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的中国缘分
2021/11/25 | 记者 陈祥 | 编辑 漆菲 | 收藏本文
摘要:2004年11月13日,鲍威尔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想做的是与中国进行接触,以“谨慎”而不是“害怕”的心情观察中国的发展,目的是与中国共同前进,而不是“遏制”中国。

2021年10月18日,科林·鲍威尔(Colin Luther Powell)死于新冠肺炎的并发症,终年84岁。他已经接种疫苗,但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旦感染新冠就可能出现并发症。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首位黑人国务卿,也是迄今死于新冠的最有名的美国人。
鲍威尔的一生,可用首印超过100万册的自传中的一段前言来概述:“这本书是讲一个收入有限的黑人移民家庭的一个穷小子的故事。他童年时看来没有多大出息,在纽约的南布朗克斯区长大,后来竟如此这般地成为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故事讲到我奋斗努力加上好运气,大部分时间发展顺利,但也有过艰难的时刻……最重要的,这是一个爱的故事:爱家庭、爱朋友、爱军队、爱国家。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美国。”
这个美国传奇人物,亦跟中国有着深厚关系。对于他的离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0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鲍威尔国务卿是美国资深外交家,我们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诚挚慰问。”
首次访华:抓住“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
鲍威尔执掌国务院之前,曾在1973年、1983年来过中国大陆,这是一层难得的渊源。
1973年7月,美国代表团对中国大陆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5名军方身份的白宫研究员跟团前往,其中之一便是鲍威尔。他入选了1972到1973年度的白宫研究员班,1500名报名者中入选17人。规定入选者年龄是23岁到35岁之间,35岁的鲍威尔是最年长者。
白宫研究员项目始于约翰逊总统时代,被视为提拔有前途的年轻人的推动器,由商业和学术领袖提名人选,禁止政府雇员申请,军官除外。激烈竞争落实到美军,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还围绕提名来争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军方希望年轻有为的军官们借此体验平民权力的上升阶梯,为未来的军队领导人奠定高水平的政治联系基础。
鲍威尔的申请条件非常完美,在所有上过的军事院校里都是优秀毕业生、一堆功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军官一般在军事之外选择读国际政治学),更重要的是他的肤色。军方选择了他,是极力向社会证明,军队在种族平等事业上做出的努力。
但起初,鲍威尔并不乐意,这意味着他要脱离部队指挥岗位达两年,偏离传统的陆军升迁路径。事后看来,这条新路反而是条捷径。
通过研究员项目,他提高了对国内问题和政府运作方式的了解,还欣然发现自己能帮助军队和白宫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他在未来的高层政治中结下不错的人缘。“过去几年中,军方和它所处的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道裂痕。我与这些年轻的美国未来领导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帮助缩小这个裂痕。”他踌躇满志地说。
项目开展接近9个月时,每个人要在白宫和内阁办公室清单里选择岗位。鲍威尔面试了住宅与城市发展部、联邦调查局,发觉都不合适,最终选择了管理预算办公室。1973年2月,该机构人事发生变动后,他有幸成为副主任的特别助手。本职工作内容是其次,重要的是有大量接触高层政治人物的机会。
1973年年初,白宫研究员们有幸游览了苏联;当年夏季,他们来到西方世界眼里更加神秘、封闭的中国。何其有幸,当年美军现役军官有几人能有这样的铁幕下旅行经历,既去过苏联,也去过红色中国。
鲍威尔在内的美国人从香港入境中国大陆,于7月23日抵达广州。“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在洁净无垢的街道上悄然滑过我们身边。偌大如斯的一座城市却依然这么清洁,这么静谧,简直让我吃惊。”鲍威尔事后回忆说。
随后,美国客人去了首都北京,游览了故宫和长城。在北京农村的一个简陋医院里,美国人观看了一个妇女在针灸麻醉下被施行20分钟的甲状腺手术。鲍威尔对此的印象远比游览故宫长城要深刻,他注意到,这个病人在手术结束后站起来,喝了一杯柠檬汁,就走了。
