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温度
2020/12/05 | 作者 南溪 | 收藏本文
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乐演出在成都的街头巷尾、音乐厅、艺术中心、酒吧里上演,人们说到这座城市的气质,是“包容”:民族乐、独立音乐、流行乐,各种类型的音乐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王宝楠,在2020年下半年,拖着行李箱来到四川成都,被音乐氛围所吸引,决定留下来。和他一样,来自北方的老王和郭郭,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继续着音乐人的生活。
从事音乐行业的人们选择来成都生活,热爱音乐的人们来到成都旅游,这和近年来,成都市推进发展音乐文创产业的政策紧密相关。据了解,成都依托市级文产资金—音乐产业方向,累计支持音乐产业项目180余个,支持金额超过2亿元。2019年,全市音乐产业产值达481.19亿元,同比增长20.9%。
城市的温度
高亢热情的音浪一扫阴天的低落,脚下踩的泥浆点子飞迸,却阻止不了人们跟随音乐跳跃着,这是2020年国庆节在成都拉开序幕的仙人掌音乐节现场。从2018年到2020年,每一年的阵容都是国内顶级,幕后的晓峰音乐社在成都找到“仙人掌”的土壤——这座新晋的“音乐之都”,有包容性、独特性、音乐性。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介绍,成都是国内最先明确提出发展音乐产业和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城市,也是首个建立音乐产业发展推进机构和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的城市。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
2016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组建了音乐产业发展推进机构。2018年,提出三年计划(《成都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以“出人才、出作品、出品牌、出产值”为发展目标,重点提升原创生产动力、产业市场实力、文化消费潜力并保障发展能力。
四川省音协主席、原川音院长林戈尔能感受到,这几年到成都演出的乐团越来越多,外地专家都对成都的音乐厅设施、人民的乐感赞不绝口;而成都市主办的像“蓉城之秋”这样的大型国际音乐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已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及市场号召力。
成都市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全市演艺场馆达55个,音乐工作室和培训机构分别突破1000和2000家,音乐产业产值达481.19亿元,同比增长20.9%。涌现出《成都》《寻找杜甫》《锦色》等原创作品,“天府之歌”征集作品1669件,赵季平等众多名家参与创作。
乐迷刘洁菲在上海工作,今年她专程从上海飞到成都,享受音乐节。活动结束,她在成都旅游了几天,她发现成都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魅力,将来一定还会再来。仙人掌音乐节的技术总监兼舞台导演谢秀林表示,每一届现场,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支持。
音乐和旅游互相促进发展,也是多央娜姆局长一直以来倡导的理念。“一座音乐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往往是国内外旅游爱好者的目的地,能带动城市旅游消费,提升城市旅游品质;同时,旅游业的发达,也为城市音乐文化消费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更多音乐文化内容生产和音乐文化市场繁荣。”她告诉本刊。
自古,成都就是中国的演艺之都、音乐之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石磬,在近三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发出灵动清脆的乐音;卓文君《凤求凰》的唯美浪漫;杜甫曾以“锦城丝管日纷纷”,写下成都音乐的繁华;永陵“二十四伎乐”展现了宫廷乐舞的瑰丽……
四川省音协主席林戈尔每次向全国来的音乐专家介绍成都的历史时,都十分自豪,“这些不仅仅是成都能成为国际音乐之都的基石,也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在2020年的今天,除了将历史转化为旅游资源,成都也在开发新的城市可能性。比如,从旧工厂改造为音乐园区的东郊记忆,成为游客们来到成都旅游的打卡地;又比如,在近年来差异化发展的特色音乐小镇里,办起了独立音乐公社、中法古典音乐艺术节、蜀歌蜀嫁等特色活动,音乐产业又升级为旅游加消费的场景。
“还有,像我们创新开展的街头艺术表演,让更多来蓉旅游者感受到城市音乐文化温度,各类旅游爱好者的好评、打赏点赞也更好地促进了街头艺人发展。”多央娜姆提到,目前成都市给街头艺人发证,鼓励他们把歌声带上街头。
但多央娜姆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成都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会品牌、院团等还存在差距和不足,这也是未来“十四五”时期积极努力的方向。
