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的抗战岁月
2021/03/05 | 作者 陈祥 | 收藏本文
摘要:落后国力下,德式先进军事教育体系里培养出的炮兵军官,却只能在战争中蹉跎岁月。
“我们二十世纪初年的这一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悲壮惨烈的一代,生离死别的悲剧数以几千万计,我为其中之一。但我又何幸而生在这时代,经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类苦难最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奇耻大辱,重振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强权的希望。”
中国台湾地区一代军事强人、曾任台湾地区“国防部长”的郝柏村,于2020年3月30日去世。在其逝世一周年之际,回望这位生于1919年8月8日老人的百年生涯,世事恍如白云苍狗。他是战争的幸存者,也是农业国家对抗工业国家侵略的见证人。他一生反对“台独”,中国国台办发言人在其逝世后表示深切哀悼,称其“斯人虽逝,风范长存”。
苏北耕读人家的初中生考上中央军校
郝柏村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郝荣村,一个有着耕读传统的地主家庭里。
国民政府1927年4月定都南京,给古老郝荣村带来最明显的冲击,是郝柏村在内的一群学生互相剪掉辫子。虽然清室在1911年逊位,连溥仪的逊清皇室都在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但郝荣村的成年男人们还大都留着辫子,老太太们还很在意儿子们是否保留辫子。不过,郝柏村的父亲早就剪掉了辫子。
郝柏村家是村中首富,田地由佃户耕种。少年郝柏村无需亲自干农活,他6岁进私塾,读北洋政府颁发的新式小学课本。1929年秋,父亲决定让儿子去北平投靠四舅和求学,郝柏村第一次出远门。同行的有三舅和三舅儿子,他们搭内河轮船到泰州,坐独轮车到长江边的码头,乘江轮抵上海,再上轮船去天津,最后换火车至北平,父亲则在上海止步。苏北少年郝柏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见长江,第一次领略现代都市上海,也第一次体验轮船与火车。
“北漂”生活只维持了一个多月,三舅谋职不顺,只好带着儿子和郝柏村一起回盐城。郝柏村很感恩这趟远行,感慨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见识过现代世界的他回到闭塞农村后显得鹤立鸡群了。回乡时间很巧,翌年爆发了北伐之后最大的内战——中原大战,超过130万军人投身战斗。
激烈战事与郝柏村无关,他在1930年进盐城县立实验小学读五年级。1931年是个灾难年,先有江淮水灾,紧接爆发九一八事变。郝柏村在社稷多灾多难的一年里读完小学,在1932年考上了省立盐城中学,1935年毕业。
郝柏村如果在本校升学,毕业后可当技术工人,也可继续升学进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读完该校才能考大学。没有高中升大学渠道,他得绕一圈才能进大学,报考军官学校成为他这一辈知识分子的最好出路。教育制度规划了郝柏村的升学途径,这是他决定投军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高薪诱惑。黄埔建军开始,中央军的军官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少尉任官就有40元上下的薪饷,高于师范毕业的小学教师。军官之外,士官在加薪后月薪赶上中学老师。既然从军大有前途,知识青年当兵热潮汹涌。
第三个因素时代精神。1931年的东北沦陷、1932年的淞沪战争、1933年的长城战役、1935年的《何梅协定》,不停刺激郝柏村在内的年轻一代的抗日救亡热情。
1935年,郝柏村考上了南京的陆军军官学校12期,在9月入伍。
黄埔十二期学子的德式炮兵梦
当军官风光无限的时代里,中央军校是很难考的。雪上加霜,中央军在中原大战后军官过剩,只好实行精兵政策。从1931年的第9期到1936年的第13期,中央军校大大缩减招生数量。军校本校第8期还招考1545人,第9期直线下降到654人,到郝柏村报考的第12期,加上后期并入的要塞炮兵学校学生,也就740人。能考上这5期的年轻人都是“学霸”,日后的晋升统计也证实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
