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持刀袭击案引发冲击波, 法国为何频遭恐袭?
2020/11/25 | 作者 关珺冉 | 收藏本文
法国南部尼斯市的圣母大教堂是尼斯最大的教堂。当地时间10月29日上午9时许,这里发生了持刀袭击事件,造成三人死亡,多人受伤。
杀戮持续了十分钟,嫌犯被警察开枪击中,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警方披露,凶手是持刀闯入教堂内进行屠杀的。三名受害者中一名女性被斩首,另一名男性受害者的喉咙受了致命伤,第二名女性试图逃出教堂去附近的一家酒吧,但后来因伤势严重死亡。
这起袭击事件发生时恰逢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路透社援引尼斯市长的话说,凶手被捕时一直高呼伊斯兰教口号“真主至大”(Allahu Akbar),在接受治疗时还不断重复着。他还称,其中一名女性的死亡方式和帕蒂老师一样。
2020年10月29日,法国尼斯,人们在圣母大教堂外点蜡烛,以悼念持刀袭击事件中的三名遇难者。
近期法国发生数起恐怖袭击或疑似恐袭事件。10月16日,高中教师塞缪尔·帕蒂由于在课堂展示了涉及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在校门口被一名恐怖分子斩首,斩首后的照片还被挂到了社交媒体上。9月25日,政治讽刺杂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原社址外发生持刀袭击事件,两名在同一栋楼内的纪录片制作公司雇员受伤。而在尼斯遭遇袭击的同日,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市发生一起袭警事件,袭击者已被警方击毙。
“之所以此时选择法国进行恐袭,很大原因是法国现因新冠疫情而封城,社会处于不稳定时期,恐怖主义有机可乘。”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向《凤凰周刊》如此解释。美国新闻网站Politico认为,法国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成为极端分子攻击的目标,是因为法国极端的世俗主义和对亵渎神明的拥护,助长了边缘少数群体的激进主义。
马克龙严打举措是为了连任?
尼斯持刀袭击案再次给这座地中海沿岸小城带来创伤。2016年恐怖分子在尼斯驾驶货车冲撞庆祝国庆节的人群并开枪,造成86人死亡,最终“伊斯兰国”宣布对此事负责。
据法国当局初步调查,此次持刀袭击的凶手是一名21岁突尼斯男子,名叫卜拉欣·阿维萨维。9月20日他坐船抵达意大利,10月9日抵达法国,案发当日清晨抵达尼斯。警方消息人士称,已逮捕与尼斯持刀袭击案有关的三名嫌疑人。至少两名在押人员因涉嫌与袭击者接触正接受调查,他们中包括一名尼斯市民。
案发后,人们聚集在圣母大教堂前献上鲜花,点燃蜡烛,哀悼逝者,其中一束鲜花上写着“尼斯还在,请安息吧”。当地市民弗雷德里克·勒费夫尔把心形气球系在了教堂大门上。“我很了解他,就是那个在教堂里被杀的男子。这真是一个悲剧。”他说。来自国际反移民团体Generation Identity的抗议者还走上尼斯街头,高呼“让伊斯兰教滚出欧洲”。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29日晚些时候访问了尼斯。他在案发地表示,“这是针对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自由,包括宗教自由的攻击。我今天再明确重申一次:我们绝不会让步。”法国当局将国家安全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水平。马克龙称,用于保护教堂和学校等公共场所的警卫人员将从3000人增加到7000人。
自高中教师帕蒂遭遇斩首后,马克龙便下决心严厉打击国内的极端穆斯林组织,并提出一系列强化监管的措施。10月19日,法国内政部长热拉尔德·达尔马宁宣布,对境内51个接近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协会团体展开调查,并关闭曾在脸书上转发过抨击帕蒂视频的清真寺。近两周来,法国司法部门针对相关个人或团体展开了80多项调查。
位于巴黎东北部庞坦的一座清真寺,建筑形状像一个飞机仓库,波纹状的墙壁上开了一扇小窗户。此刻,寺外的黑色栅栏紧闭,用防水塑料胶带贴着一则通知,宣布其因政府对国内穆斯林组织展开监管措施而被迫关闭。
10月28日,法国最大的伊斯兰主义非政府组织“巴拉卡城”(Baraka City)协会遭到解散。达尔马宁称,该协会与其他激进伊斯兰势力有联系,并指责他们“使恐怖主义袭击合法化”。此前,他曾点名称“巴拉卡城”和另一个“反对仇视伊斯兰团体”(CCIF)为“共和国的敌人”。但该协会否认这一指控。该协会创始人伊德里斯·西哈米迪在推特称:“我们在十年间为26个国家的200万人提供了援助,却被他们称为‘污点’和‘谎言’。”
法国教育部还准备在中小学校秋假后重新开学之际(11月2日)举办活动,让学生理解令人震惊的血腥惨案以及由此受到攻击的共和国理念。
法国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行动早就开始了。去年10月29日,法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一项提案:公立学校校外教学活动禁止佩戴宗教标志。包括校外教学活动,都禁止佩戴展示性的宗教标志。2004年法国曾禁止在公立学校佩戴宗教标志。
今年2月18日,马克龙宣布了一项打击伊斯兰分离主义的战略。他就该措施发表演讲称,“远离孤立的伊斯兰形式,减少外国影响并确保每个人都遵守共和国的法律极为重要”。随后他表示,来到法国的穆斯林会接受训练,学法语并了解共和国的社会规则。
