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第三个男人——端木蕻良
2013/04/05 | 作者 彦火 | 收藏本文
萧红一生之中,有四个男人。与萧红办理正式结婚手续的,只有端木蕻良。萧红与第一位男人汪恩甲订婚后同居两年,与第二位男人萧军同居6年。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萧军与萧红分手。
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迄止1943年萧红在香港逝世,端木蕻良与萧红结合达5年之久。5年之中,其中有3年是在香港度过的。为了避难,端木蕻良与萧红双双南下香港,先住在金巴利道诺士佛台,后迁入尖沙咀乐道八号二楼。
端木蕻良这一期间为周鲸文编《时代批评》杂志,他与萧红也替《星岛日报》写稿。端木蕻良与萧红在香港期间曾发生感情纠葛,一说是端木曾喜欢某人的小姨太。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染上肺病,端木曾请骆宾基协助照拂,一度传说他自己拟只身返回内地,但后来他回心转意,重返萧红身边,并把萧红送入养和医院医治。
骆宾基著《萧红小传》,暗指萧红在病重中,端木弃她而去,并质疑端木对萧红的感情。我曾就此事询及端木,他是断然否定的。他向我表示,一对夫妇天天吵架,不可能和他们的创作成比例,夫妇不和绝不是创作的动力,只要排比一下他们的创作产量和质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先看萧红的著作。在这期间,萧红的著作有《回忆鲁迅先生》(1939年重庆版)、《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12月香港完稿,1942年由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其他尚有《小城三月》《马伯乐》《旷野的呼喊》等。《呼兰河传》更是萧红继小说《生死场》之后的另一部杰作,而且写作技巧更趋圆熟。
我们回头看一看端木在这期间的著作:《科尔沁旗草原》(1939年重庆出版)《风陵渡》(1940年香港出版)《江南风景》(1940年香港出版)《新都花絮》(1940年香港出版)《大时代》(《人间传奇》第五部,在香港《时代文学》连载)。这期间出版的《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的代表作,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超越前一时期。
周鲸文是端木与萧红在香港期间最亲密的人。他曾说过:“两人的感情基本并不虚假,端木是文人气质,身体又弱,小时是母亲最小的儿子,养成了‘娇’的习性;而萧红小时没得到母亲的爱,很年轻就跑出来了,她只有坚强的性格,而处处又需求支持和爱。这两种性格凑在一起,都有所需求,而彼此在动荡的时代,都得不到对方给予的满足。”
柳亚子甚至说他们的结合是“文坛驰骋联双璧”,有诗句曰:
谔谔曹郎奠万哗,
温馨更爱女郎花。
文坛驰骋联双璧,
病榻殷勤侍一茶。
“曹郎”即指端木,柳亚子在“病榻”句下且有这样的注释:“月中余再顾萧红女士于病榻,感其挚爱之情,不能忘也。”
端木在萧红卧病期间,守护着萧红,直到萧红逝世。1957年,端木以萧红丈夫的名义,委托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原葬于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运回广州安葬。
1986年,我曾促成俞平伯访香港(他是坐轮椅来港的)。尔后,我曾有一个心愿,希望能让端木蕻良旧地重游。端木也向我表示了这个愿望,后来终获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支持,于1989年杪,邀请他与夫人钟耀群女士来港讲学,事先也获得他首肯了。结果当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给他寄机票时,他又以“体力不支”为由,婉谢了。(见附信)从而未能实现他多年的宿愿。
7年后,端木因“体力衰竭”,于1996年10月6日逝世。端木临终遗嘱,将遗体火化后,把部分骨灰运来香港,撒于海中。报道说,端木此举是因1940年到1943年,曾在香港工作过,对香港存有感情。
端木遗言把骨灰撒在维多利亚海港,可见其对香港的深厚情感。我以为,端木之对香港有特殊感情,不仅仅因他曾在香港工作过──那不过是短短3年光景而已,相信其主因是他在香港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
端木在1982年9月9日给我的信中,特别填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抒寄他情牵香江,哪怕是月转星沉,岁月嬗变,于他来说,思念之情却不绝如缕,仿佛插上翅膀伴随南下雁群,去寻觅他那芳草琴心的知音,情深意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