与初中生郝柏村竞争的考生,有大学生,也有小学老师,郝柏村居然随便一考就通过,成为12期学生里最幼者。之后,他还将轻松考上中央政治学校、陆军大学、留学美国资格。
1935年9月,郝柏村在南京通光营房入伍,先接受9个月相当于大学两学期的入伍教育。操场教练、体能训练、步兵班排教练外,他们还要接受大学一年级程度的物理、化学、数学教育。在德式建军紧锣密鼓施展的年代里,郝柏村在外语科目上当然选了德语,几乎所有学生都梦想有朝一日留学德国。
中国聘请的德国顾问,都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优秀军官,严格教学,尤其注重单兵与班的战斗动作。他们看到学生任何一个动作稍有疏漏,就要求重新练习到完全正确为止。德语“重来一次”与“不对,不对”,是学生听到频率最密集的德国话。
郝柏村清楚记得,一位同学练习匍匐前进时,在山坡上通过山棱线过快,德国顾问居然提起该学生的双脚,拉黄包车似的将他从山坡往下拖了50多米,再命令重做一遍动作。“这种严格的军事训练,对我一生的治军教战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日后我在军队训练中‘从实、从严、从难’的政策要求即播种于此。”
开学前三个月没有假期,自由散漫的老百姓们在这3个月里被打磨成有规律、纪律、服从性的军人。1936年1月1日,全校师生前往中山陵参加谒陵团拜。郝柏村第一次看到了校长蒋介石,蒋介石讲话时预测,新一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密布战争阴云,要大家准备牺牲一切去挽救国家。
随后的元宵节夜晚提灯大会,军校生去孝陵卫附近的遗族子弟学校参加庆祝活动,蒋介石训话时强调军校生要准备当烈士,子弟由他来抚养。这些纪念活动给军校生烙下印记,1936年将有大战发生。
1936年6月爆发“两广事变”,郝柏村这届学生的暑假被取消,他们直接被投入到分科教育。炮兵科最吃香,理所当然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志愿。现代化炮兵必须学好数学,因此是当时各兵科中最难学的。炮科筛选时最注重数学成绩,数学优异的郝柏村顺利进入炮科,这算是天之骄子了。
建军备战的一大重点是重建炮兵。请德国顾问、购置方向盘等观测器材、设立炮校、买132门博福斯75毫米山炮,才得以让炮兵脱胎换骨,并拥有了与日寇炮兵一战的软实力。
这番成就远远不够,中国还需要设立制造观测设备的光学器材厂、为摩托化炮兵提供载具的汽车工业、为摩托化炮兵提供燃料的油井和炼油厂……其中最关键的,是可以供应合金钢材的新式钢铁厂。中国在清末错过合金钢实用化的技术革命,合金钢制成的新式火炮迅速淘汰了传统碳素钢火炮。
由于缺乏重工业基础,各环节都需要向欧美订购整厂设备,所有炮兵基础设施建设在1936年启动。为解决国防工业命脉,政府在1937年6月25日与德国签约,确立在湖南湘潭建设一座天价的新式钢铁厂,预计1939年完成,对日战争绝不能在1939年前开打。然而,签下湘潭中央钢铁厂才12天,抗战爆发。
郝柏村这届学生原定在1936年底下部队基层实习,任下士班长三个月,但西安事变让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实习被取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中央政府一直不能在华北做战争准备,几年来筹备的决战地点在京沪杭,于是启动了规模空前的淞沪会战。12期和11期小部分学生,被投入淞沪熔炉,去填充伤亡惨重的几个精锐师。
上海开战后,日本飞机立即来轰炸南京,军校西迁到九江,继续西迁至武汉,最终搬到成都。1938年1月20日,12期学生在武昌举行毕业典礼,国仇家恨萦绕在郝柏村在内的年轻军官们心中。此时距离淞沪会战落幕有两个月了,正是部队缺员最多之际。
郝柏村终于有了回家探亲机会,他携全家人去县城玩了两天,拍了一张全家福,未料这是家人最后一次团聚。他休假结束就去炮兵学校,接受炮兵初级军官专业训练,炮校已从南京迁移到湖南零陵。
糊涂又窝囊的抗日第一战
郝柏村读完炮校时,中国最先进的炮兵部队有4个团:炮10团,装备了战前进口的德国莱茵金属32倍150毫米榴弹炮;炮11团和炮13团,装备leFH18型105毫米轻榴弹炮;炮14团,列装战争爆发后由德国紧急购入的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这4个团清一色摩托化重炮,对道路要求严苛,故无法配备到师炮兵或军炮兵,成为直属军政部的独立炮兵团。
