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浪潮席卷东京奥运会
2021/09/05 | 作者 郑欣蔚 | 收藏本文
摘要:“能够在最大的国际运动比赛中以最真实的自我与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竞争,表明我们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本届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42岁的日本歌手米希亚演唱国歌《君之代》时,身穿宛如樱花堆砌而成的华丽裙装登场。其白色裙装的下摆是彩虹色系,表达对LGBT(即性少数群体,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群体的爱与尊重。
根据关注LGBT与体育话题的知名网站Outsports统计,至少有182名公开身份的LGBT运动员出征2020年东京奥运会。这一数字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43人)的四倍之多,超过了往届奥运会(包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这一群体人数的总和。
最终,共有56名LGBT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按比赛项目统计包括11块金牌、12块银牌、9块铜牌。如果按群体计算,这一成绩可位列奖牌榜第7位。
彩虹浪潮席卷各大赛场,让本届奥运会在LGBT历史上拥有非凡的意义。美国非营利组织“运动员盟友”公关主任霍夫曼形容:“每位出柜且自豪的运动员,都是尚未出柜、又想参与比赛运动员的灯塔。”
“我是同性恋,也是奥运冠军”
在金牌得主中,最知名的LGBT运动员当数英国跳水选手汤姆·戴利。
虽然早就被誉为“跳水神童”,戴利在东京奥运会夺金时,已经是四度参加奥运会的老将了。27岁的他与搭档马蒂·李在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战胜了中国选手陈艾森、曹缘,打破了中国跳水队对于该项目奥运金牌近三十年的垄断。
戴利由此成为继澳大利亚选手马修·米查姆之后,第二位在赛前公开出柜并拿到奥运金牌的跳水运动员。戴利的丈夫是47岁的美国电影编剧、导演兼制片人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他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7月26日,他也在决赛现场见证了戴利的成功。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戴利直言自己曾因性少数身份倍感孤独,“我是在2013年12月出柜的。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没法适应社会的期待”。戴利希望通过自己的胜利,向LGBT中的年轻群体传递出积极信号。
“我希望所有年轻的LGBT人士都能看到,无论你现在多么孤独,但你并不孤单。你可以取得任何成就,而且有很多人支持你。这也是我非常自豪的事情之一:我是同性恋,也是奥运冠军。”戴利如是说。
喜欢织毛衣的戴利还特别开设了一个社交账号,专门展示他的编织作品。不仅如此,他还和对抗脑癌的公益团体“英国脑肿瘤慈善机构”合作,义卖其亲手编织的毛衣。
在争议中前行的LGBT奥运选手
在东京奥运会上,同样备受瞩目的LGBT选手还有美国女足队长梅根·拉皮诺埃。现年35岁的她曾获2019年国际足联最佳女球员,两次率领美国队在女足世界杯中拔得头筹。伦敦奥运会上,她以三个进球、四次助攻的佳绩助力美国队摘取桂冠。
身为女同性恋运动员,拉皮诺埃在伦敦奥运会前公开出柜,以鼓励更多LGBT运动员像她一样勇敢展示自己的身份。2019年女足世界杯对阵法国队的比赛中,拉皮诺埃梅开二度,成为美国挺进世界杯四强的最大功臣。赛后接受采访时她语出惊人地说:“如果你的球队里没有同性恋,你就无法赢得冠军,从来都不行,这就是科学!”
留着一头淡紫色短发的拉皮诺埃风格一向不羁,不仅是LGBT议题,她还热衷于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社会议题发声。
由于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意见相左,两人多次展开口水战。拉皮诺埃直指特朗普是“性别歧视者”,有“厌女症”。
2019年女足世界杯期间,身为副队长的拉皮诺埃说,就算夺冠也不会接受特朗普的邀请前往白宫。特朗普因此指责她不尊重“我们的国家、白宫或国旗”,让其“先赢了再说话”。最终,拉皮诺埃和队友一起捧回了世界杯。
东京奥运会期间,记仇的特朗普终于找到了反击拉皮诺埃的机会。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女足在第一场小组赛中出人意料地以0比3负于瑞典队。这样的惨淡开局遭到特朗普的嘲讽,他在一次集会上称“觉醒主义(Wokeism)正是美国女足失败的原因”。随后,其儿子小特朗普也在推特上点名嘲讽拉皮诺埃。
“觉醒主义”与“觉醒”这一术语相关,原本主要指警惕种族歧视,如今已演变为有色人种、LGBT人群和女性权利等左翼政治观点的总称,美国右翼人士则将其视为过度的“政治正确”而加以批判。
首场比赛的失利使许多美国球迷对美国女足提出种种质疑。拉皮诺埃回应称,接受各界批评,但媒体对女子运动的批评应当更加公正和宽容。最终美国女足获得铜牌,这一成绩并不能让美国球迷满意,拉皮诺埃或将再度面临一场舆论风暴。
作为奥运史上首位跨性别选手,新西兰女子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同样吸引外界的目光。在8月2日晚进行的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哈伯德在抓举环节中三把试举全部失败,提前退出奖牌争夺。
哈伯德从参赛之初就饱受争议,奥运赛事直播页面上滚动着各种犀利留言,质疑跨性别者参赛的公平性。哈伯德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希望人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或许可以将我没有获胜的事实作为证据,证明我可能拥有的任何优势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
8月3日,43岁的哈伯德宣布从举重项目退役。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不喜欢被大家当作怪物,希望大家明白我也是人,这次参加奥运会,只是希望观众更好地了解什么叫做跨性别选手。”
虽说结局不同,一众LGBT运动员依然在这届被誉为“最包容”的奥运会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曾参加过里约奥运会,但2020年才正式出柜的加拿大游泳运动员马库斯·索梅尔表达了自己以同性恋身份参与东京奥运会的喜悦:“能够在最大的国际运动比赛中以最真实的自我与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竞争,表明我们在体育运动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LGBT选手在奥运史上“隐身”近百年