接着,美国人来到工业重镇沈阳,参观了一家机械厂。在他看来,这家工厂的工作制度犹如天方夜谭,工人和干部一周工作6天,没有休假,月工资相当于52美元。当然,出于对陌生国情的隔阂,他不知道当时的工厂为工人提供囊括生老病死在内的福利体系。鲍威尔心里嘀咕:“尽管条件恶劣得会让美国工人组织罢工,可这些人似乎心满意足。”
在所有地方,美国人随便拉个当地人问“生活过得怎么样”,得到的是清一色的微笑回答:“很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了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比较同为铁幕下的两个国家,鲍威尔觉得中国与苏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没有多疑症。“我们的中国导游似乎不像苏联同志那样恐惧。他们没有不断搜查我们的行李,没有限制我们的行动,或者阻止我们拍摄照片。”
这趟旅程炎热且没有空调,但每顿饭都很丰盛,各地官员都会拿出当地产的白酒盛情招待,从代表团到白宫都很满意这趟象征两国关系正常化最后步骤的行程。时任国务卿基辛格的副手、副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给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写信时赞许了军方人员参与代表团的意义,称鲍威尔在内的这些军官抓住了“了解第一手中国知识的独特机会”,“美国也因为他们为增进两国相互间的更好理解所做出的贡献而获益”。
为抵抗苏联再次访华:“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
1983年9月,里根时代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带团访问北京,开启了1980年代特殊的中美军事蜜月期。作为陆军少将的鲍威尔是温伯格的高级军事助理,且两人关系亲密,自然也陪同部长访问北京。
两国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陆续签订了科技、贸易、石油勘探、水力发电等多项合作协议,贸易额飞涨到每年50亿美元。当时的卡特政府尤其是国务卿赛勒斯·万斯考虑到跟北京开启密切军事合作会刺激到莫斯科,从而破坏卡特总统正在开展的美苏缓和,因此不鼓励启动中美军事合作。
偶然事件改变了历史走向,苏联在1979年年底大举入侵阿富汗,美苏缓和政策宣告破产。以对苏联强硬著称的里根在1981年1月成为美国总统,接替了卡特。美国社会用选票表示了决心,要重整军备,不仅要遏制苏联在1970年代咄咄逼人的攻势,更要击败苏联、赢得冷战的最终胜利。
此时,苏联给中国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与中国接壤的阿富汗陷入战乱,苏军与抵抗势力打成僵局;受苏联支持的越南在1978年年底入侵柬埔寨,将红色高棉政权赶出城市;越南金兰湾成为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苏联军舰和战机时不时来中国打擦边球;苏联的盟友印度不时在中印边境有小动作。
第一位造访北京的美国国防部长是卡特政府的哈罗德·布朗,双方在军队训练、后勤等很低级、有限的项目上达成合作,但在最核心的军售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这一次,温伯格将加强中美双方的军事合作,开启向北京的军售道路。此外,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使命,为中国总理访美、里根访华打前站。
温伯格的随行团队在若干年后看来是阵容显赫。比如负责太平洋地区关系事物的助理国防部长理查德·阿米蒂奇,他在小布什时代任副国务卿;国务院亚太助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小布什时代当国防部副部长,布什父子、克林顿和奥巴马都多少推崇富有鹰派色彩的沃尔福威茨理论。温伯格对鲍威尔的评价是:“他是我多年共事中最好的军官和最好的人之一。”
临行前,温伯格找了哈佛时期的同学、记者白修德。白修德因为过于亲近苏联以及伪造新闻,在美国一度名誉扫地,但随着中美关系破冰而再度吃香。他告诉温伯格:“中国人是非常现实的,他们知道苏联对他们构成真正的威胁,而我们没有。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说服力,最终能同他们建立起双边军事关系。”
相隔10年,鲍威尔再次踏上这块土地。1983年9月25日,温伯格一行人从东京飞抵北京,搭乘约翰逊总统时候的“空军一号”。飞机装载了数量惊人的简报集,美方人员在从华盛顿飞东京的长途旅程中需要进行阅读。抵达北京后,接待温伯格一行的是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张爱萍。
“他看上去有些拘谨,似乎不能把握到底热情到什么程度为好。”温伯格在回忆录《为和平而战》里如此描述张爱萍,“我们的主人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热情,而且,到最后表示出了伟大的友谊……他对我的真诚热情和周到照顾是在世界任何地方的访问都不可比的。”
