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低谷的俄罗斯, 如何摆脱内外交困
2021/01/05 | 作者 李新(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欧亚研究所所长) | 收藏本文
2020年,俄罗斯正步入近年来的最低谷。
国门之外,周边地区异动不断。同年8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第六次连任,引发民众游行示威;9月底,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有争议的纳卡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停火协议频频作废;10月初,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被指舞弊,街头爆发抗议,总统被迫下台。
俄罗斯内部也是困难重重。由于疫情防控不力,导致俄罗斯新冠确诊规模仅次于美国、印度与巴西。其经济发展不仅遭受疫情冲击,也未能通过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提振,陷入“自我孤立”状态。
这一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更显亲近。两国都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在业已建立的“新时代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军事合作频繁。未来,中俄还有更宽泛的合作前景,包括能源、农业、高新技术等。同时,中国若想在中亚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需要俄罗斯的参与。
俄周边地区动荡不会消失
无论纳卡、白俄罗斯还是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地区在过去一年所呈现出的乱局均为历史遗留问题,也为俄罗斯与西方在争夺地区领导权的过程中带来不可避免的动荡。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周边国家走上了独立之路,但这条路起初异常艰难,这些国家离不开曾经的大家庭,更离不开俄罗斯的帮助。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这些国家克服了上世纪90年代的困难,站稳了脚跟,逐渐想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而期待能加入西方阵营。尤其那些处于欧洲大陆的国家,如乌克兰、摩尔多瓦以及高加索国家,都有“脱俄向欧”的心态。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将触角伸向独联体国家,想把它们吸收到己方阵营,这必然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并在事实上造成双方的争夺战,延续至今。21世纪初,这一争夺战的结果表现为发生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及中亚地区的一系列颜色革命,如今则表现为2020年下半年来发生的这一系列异动。
诸如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的争夺,也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历史问题。只不过这次的特殊之处在于土耳其出手干预,这对俄罗斯而言不是好事情。最终俄罗斯派出维和部队,避免土耳其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阻挡了欧洲的进驻,从而继续掌控高加索这一战略要地。
可以说,只要西方不罢休,这一地区的动荡局势恐怕不会消停。但出于对西方国家的顾忌,俄罗斯在面对中亚、东欧等国家的冲突时,没有选择过早插手,总体采取了相对克制的应对方式。甚至连自己的直升机在纳卡地区遭到阿塞拜疆击落,俄罗斯也并未就此大做文章。
这主要缘于俄罗斯自身的日子难过。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并遭到欧美诸国的制裁,制裁期限仍在延长中。眼下拜登将就任美国总统,民主党一向对俄态度严厉,拜登本人在竞选期间也表示,俄罗斯对于美国而言是“主要威胁”。近日媒体热炒白宫新主人将对俄罗斯采取“地狱般”的制裁,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禁止俄罗斯债券交易,禁止国际企业参与俄能源项目,甚至将俄踢出国际金融支付系统SWIFT等。
所以,当周边地区问题未威胁到俄罗斯核心利益时,俄罗斯必然会保持克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手。尤当白俄罗斯的混乱对于俄罗斯来说实质影响不大,但如果过早出面力保卢卡申科,反而会惹恼白俄罗斯民众。乌克兰问题就是前车之鉴——俄罗斯拿走克里米亚的同时惹翻了乌克兰民众,相当于失去了整个乌克兰,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除了中亚与东欧,俄罗斯在北极还需要应对北约的虎视眈眈。随着北极冰层融化不断加快,该地区军事对峙与冲突必然会加剧,而俄罗斯在北极的边境线漫长,这将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北极地区蕴含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因此普京在2020年3月和10月分别签署《203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北极政策基础》和《2035年俄罗斯北极区发展和安全保障战略》,保护其在北极地区的核心利益。
疫情反复让俄经济陷入低迷
俄罗斯常年遭受西方制裁,其经济发展结构本就不均衡,在疫情的叠加影响下,这一年俄罗斯的发展势头更加陷入衰退。
世界银行2020年7月发布的经济报告称,俄罗斯这一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6%,世行当时预估,在没有第二波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到2021年俄罗斯GDP增长将达到2.7%,经济会以适当速度恢复。但自9月起,俄罗斯新冠确诊人数出现大规模攀升,几乎处于无法控制的局面。
俄罗斯起初对于疫情管控极为严格,当中国发生疫情时,俄罗斯早在2020年1月30日就关闭了远东地区的中俄边境口岸,暂停向中国公民发放电子签证,并于2月迅速从中国撤侨。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没有对西方国家的病例输入加以管控。可以说,“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影响着俄罗斯对疫情的处理——这就如同俄罗斯国徽上的那只双头鹰,一头盯着东方、一头盯着西方,而盯着东方的脑袋从没正眼瞧过东方。因此,直到欧洲国家开始封锁行动,俄罗斯才采取更为严格的应对措施。
失当的应对方式很快体现为疫情的反复。上半年俄罗斯防疫成效显著,但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也因为疏于对欧洲的警惕,俄罗斯在7月、8月疫情有所好转后开始放松,直到9月出现急剧反弹,自10月以来,每天都有超过两万的新增病例。
2020年1月1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商业中心的外墙上,电子屏幕正在播放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联邦议会的讲话。
即便如此,俄罗斯还是把疫情管控放到了次要位置,而将恢复经济作为主要考量,最终只能是适得其反——严重拖累经济。俄罗斯本就面对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经济衰退只会给国家的正常运转带来牵制。