抗战爆发后,中国从苏联买回一批落后于时代的76.2毫米野炮和115毫米榴弹炮,对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而言是有比没有好。郝柏村这届训练班大部分人被送去刚成立的苏制炮兵部队,郝柏村被幸运分发到新成军的炮14团。
1934年,中国痛下血本,向莱茵金属订购24门32倍径150毫米榴弹炮,此乃当年全世界最先进的重榴弹炮。这笔买卖在中国炮兵史上有开创性地位:中国终于拥有了凭射程优势能压制日本陆军野战重炮的利器;更重要却被后人忽视的是,中国从此开启了炮兵摩托化时代。它被中国人亲昵称为“莱茵”重炮,成为最能代表德械部队力量的象征物。比如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的韩庄战斗中,日军7个炮兵中队被2门莱茵重炮压制得无法还手。
“莱茵”重炮是莱茵金属150毫米榴弹炮的中国定制版,没有被本国军队列装。德军看上了莱茵金属的长身管设计,让莱茵金属和竞争对手克虏伯一起开发新式150毫米榴弹炮,便是sFH18式,30倍径。这是两种不同的炮,且炮10团和炮14团互换过炮,故时人与后人常搞混。
1937年10月,中国追加订购24门“莱茵”重炮,德国直接从现役部队中抽出24门sFH18式交付。炮14团成军时,连同炮10团成为“国宝”级别部队。蒋介石向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下手令:“凡机械化部队,每日应准吃三餐津贴伙食,而以装甲师与新十五榴重炮各团尤为重要。”
郝柏村进入炮14团,在2营5连担任观测官。他的当下,幸运享受着其他部队羡慕的伙食;他的未来,理论上是前程似锦。然而,他的抗日第一战无风光可言,沦为中国炮兵无法发挥威力的缩影,因为失去制空权的炮兵很少有开火机会。
抗战要坚持下去,必须有欧洲的军火源源不断走海路输入中国,包括上述4个德械榴弹炮团的所有炮弹。一船船的军火运抵香港,再经铁路运达广州,这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日军早晚要进攻广州,而广东海岸线太长,不可能全线配备守军。珠江口防卫设定以虎门要塞为重点,扼守主航道,两翼部署野战军。
1938年夏,炮14团2营5连奉命开往虎门要塞,一个连有4门炮。以连为单位来独立部署重炮,又一次证明抗战不易,重炮稀少如国宝。
陈济棠在两广事变后下野,余汉谋接手广东军政。中央政府无力占领广东,只是派任了省主席和广州市长,接收了燕塘军校,派中央军驻守广州,余汉谋还是成功形成割据势力。抗战爆发,闽粤成立第四战区,何应钦兼任司令长官,余汉谋任副司令长官并负责主要工作。粤军负责广东和闽南,闽北福州次要战场交给陈仪。
蒋介石给余汉谋派来一位优秀的参谋长——原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他一手建立步兵学校,编了1935年版的《步兵操典》,为整军备战奠定基础。眼光深远的王俊提出了“球形决战”,差不多是后退决战。但粤军将领讨厌中央来的大官,他们按照余汉谋既定的多线节节抵抗策略。余汉谋在大亚湾部署了第151师,该师军官们却忙着跟香港做生意。
1938年,郝柏村一家在盐城的照相馆合影,他站在中间。这是他家第一次拍全家福,也是家人最后一次团聚。
郝柏村所在的连,从湖南耒阳出发,搭乘粤汉铁路去广州。粤汉铁路是日机轰炸重点目标,好在岭南山区隧道多,炮兵连的列车白天躲进隧道。位于清远龙塘镇的银盏坳铁桥,在白天饱受日机轰炸,晚上进行抢修,第二天继续被炸……8月29日,铁路终于通车,5列军车通过,包括郝柏村搭乘的那列。他苦等两周,初次见证了炮兵在失去制空权的战场上寸步难行。
第5连抵达广州后,改去广州黄埔的鱼珠村,跟它隔珠江相望的便是诞生黄埔军校的长洲岛,其间有门炮被送回。1938年10月12日,日本陆军3个师团登陆大亚湾,第151师一触即溃,不幸开局决定了中国军队将在广州战役中惨败。在偏僻渔村待命的重炮连,没有接到任何指示,也不清楚战况,直到10月21日早晨得知战区长官部已撤离广州。下午,日军装甲车冲入广州城。原来,战区遗忘了这一宝贵单位。
这个连赶紧跑路,浩荡车队沿着公路行驶,准备撤退到韶关的曲江县。尚未到广州繁华的东山城区,炮兵纵队遭遇日机炸射。“子弹打到地上冒起似雨点的火光,我坐在观测车上,左边的驾驶中弹身亡,我的头部也受伤流血不止,后座观测士或阵亡、或受伤。”郝柏村回忆第一次负伤场景。
领队的刘连长抵达东山时,不料日军战车已先到,他死于战车的枪炮下。炮车队已过了广州,但从化的桥梁已被日军炸断,只好丢弃3门炮连同牵引车辆。150重炮第一次出现战损,第二次战损则是1944年长衡会战中部署在岳麓山的6门。郝柏村只得弃车走入空无一人的广州城,再乘民船沿北江前往曲江。
蹉跎岁月:难以发挥作用的炮兵部队