鲍威尔再次参观了故宫,而他的老板温伯格是第一次到访中国大陆。温伯格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不算陌生,他是中餐爱好者,尝遍了旧金山的高级中餐馆。接下来两天,中美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谈,铺着绿色台面呢长桌的两边,分别端坐着排列整齐的中美军官们。9月27日,鲍威尔等人参观了京郊一个步兵师的射击演习,准确度很不错,大家看出解放军在各方面需要迫切实现现代化。
温伯格一直盼望去长城,当他来到实地时,表现出的兴奋劲儿感动了陪同的中国人。“长城实际上比它的外表要陡峭得多。按照军事工程要求建造的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奇迹。”温伯格感慨。此时,鲍威尔已是第二次光顾长城。
与邓小平会晤后,美国客人搭乘中国飞机飞往西安。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后享用晚餐,温伯格抛出了团队费力制作的祝酒辞,他指出解放军应该像当年的长城一样,保卫中国免遭来自北方的威胁。这番话获得中国人的热烈欢迎,鲍威尔见证了这一激动时刻。
“在这之后,在私下或公开场合他们都向我保证他们知道真正的威胁来自哪里,的确是来自北方——当然指的是苏联,而不是来自东方——他们认识到美国没有敌意,而只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温伯格回忆说。
接着,美国人参观了制造运输机和轰炸机的西安飞机厂,发现开工率不到实际运行能力的一半。随后,他们飞往中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上海,主要目的是参观海军基地,他们进入一艘已经落伍的苏式潜艇,而这正是解放军潜艇部队主力。9月29日,鲍威尔等人在上海登上己方飞机,告别中国。
1984年6月,张爱萍回访美国。此时,张爱萍在美国最熟识的朋友就是温伯格,鲍威尔再次陪着部长会晤了中国客人。这趟美国之行,美国同意出口战斗机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陶式反坦克导弹、霍克防空导弹,炮兵使用的火箭增程弹、穿甲弹和高爆炸药等技术。中国则出售十多架仿制自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歼-7,以及配套零部件,装备第4477测试和评估中队即“红鹰中队”,用于训练演习。
国务卿任内三次访华,成为中美关系的“修补者”
1989年10月到1993年9月,鲍威尔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位置以及国防部,是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产物。它是美国法定最高级别的军职,为总统、国防部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军事顾问。
鲍威尔在这一任内迎来了海湾战争,辉煌胜利让美军一扫越战以来的阴霾,军队在国民心中的威望达到二战胜利才有的高峰。而鲍威尔,一位魅力超凡的黑人将军,吸引了全国民众的目光,成为胜利、爱国激情、全球霸权的最佳象征。
1993年9月30日,鲍威尔参加了自己的退役仪式,35年从军生涯结束。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妻子希拉里出席了退役仪式,老布什夫妇也到场。克林顿当时赞誉道:“能感觉到在他内心中,对生命和生活,对于每一位美国军人的现在和未来都负有强烈的责任感。”接下来,他与经验丰富的传记作家约瑟夫·波斯科合作,撰写自传,兰登书屋迫不及待出600万美元预先买下版权。传记一面世就登上畅销书榜首,首印过百万册,他忙于演讲和签售,通过版税和演讲赚到了大钱。
作为资深军方政客,鲍威尔同时受到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欢迎,民主党一度想让他当副总统候选人,不过他最终宣布加入共和党。老布什总统的儿子小布什于2001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邀请鲍威尔担任国务卿,他欣然答应。这一届总统内阁中,鲍威尔有太多熟人。
在布什政府的四年任期内,鲍威尔的名字几乎与所有重大国际事件相联系,他在四年任期内三次访问中国,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执行者和见证者之一。
小布什上任后没多久,就遭遇了第一个重大外交危机——2001年4月1日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两天后,小布什公开要求中国返还迫降的飞机、释放机组成员,中国坚持美国首先承认错误并做官方道歉。
事态对立升级,鲍威尔率先向中方表示歉意,打破了美国一手制造的僵局。4月4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失踪表示遗憾。随后,他以个人名义给中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副总理钱其琛写信,信中写道:“我想趁这个机会告诉您,布什总统非常关心中国失踪的飞行员。他和我以及所有美国人民对飞行员的家人和爱人表示了关心并为他们祈祷。”