疫情也带来医疗方面的大笔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规模庞大,俄罗斯财长于2020年9月称,2020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将占到GDP的4%左右。不过,虽说经济问题严峻,但俄罗斯尚未走到要命的关头,至少还没到动用外汇储备的局面。
就算没有疫情冲击,十多年来,俄罗斯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也处于“自我孤立”的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东盟+3、东盟+6、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亚太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倡议等等,欧盟还拉拢前苏联地区国家建立“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当大家都在形成自己的圈子时,俄罗斯仍然蜷缩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内,艰难地支撑欧亚经济联盟。世界经济出现的区域一体化趋势,特别是RCEP的签署,必然使其倍感焦虑。
然而,对俄罗斯来说,加入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些经济组织倡导削减关税、降低贸易壁垒,而俄罗斯出口的大部分是原材料和能源,大多数国家对这类产品本就不设进口关税。一旦加入这类区域性经济组织,俄罗斯还得同步减让自身的关税。换句话说,俄罗斯不仅出口得不到优惠,还得向其他国家敞开国门,其民族产业或将因此遭受冲击。
出于种种焦虑,俄罗斯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并将其写入2020年11月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莫斯科宣言》。这一倡议纳入了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倡议。
这一倡议表面上看是俄罗斯想要与对其经济不会产生冲击的小国进行合作,比如越南、新加坡、泰国、伊朗等,但骨子里是其试图借扩大上合组织平台,打造一个非西方的地缘政治集团,一方面与西方进行对抗,另一方面也能平衡中国的崛起。
中俄应进一步挖掘合作空间
出于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俄罗斯在经贸方面始终未能与中国进行充分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愈发强大,俄罗斯作为在欧亚大陆曾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难以屈居人下,之所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也是为了维系其传统地位。
在军事领域,中俄关系在2020年延续积极向上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继承自曾经中苏友好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俄均遭到美国的打压,双方因此加强互动,关系走向更为亲密。
2020年10月,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表示,中俄两国在理论上存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可能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此回应称,中俄弘扬传统友好没有止境,拓展合作没有禁区。这样的表态正是说给美国听的,表明如果美方打压变本加厉,中俄结成军事联盟不是没有可能。
这几年来,中俄在俄罗斯或中国附近海域进行联合演习,实际上也是一种互相支持。尽管中俄没有宣布结成同盟,但两国战机在太平洋地区联合巡航,这比同盟还要同盟。
不过,中俄在军事领域合作也是有限的。一是中国的军事实力与军工技术不断提升,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俄罗斯,已经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面临西方军事技术出口限制时的情形;另一方面,俄罗斯也不会将那些更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因此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小。
军事之外,中俄之间还有许多合作领域,能源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国作为最大的世界工厂,需要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双方可以形成互补。
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合作领域。中国的产能过于庞大,大量资金找不到有效投资场所,而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很多都是苏联时期的,亟待改造更新。中俄在技术领域也有广阔合作前景,像俄罗斯有航空航天技术,而中国在民用制造业方面较为先进,此外,俄罗斯的一些农产品也正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国来说,想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需要俄罗斯的支持。中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当中方最初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俄罗斯是十分抵触的。
当西方不断向东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中国又推进在中亚的经济合作,而经济恰好是俄罗斯的短板,因此它对于这个问题一直耿耿于怀。比如中吉乌铁路谈了十多年,中亚很多国家都非常积极,但吉尔吉斯斯坦态度始终反复,背后不免有俄罗斯的因素作祟。
未来中国要想和中亚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最好的办法是将俄罗斯拉进来一同合作。比如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问题上,俄罗斯起初视之为挑战和威胁,有心遏制但却没有能力。如果不参与,自己已经被西方长期孤立,再不把握新的机会,最后只会是孤家寡人;如果参与,意味着拱手将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送入中国的影响圈。
俄罗斯面对这种“三难选择”,最终决定让欧亚经济联盟来“对接”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这种“对接”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平行状态,即利用后者提供的资源来壮大前者。如今,这一考量逐渐演变成了“大欧亚”战略。
对中亚国家来说,想要摆脱俄罗斯也无法单纯依靠自身,必须借助外力对俄实行平衡政策。这也是为何它们不断加强与美国、欧盟的合作,而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时,它们也是欣然接受。
对中国而言,中亚对于新疆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这一地区推进项目时肯定会受到各种非难,但也不必大惊小怪,只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别人找不到把柄,至少是得人心的。
(采访整理 记者 / 徐亦凡)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