叛势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库尔德势力坐大上。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称,埃尔多安在普京身上重新寻找的是“说不出来的自白”,即他的叙利亚政策遭遇了失败。眼下安卡拉不再提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下台了。据来自叙利亚方面的消息,埃尔多安早就想派遣使者去大马士革,因为对土耳其来说,比阿萨德更要紧的除了剿灭“伊斯兰国”外,是要把库尔德武装赶出叙北部的几个重要据点。
以库尔德人民防卫队(YPG)为主体的SDF,长期被安卡拉视为本国反政府组织库尔德工人党(PKK)在叙利亚的分支,埃尔多安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土耳其在反恐斗争中的打击目标——库尔德工人党、YPG以及“伊斯兰国”。
早就有消息说,土耳其、俄罗斯以及阿萨德政权的另一个支持者伊朗之间有个秘密协议。根据该协议,俄伊认可土耳其军队在2016年8月发起的“幼发拉底盾牌”行动中进入叙利亚,前提是土耳其把受其控制的部分反对派自由带出阿勒颇战场,方便俄叙军队尽快占领这座重要的古城。与这笔交易密切关联的是,2016年9月,伊朗外长贾瓦德·扎里夫造访安卡拉,两国围绕伊拉克各派势力攻打盘踞在摩苏尔的“伊斯兰国”进行讨价还价,土耳其要求防止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进入摩苏尔,伊朗则要求土耳其不要妨碍伊拉克中央政府部队进城。
土耳其还向伊朗开出有关叙利亚的“价码”——土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一份2017-2018年的战略,内容是在杰拉布卢斯和阿扎兹之间将近100公里宽的边界地带建立“安全区”,安置在土耳其获得避难权的近300万叙难民。为此埃尔多安不但需要伊朗的力挺,也需要俄罗斯人的支持。
尚难结成同盟
尽管俄土关系高度走近,美国和北约甚至担心两国结成某种程度的“军事同盟”,但俄罗斯《独立报》认为,俄土不过是在叙利亚“秉持划分势力范围的原则”。
在历次普京与埃尔多安的会晤中,后者反复强调土耳其介入叙利亚事务的“被迫性”,“叙利亚与我们接壤,那些向我国渗透的恐怖分子正在那里进行训练。”土耳其总理耶尔德勒姆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称,土耳其想在叙利亚危机之下团结“国际玩家”,“土耳其的作用在于团结并联合俄罗斯、美国和伊朗,沙特也可能参与这一进程,以此来阻止地区屠杀并防止手无寸铁的无辜人民牺牲。我们将尽力做到这点”。土外长恰武什奥卢曾在去年8月谈到土俄联合打击“伊斯兰国”,双方在2017年初进行了尝试。
尽管俄土双方得体地表达了合作意愿,但其对待叙利亚的态度有明显差别:安卡拉更关心库尔德武装在土边境附近壮大,莫斯科则担心盟友阿萨德政权的生命力。俄土在打击“伊斯兰国”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两国无法忽视的,那就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土政治学家托鲁尔·伊斯梅尔提醒:“土俄关系出现危机正是因为叙利亚问题,俄美对抗加剧未必会令土耳其在叙利亚的立场急剧变化。土军在叙行动谨慎,也是尽力考虑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利益。”
伊斯梅尔认为,叙政府军在俄空天军的支援下夺取阿勒颇,让土耳其感到恐慌,“问题在于,叙利亚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正越来越有利于什叶派,这引发中东范围内占主流的逊尼派国家的不满与恐惧。为了取得相互理解与和平,需要给予该地区的逊尼派一定的政治力量和能源附属品”。
俄罗斯圣彼得堡现代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古梅尔·伊萨耶夫提到,俄土有能力在言论上与西方对抗,但这取决于它们各自和西方的关系,“普京和埃尔多安是不幸的同伴,而他们靠拢是因为都遭到西方的抛弃”。
“俄土首脑的新一轮接触,和2016年8月9日的那次会谈如出一辙。那次会晤后,俄罗斯获得协助叙政府军在阿勒颇‘自由行动’的机会,土耳其则放手出动大军,以‘幼发拉底盾牌’行动的名义进占叙北部,打击库尔德武装。”伊萨耶夫说,“很显然,俄罗斯、土耳其乃至其他介入叙利亚的相关国家可以协调各自的行动,划分势力范围,但未必可能结成同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