2001年7月28日,作为国务卿的鲍威尔首次访华。南海撞机事件导致中美关系进入低谷,鲍威尔扮演了中美关系“修补者”的角色。他的这趟北京之行不但宣告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还为小布什总统的秋季访华做准备。
来访前,他不断发声制造舆论,明确表示美国政府不与中国为敌、希望面向未来改善中美关系、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的愿望,他将会见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
在此之前,长年主管外交工作的钱其琛于3月21日在华盛顿会晤了鲍威尔。双方达成一致的内容里,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双方认为中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并表示将为此作出共同努力。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中国经济由此开启一个新时代。
2002年2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期间,国务卿鲍威尔、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和白宫办公厅主任安德鲁·卡德(从右至左)在清华大学聆听小布什的演讲。
“今天,我在从驻地到会议地点的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透过车窗,我看到很多建筑正在建设,北京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访华期间,鲍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真挚地说,“每次我看到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所看到的景象与我在1973年来到北京所看到的完全不同,与我1983年所看到的又有很多变化。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加入了国际社会后,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结果。”
2003年2月23日,鲍威尔再次访华,这也是美国国务卿在“9·11”事件后首次访华。他在出行前向中国媒体释放善意说:“我们想同中国一起,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力,造福全体中国人民,不仅是城市里的人,还包括生活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因此,我们这两个政治制度和信仰都不同的国家,完全有可能合作,缩小分歧和互相支持。我们不把中国看成是敌人。”
时隔20个月后,2004年10月24日,鲍威尔在国务卿任内第三次访华。他在这趟行程里带给北京的最大“礼物”,是明确表达了反“台独”立场。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与凤凰卫视专访时发表了“不支持‘台独’”、“希望两岸最终走向和平统一”等言论。“台湾并不是独立的,它不享有作为一个国家拥有的主权。那仍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鲍威尔的这番表态打击了陈水扁当局的嚣张气势。
同年11月13日,鲍威尔在接受CNN采访时再次评价中美关系说,目前是两国30多年来“关系最好的时候”。他说,美国想做的是与中国进行接触,以“谨慎”而不是“害怕”的心情观察中国的发展,目的是与中国共同前进,而不是“遏制”中国。
鲍威尔一生唯一却是致命的败笔,发生在2003年2月5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上——他当时拿出一瓶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作为伊拉克搞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而名声大噪。这一造假事件后来被戏称为“洗衣粉事件”。
成败都来自其圆滑性格。他来自于社会底层,懂得察言观色,尤其善于转变立场来求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特性,既是他在军队和政府中功成名就的必要基础,也是他在出任国务卿时没能坚持原先的温伯格式战争观、抵制伊拉克战争这种不必要的冲突,从而最终毁掉自己名声的原因。
更糟糕的恐怕是他在奥巴马乃至特朗普时代玩起身份政治这一套话术。要知道,他在自传里表达的老派共和党观念,是看重个人后天努力,从不问出身和肤色的。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