成都城市音乐厅·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她有自信,成都在成为国际音乐之都这条路上,会走得越来越从容和成熟,“成都乐团正在推进改革,着力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努力;我们的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金芙蓉音乐比赛等品牌也正在加强与国际机构合作,同时引入了中国音乐金钟奖、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等品牌,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音乐人、音乐厂牌来蓉举办,进一步提升城市音乐品牌国内外影响力。”
街头的活力
11月的成都已经进入深秋,银杏飘落,夜幕低垂,广场上一位年轻人唱起民谣,他的胸前挂着一个蓝色的证件,这是成都市颁发的街头艺人证。街头艺人得到表演许可、被纳入公共文化统一管理,是源自2018年3月,成都市启动的“街头艺术表演招募”项目,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
歌声在广场上淡淡地飘着,一些观众驻足欣赏,也有路人走到麦克风前,和街头艺人合唱。一位从重庆来成都华西医院工作的蓉漂说,自己平时下班有时间就会过来唱歌,他也准备报名参加街头艺人的选拔。
启动项目至今,成都街头艺术表演共完成艺人招录8批、364组,设立表演点位60个,完成街头表演场次共计5987场、吸引现场观众500余万人次,举办了成都街头艺人音乐节、街头艺人原创音乐会等多个大型活动。
“成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我到这里。”街头艺人中有不少外地来的蓉漂,史宇翔来自贵州,曾在北京街头表演,开房车演出;黄晨来自甘肃兰州,曾在地下通道唱歌,成为街头艺人后,到地上唱给更多人听;彝族年轻人井子尔夫出身贫困,他的梦想是将彝族歌曲唱响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成都市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艺人评选制度,而在管理方面,发展出高效率的机制,吸引国内别的城市管理者前来学习。成都市“文化天府”APP开通“街头艺人”板块:人们可以在软件上申请报名成为街头艺人,自主排期表演。板块还开设有展示专区,形成动态考核、积分管理、平台激励等管理办法。
协助街头艺人也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2020年因为疫情,表演中断,5月29日恢复表演,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要注意安全,如果人流密度过大,会建议暂停表演,或者疏散人群。此外,附近的居民有时候会投诉扰民,工作人员则会和街道、物管协商,换地点,或者撤销该表演地点。
在政策之外,街头的活力也体现在不拘一格的音乐house。除了因为赵雷的《成都》而备受大众推崇的成都小酒馆,成都还有很多独特的音乐角落。
成都的府南河边上,凉爽晚风习习,热爱音乐的年轻人随机在“家吧”组成乐队,奏响鼓声和琴声。这个风格复古朋克的老音乐酒吧,舞台狭小,几乎只能容纳四五个人,墙上挂着南洋风格的冲浪板,角落里放着废旧的钢琴,墙壁都已经斑驳,每天有不同风格的乐队演出,十几年了,周围的商铺换了好几拨,而它一直吸纳着观众前来听音乐。
这里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职业音乐人、公务员、无业青年、金融白领……大家的共同爱好是都热爱音乐。老板老李是成都人,他是吉他手,也是冲浪教练,总是笑眯眯的,和新朋旧友打招呼聊着音乐。
有时候一些年轻人会因为音乐聚到一起,在门口摆起地摊夜市,卖文创产品,滑滑板,谈谈心……家吧门口,形成一个短暂的文化社区现象。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多元,体现在这样的城市细节里。
“这里没有门槛,日常就是很松散很开放的状态,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家吧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一位在家吧浸泡多年的成都人告诉本刊记者,他如今在北京工作,但是每次回来都会到家吧,“家吧全国只有一个,也只有成都这么包容的城市气质,才能够养出这样的地方。”
成都乐团的新机会
成都市大力促进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街头表演艺人,悠久历史的专业乐团也更为频繁地走进平常市民的生活中。
指尖飞速按压板面,在高低音品之间滑弦,弹拨出的音符清脆分明,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演奏者是国家一级演员奉朝红,他在5月回到家乡成都参加疫情后首场“乐动蓉城”线上音乐会“归来”。音乐会还表演了琵琶与中阮《三六》、 二胡与竖笛《又见炊烟》……屏幕前的观众最高时有30.71万人。
成都乐团团长肖鹰在向本刊记者聊到这些曲目时,如数家珍。肖鹰是第十二届金钟奖开幕音乐会执行导演、多届蓉城之秋开闭幕式的总导演,也负责成都乐团对外交流活动。
带着乐团出访过维也纳等多个国际城市,肖鹰对于“成都气质”有深刻的理解,“成都有千年文脉的基础,有大量的题材,可以写青城山、都江堰、金沙文化等等。”他说,担任团长十几年,自己一直强调成都气质,对于节目单的设置和打造,对舞台、灯光、喷绘,甚至视频,都有高要求,这也是成都乐团的亮点。
肖鹰能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成都的音乐事业发展卓有成效,吸纳来了外地的音乐人才,也开展了大量的“音乐加”的活动和交流。他认为,成都乐团作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的重要名片,不仅要带给市民更多触手可及的音乐,也担负着培养市民的音乐审美习惯的责任。“乐动蓉城”月末大型音乐会坚持6年,每年12场,由成都乐团带来演出,每场都有不同的亮点。肖鹰看到,走进剧院听音乐的成都市民越来越多,“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提高了市民对音乐的参与和消费的理念。”