广州战役脱险归来,第5连经过装备补充后驻广西全州。郝柏村回忆空袭成炮兵的噩梦:“部队借用民房,火炮车辆停放在树荫下,以避免空袭。”全军唯一的机械化部队第200师正好在全州,与第200师同属于第5军的新编第22师也在一旁,重炮部队常配属给第5军一道训练演习。第5军是全新部队,长官们重视战斗小动作和沙盘作业,郝柏村受益匪浅。
中国军队完成一年整训,苏联军火到位后编成几个攻击军,决战条件看似成熟。1939年11月底,中国开启了北起包头、南至北海的冬季攻势。炮14团2营被配属给第三战区,负责以炮火封锁长江的一段。郝柏村经历了人生中最长的汽车行军,途经1500公里,到安徽屯溪待命。
大战开始,第三战区任务是从皖南攻克长江南岸的大通、贵池,然后以火炮遮断日军的长江航运。要沿着公路抵达大通,先得打下半路上的青阳。中国军队兵力占绝对优势,但受阻于日军空袭,炮兵部队则再次被重点空袭。
“我们发炮射击,只能在敌机航向背向我阵地时趁时发炮,敌机一闻炮声又立刻回转,形成空中与地面的捉迷藏。再隔日,天气晴朗,重炮阵地的发射尤其炮口火光及烟硝无法躲过空中监视,日方终于发现我阵地,轮番轰炸。”郝柏村留下翔实生动的战场写真。
三天后,日军援军抵达,进攻已无意义。郝柏村所在的炮兵营返回屯溪,继而再赶1500公里路回湘桂交界处。冬季攻势败于攻坚火力不足,局部方向占优势的炮兵被飞机压制。中国不再全战线出击,以后退决战长达五年。
1940年6月,郝柏村接家里电报,母亲突然病逝。回家铁路必经的南京和徐州沦陷,他无法回家奔丧,只有痛哭一场。下半年,他升任重炮1旅补充营上尉连附,主持全旅的士官干部训练班。补充营只有人,没有装备,他决定去炮兵学校普通科受训一年。
炮校在贵州都匀,木板校舍,桐油照明。一年课程里,他学习了微积分、微分方程、力学、机械学、火药学、材料学、统计学、弹道学等。这些理论性科目对一个初级炮兵军官的实际业务无大帮助,但给他打下的理科基础,在他担任“参谋总长”兼中山科学院院长时期起了大作用。
1940年和1941年是抗战的艰难时刻,也是郝柏村的苦闷年代。职业发展上,炮兵一直被空袭压制而无法发挥威力,新炮难添,随之而来的是军官没出路,郝柏村眼见同期步兵科的同学在一次次血战日寇后升官。8年抗战,炮兵将校们发展平平,他的团长与营长们个个怀才不遇,军旅生涯往上升,大致只能在炮兵学校与几个要塞间打转。
太平洋战争在1941年底爆发,英美为首的盟国在战争初期大失利,跌入黑暗深渊,苦撑5年的中国却迎来胜利曙光。中国不再孤单,美国的国力早晚战胜日本。如何在美援滚滚到来的时代有所作为,正在炮校的郝柏村看到了出路。他自学英语,常去附近教堂参加澳洲牧师的英语查经班。1942年,23岁的郝柏村终于当上连长,任炮1旅补充团第2营第6连连长。
这依旧是一个没有炮的炮兵连,心有不甘的他在夏季考上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旅长洪士奇反对他的辞呈,并给出了一条让郝柏村欢呼雀跃的理由:补充团马上要去印度接受美国装备和训练,为缅北反攻做准备。部队从湖南祁阳出发,步行1200公里到昆明,坐上C-46运输机飞越驼峰,来到印度东北角的阿萨姆邦。郝柏村有了人生中最长的徒步,人生第一次坐飞机。
驻印军总部有3个炮兵团,炮4团、炮5团、炮12团。前面两团装备新式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补充团化身的炮12团装备老旧的美制155毫米榴弹炮。郝柏村仍担任第6连连长,掌握两门中国野战炮兵最大的炮,但还是没劲。
美造M1918型155榴弹炮,模仿法国施耐德M1917型的,经历过一战,被美军淘汰封存。这种老炮的最大缺点是笨重,根本无法在印缅丛林地带作战。驻印军第一个接炮的炮4团,预定接该老炮,经军官们抗议后改接105毫米炮。郝柏村再度陷入郁闷,决定报考陆军大学,在1943年10月飞越驼峰去昆明赶考,一举成功。
滇西缅北战役在1943年10月启动,兵强马壮的驻印军扑向日寇复仇。但炮12团一直留在兰姆伽基地继续训练,直到1945年1月才奔赴前线,不过是在野人山里待命,难以上阵的官兵们必然心里难受。攻打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一刻,炮12团才有机会出战,两门炮被拆散后用飞机空投到前线。这是155炮在抗战中的唯一一次战斗,但当时军中传说它很威风。
郝柏村的父亲在诺曼底登陆后不久去世,他在一年前接到父亲最后一封信。1945年8月15日,郝柏村在重庆迎来抗战胜利。“八年全面抗战期间,生离死别的悲剧数以千万计,我为其中之一,我一生仅有的遗憾是父母早逝且未能奔丧,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我的最痛。”他在欣喜之余哀叹双亲已逝。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