索梅尔口中的“巨大进步”,实际上花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自1896年在希腊雅典召开首届现代奥运会,到1988年美国马术运动员罗伯特·多佛成为史上首位公开出柜的奥运选手,LGBT运动员在奥运会中“隐身”了近百年。
昆士兰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伊恩·乔布林等人2014年在《同性恋与奥林匹克运动》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的同性恋运动员都在为自己的性别认知和性取向而困惑苦恼,许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性恋’。他们在孤单和自我否定中苦苦挣扎,一旦公开出柜极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成绩严重下滑。”
罗伯特·多佛能以公开的男同性恋身份站上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赛场,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的LGBT权利运动紧密相关。
尽管社会性别的概念在20世纪末得到飞速发展,但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公开身份的LGBT奥运选手只有两人——罗伯特·多佛之外,还有澳大利亚跳水运动员克雷格·罗杰森。
“顶级体育文化(包括奥运会)和更广泛的地方体育文化并没有真正营造出欢迎LGBT人群的环境。”美国迪金森学院客座教师凯蒂·施瓦洛夫直言,“《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声明‘每一个人都应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不应受任何形式的歧视’,但现实并非如此。”
施瓦洛夫剖析了公开出柜的奥运选手稀少的原因:“年轻的LGBT人群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依然会受到歧视,这可能导致他们完全停赛,从而缩小了从事职业运动的渠道……还有一些LGBT选手可能对公开身份感到不舒服,因为传统体育文化仍然对性别和性取向有着刻板印象。”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试图提升奥运会对于LGBT群体的包容性。2014年,国际奥委会批准了奥运会改革方案《奥林匹克2020议程》,并对《奥林匹克宪章》进行了修改。新版宪章的第六条明确了对性别、性取向的非歧视原则。
这一改革与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前夕的一项争议立法相关。2013年6月,俄罗斯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促进“非传统性关系”,尤其禁止在未成年人中传播相关信息。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大卫·R·斯通认为,虽然该法案未直接点名同性恋,但俄罗斯关于该法案的辩论清楚表明其立法重点正是针对同性恋群体。他认为,诸多证据显示,该法案导致俄罗斯国内对同性恋群体的骚扰和暴力行为增多。
索契冬奥会前夕的这一立法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抗议活动,活动人士要求麦当劳、可口可乐、三星等奥运赞助商共同抵制俄罗斯的新法案。多名LGBT运动员表达了对该法案的愤怒,已公开出柜的澳大利亚滑雪运动员贝儿·布洛克霍夫声称,要在索契冬奥会比赛结束后“狠狠地踹(普京的)屁股”。
面对质疑,俄罗斯总统普京连忙表示欢迎性少数群体参加索契冬奥会:“我们没有禁止非传统性关系……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确保运动员、球迷和客人在奥运会上感到舒适,无论他们的种族或性取向如何。”
国际奥委会在推进LGBT群体融入奥运会时,也面临着其他阻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跨性别者,尤其是像哈伯德这种男跨女运动员参赛的。
根据2015年的新规,男跨女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浓度在比赛前至少一年内应控制在每升10纳摩尔以下。该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此前对于跨性别运动员的参赛要求——不再需要完成外科解剖学上的改变,以及重置性别的官方法律认可。
这一改变引发关于体育包容性与公平性的激烈对垒,许多人指责此类运动员参赛,损害了女性运动员公平参与竞争的权利。
此次奥运会共有9名跨性别运动员在巨大争议声中出征东京。第一位出现在赛场上的是加拿大女足队员丽贝卡·奎因。“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阵容中,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为无法活出自我的奥运选手感到难过。”
在第一场小组赛战平日本队后,25岁的奎因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对立法、规则、系统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感到乐观。大多数情况下,跨性别女性被禁止参加体育赛事,在追求奥运梦想时面临歧视和偏见。战斗还没有结束……当我们都站在这里时,我会庆祝的。”
今年6月2日,也是LGBT骄傲月的第二天,国际奥委会发声明称,将坚定持续三个月前新通过的奥林匹克运动战略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承诺。东京奥运会上182名LGBT运动员的亮相,也印证了上述承诺。
“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这些运动员不仅有勇气为自己的国家竞争,而且还站出来分享他们的个人故事。”两度获得奥运冠军的英国拳击手、女同性恋运动员尼古拉·亚当斯赞扬道,“这是难以置信的英雄气概,也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对那些尚未“现身”的LGBT运动员来说,东京奥运会或许会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激励他们勇敢走到阳光下,以最真实的面貌享受竞技体育的魅力与乐趣。
(关珺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