成都乐团由成都民族乐团和成都交响乐团组成,又分设成都童声合唱团和成都爵士管乐团,是西部地区富有影响力的国办乐团之一,成员均为各大音乐院校优秀毕业生。乐团十分重视“音乐从娃娃抓起”的音乐公益教育责任,成立青少年交响乐团、青少年管乐团,还联动少年宫,推进国际音乐之都的人才建设。此外,音乐也带动文旅融合,比如森林音乐会、音乐地图、音乐博物馆等等尝试。
但是目前,和国内很多城市的乐团类似,成都乐团仍存在资金不足、编制不齐、人才外流等问题。成都市对此高度重视,肖鹰对照国内乃至国际的乐团管理经验,认为要提高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乐团的活力和灵感,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优秀演出。为此,他希望在未来几年,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乐团。
“一个是待遇,第二个是城市环境。后者我们引以为傲,成都是全国最幸福的城市,吸引来大量人才,但另外一个问题,音乐门类里面人才怎么来突破?如果持续突破改善这方面,我相信成都会聚集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在成都市大力推广音乐产业、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号召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入乐团、经历过几次改革的肖鹰,此时看到前所未有的新机会。2020年即将过去,他对2021年十分期待,成都乐团会启动打造职业化乐团的工作,让全国、全世界看到更有实力的成都音乐、成都文化。
软硬件升级
11月6日晚上,位于成都市三环路的梵木创艺区,一个live house热闹非凡,独立乐队正在演出,吉他效果器的噪音、主唱的歌声充盈整个空间,彩色灯光流动在台下的观众身上。
梵木拥有两千人的liveh ouse室内空间、五千人室外声场配合专业音响工程,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创意设计+音乐产业”双产业链园区。包括梵木在内,成都市建设起来的地标式音乐载体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截至2019年底,成都演艺类场馆(所)达82个,其中专业场馆55个,非专业演艺场所15个,重要live house场馆12个。2019年,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四川大剧院先后建成投用。
城市布局方面,形成四加五的格局。梵木创艺区、少城视井文创园、成都音乐坊、东郊记忆,累计入驻重点音乐企业超过200家,举办演艺活动突破500场。洛带镇、白鹿镇、街子镇、平乐镇、安仁镇,分别以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民谣音乐、音乐+文博影视为特色,打造文旅品牌。
梵木创艺区的CEO罗邴文,曾是资深音乐经纪人,深谙音乐产业的操作运营。他希望在家乡打造一个具有成都特色的音乐空间,把热爱音乐的大家聚在一起。目前,声音玩具、秘密行动、扎西尼玛及四川音乐产业协会等优秀音乐人和行业组织,都入驻梵木创艺区,平日里,音乐人们会在这里排练和演出。
成都街头艺术表演
而在罗邴文看来,聚合的初衷已经实现,梵木要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形成音乐制作—艺人经纪—演出活动—演艺设备—作品版权的完整音乐生态链,进一步孵化、推广优秀音乐作品,让更多的成都音乐人被人们看到、听到。
“今年的疫情让很多音乐企业暂停经营,但这也是新的机会,触动跨界融合,在内循环拉动经济的新消费下,我们要重视‘音乐加’的场景,比如和咖啡、披萨、红酒的组合,就像派对的呈现形式。”罗邴文说,“把1.0版本的live house的单一业态、场馆运营,升级成为全新的音乐现场体验。”
如果说梵木是在尝试线下的全新音乐体验,坐落于成都的咪咕音乐,则在探索最新的线上音乐体验,一直走在技术前沿。
从3G到4G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对人与知识感知的改变,人们对于音乐有了从听到看、再到沉浸式的体验要求,进入5G时代,超高清音质体验将成为趋势。咪咕音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公司推出了至臻音质服务,提供5G超高清音质,平台内容储备至臻音质内容超过5.3万首。
其中“XD全景音”是指全景多维、让用户置身其中的环绕沉浸音乐。“XD全景音”分成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现场采集拾音的方式,还原最初的距离与方位感。另一种是后期分轨制作,模拟临场体验。
“目前咪咕音乐已经推出了臻3D音乐,覆盖周杰伦、五月天、Taylor Swift等头部艺人。”另一种就是多场景的音效,根据不同的曲风设置场景化音效,比如人声、liveshow、Hi-Fi、重低音等多种音效,让用户享受音乐沉浸体验。
今年演艺行业进行“云上”转型,咪咕音乐也引入“科技+演艺”酝酿全新演艺场景,举办了“全球最高海拔的珠峰演艺直播”,其中珠峰和成都多地云上连接,采用虚拟现实双主持、VR直播;还举办了“chinajoy”盛夏夜音乐会,采用了云观众互动。打造了“MELIVE Special”,采用了VR视角实时异地互动、点歌加直播带货。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