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拆掉“常青藤”的围墙
2013/09/15 | 作者 曾鼎 | 收藏本文
在上海的家中,孙小小与全世界3万人一道上起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意速成课》。
这是一门免费的互联网课程,主讲者是斯坦福很受欢迎的老师Tina Seelig。Tina为她的“全球学习班”专门录制了视频,并定期发布课程视频和作业。结束第一个视频课后,孙小小收到了首个作业:“找到你们小组成员的共同点”。孙小小和她的其余3万名网络同学,由课程系统根据地域和语言,随机分配成组。
小小的作业小组分到5人,都是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小组成员需要克服时区限制展开讨论与合作。初次作业并未令孙小小满意:一共发了15条内部邮件后,作业没了下文。孙小小在Tina布置的第三次团队作业中才找到感觉。“我们来回在内部讨论邮件里一共发了99条,还用email交流了许多。大家都是自动自发的在想主意、做事情。美国的Erika做了烤箱实验,开设了twitter账号,新加坡的Allan录了视频,最终我把内容用prezi(幻灯片演示程序)做成了presentation(展示)。”
课程系统里有互相评价的体系,以同学间的点评为主。中国籍学员彭萦的小组提交了一份简洁、美观的PPT作业,获得老师Tina在课程系统里为数不多的夸奖:“fabulous(极好)”。作业发布后的一个小时内,彭萦陆续收到美国、英国、以色列、日本、新加坡、意大利、法国、南非、阿根廷等国学员的好评。
万人大课堂
孙小小所上的创意课在斯坦福大学已有多年历史,只不过这是头一回搬到网络上。课程最吸引小小的是有截止时间的作业,作业需要组队完成,在学习期间可以和全世界各地的人交流。
斯坦福这样的网络课程仍是持续数周、每周一期的讲座视频,这一点与此前的网络公开课并无实质差异。它的革新在于:每期视频仅持续从几分钟到20分钟时间不等,因为有在线课程的研究指出,网络课程长度超过这个时间后,学习者的注意力会出现转移。此外,斯坦福的网络课设定了“作业”“课堂”“证书”等更丰富的形式。
比如,作业板块设置了团队作业和个人作业。学习者可以自选幻灯片或视频等作业形式,并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此外,课程还提供讨论版面,学习成员可以发言、讨论,甚至召集本地聚会。
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课程实现了对学习者的约束和激励。每期课程开始前会预先放出课表与安排,学员需要先了解再注册(Enroll)进入课程。如果顺利通过测验、课后作业或考试,网络课会颁发证书。
这些方式都极力模仿真实的校园课堂,也正是新一代网络课的吸引力。
“许多年前MIT有公开课的时候,我就关注这些免费的线上课程,但是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那种直接把大学课堂全程录像的学习方式。”孙小小说,在新一代网络课中她才有了全身心参与的体验。
斯坦福的创意课吸引到数万名全世界的学生,将他们真正聚合在一个更接地气的线上课堂。
又一次学习革命
以斯坦福创意课为代表,这股网络线上课堂风潮正盛。2012年10月,斯坦福大学科技风险投资计划推出五门免费在线创业课程,创意课是其中之一。斯坦福的线上课程采用了创业实验室( Venture Lab)开发的课程平台。
除了斯坦福,主导这波在线课程教育的还有另外三驾马车:Coursera、edX和Udacity。他们创造出一个共同的名字:MOOC——大规模网上公开课(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三所最大的MOOC课程学校成立都只有一年多。它们一方面依靠美国一流高校,将优质的大学课程免费迁至互联网平台,吸引受众。另一方面,采用课程答疑、家庭作业、在线考试和学分认证等方式,将学习者紧密联系在同一个平台上。
MOOC三大巨头之一的Coursera诞生于2012年,目前拥有来自全世界84所大学的423门课程。在这所体量庞大的虚拟学校,聚集着分布于2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万名学生。超过60%的学生来自美国本土以外。在这场数字教育运动中,这些平台集结了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全美最优质大学的资源。
这的确带来了学习方式变革的机会。对于日常生活中缺乏学习门径的人来说,靠谱的老师与课程在互联网上变得触手可及。秋秋是药学专业博士后背景,目前在药企工作。工作中由于出现计算机编程的需求,她开始通过MOOC最大的中文社区果壳网学习编程,并且已经拿到两门课程的结业证书。她认为,MOOC的优势在于,老师帮你找好学习资料。课程将学习分成一周一周的任务。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峥在告别校园18年之后,也自曝再次在MOOC当上了学生。经济学家陈志武也开始在微博上推荐MOOC的课程。2012年,受益于商业资本的大规模投入,MOOC课程出现“井喷”,《时代》杂志撰文将当年称为“MOOC年”。
大陆高校何时拆掉壁垒
MOOC学习平台在大陆尚存在显而易见的门槛。目前,三大MOOC巨头上的课程基本上用英文教学。仅有少数课程发布了网友自发翻译的中文字幕。MOOC课程学习如果英文不熟练,很容易在学习中败阵。
MOOC中文课程趁机起航。2013年8月底,Coursera上将首度出现来自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课程。2013年5月,中国内地高校走出MOOC的第一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老师准备把课程搬上edx,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则于今年7月与Coursera签约。
MOOC中文课程后效果尚待观察。目前即使是国外一流的在线课程,也难以彻头彻尾地吸引学习者。杜克大学此前数据显示,2012年秋季开设的生物电(Bioelectricity)相关课程中,12725名学生选课,只有7761名学生观看了视频,3658名学生完成了作业,345名学生参加了最终考试,最后313名学生拿到了证书。
缺乏动力的原因在于:MOOC平台缺乏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毕业证是大学校园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线教育也需要得到有力的回音。因此在美国,MOOC平台开始试图联合各高校,提供真实的学分认证,授予有偿核实的证书,甚至推出了猎头推荐等服务。
这些尝试已传来零星的好消息。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会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
也有MOOC学习者已直接尝到甜头。一位17岁的印度男孩阿莫尔·巴韦(Amol Bhave)在edX电路与电子学课程中的考试得分排名居于前3%,成为MIT后来录取他的考量因素之一。
MOOC也在重新定义课程。为数万人上课,给老师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学提出更加精准的要求:研究者可以通过搜集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改进课程质量和教学互动方式,确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陆高校实现MOOC线上和线下结合操作距离尚远,而国际MOOC平台进入大陆则面临政策的限制。由于涉及官方监管,内地高校难以与国外既有平台合作,未来可能需要建立本土的MOOC平台。只有教师以个人名义才能和国际MOOC平台合作。
“在线教育是近200年来教育界的最大发明。”edx创始人阿南特·阿格瓦尔(Anant Agarwal)如是说。MOOC载着美国名校的精英课程,驶向了面目模糊的学生群体。学习者们身处世界各地,身份各异;有的身处一流大学校园,有的还可能呆在贫民窟。MOOC正在打破美国校园的门槛,而大陆求学者到一些高校蹭课听尚需在门口警卫处排队登记身份信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