10月2日,马克龙在一次演讲中宣布,今年晚些时候法国将会公布一项新的法律,以打击“伊斯兰分离主义”。讲话中,马克龙将他的主题集中在法国与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斗争上。他宣布,政府会在12月提交这份法律草案,希望能在“1905年法国政教分离法”的基础上加强法国的世俗主义,反对“伊斯兰分离主义”。随后他强调,会改善对清真寺资金的监督。“世俗主义是统一法国的黏合剂,但是去污名化所有的伊斯兰教信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谈到法国当局的举措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主管洛朗·穆奇埃里认为,马克龙和他的政府出于政治原因“反应过度”。所谓的政治原因是指将于2022年举行的总统大选。最近的民调显示,法国极右翼领导人马林·勒庞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最让民众信赖的政治领导人,马克龙落后于她。而两位领导人很可能在总统大选中碰面。
“马克龙正在助长火势。他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连任,因此需要占据最右的位置。”穆奇埃里说。
“伊斯兰已向法兰西共和国宣战”
法国奉行政教分离,该原则跟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根本理念同等重要。根据政教分离原则,公共场所——无论教室、办公室还是政府机构都不受宗教影响。官方认为,为了保护某一个社群的感情不受伤害而限制言论自由会破坏国家整体的团结。
但越来越多迹象显示,对这个立场感到不适、不安的法国民众日益增多;他们希望重新界定言论自由和世俗主义的概念。
这种呼声从21世纪早期开始初露端倪,当时法国政府规定学校禁止出现宗教象征。许多法国教师认为,2015年的《查理周刊》血案改变了形势。当时,伊斯兰激进分子持枪袭击了这本政治讽刺刊物在巴黎的办公室,因为杂志上发表了他们认为亵渎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民调显示,这次事件之后,法国公众的态度变得强硬,大多数人对该杂志发表的漫画表示支持;但几乎70%的法国穆斯林认为,发表那些图片是错误的。
皮尤中心2015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穆斯林人口数量正迅速上升,该数字将在2050年与基督徒数量相当。当前法国的穆斯林人口达到572万,约占总人口的8.8%。
“如今法国教堂都是中老年人做礼拜,年轻一代并不热衷。传统基督教在法国社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清真寺却吸引着大批年轻人。”赵俊杰说,伊斯兰教在法国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不断传教,但其理念与法国传统的基督教社会格格不入。“伊斯兰教对传统基督教的冲击,导致矛盾呈现极端化,最终演变成恐怖袭击。”
高中教师帕蒂遭遇斩首后,法国多地举行了纪念集会。10月20日,佩戴着口罩的民众在巴黎共和国广场高呼“我是老师”“我是塞缪尔”来声援帕蒂。同一天,里昂、图卢兹、斯特拉斯堡、马赛、波尔多等大城市也举行了游行集会,里昂的游行人数超过1万人。
而当尼斯再度发生血案后,民众愤怒了,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呼吁“应该恢复死刑来处理这些非人的罪行”“是时候把所有疑似‘圣战主义者’都遣送回国了”。
法国《观点周刊》10月22日引述民调数字称,87%的法国人认为世俗主义原则处于危险中;79%的人认为,伊斯兰已向法兰西共和国宣战;78%的人认为,教师为解释言论自由向学生展示讽刺宗教漫画是正当合理的;76%的人主张取缔已被当局盯上的伊斯兰激进团体CCIF。
恐袭事件还引发法国社会对穆斯林群体的攻击。10月22日,两名戴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在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遭到两名法国女性的袭击。两名法国女性大喊着“肮脏的阿拉伯人”“这个国家不是你们的家”,强行取下穆斯林女性的头巾并刺伤她们。
这种攻击在法国并不罕见。2019年,CCIF收到了789件穆斯林遭受攻击的反馈,比两年前增加了77%。越来越多穆斯林打算离开法国,有人直言,“我爱我的国家,但我一生都不会为是穆斯林而道歉”。中东英文媒体《中东之眼》评论道,这种情况会让法国陷入贫困和不利境地,并永远剥夺其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针对穆斯林群体的疑虑,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在10月29日向伊斯兰世界发送了一条和平信息,强调指出法国是“宽容国度”,不是“蔑视或者拒绝的国家”。“我们无法接受虚假信息和操纵的做法,因为它们旨在歪曲事实。”他指的是关于穆斯林在法国受到区别对待的指控。
赵俊杰则认为,目前法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老龄化严重,再加上难民潮及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政府已是捉襟见肘。“早在萨科齐执政时期,就对伊斯兰教相当警惕,并清剿过伊斯兰极端势力,如今是诸多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
“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所遭遇到的穆斯林问题,是当前全球移民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向《凤凰周刊》评价说,过去仅限于某一地区的冲突,如今已上升到全球层面的冲突。“对于法国这样的多元国家来说,目前的问题是无解的,因为倡导包容就意味着承受纷争。这种纷争在当前情况下,很可能走向两极化。”
伊斯兰国家纷纷抵制法国货
马克龙有关去宗教极端化的表态惹恼了一众伊斯兰国家,引发不小的抗议浪潮。
针对尼斯教堂发生的惨剧,土耳其外交部对这一“野蛮”袭击表示了强烈谴责。但针对马克龙形容国内穆斯林的存在构成反社会风险的言论,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直呼他“需要精神治疗”。
数周来,马克龙与埃尔多安之间爆发了非常激烈的论战。土耳其的四个政党发表联合声明称,马克龙的言论可能会在不同信仰的人之间引发“破坏性冲突”。针对新一期《查理周刊》封面将刊登只穿T恤和内裤的埃尔多安讽刺漫画一事,土耳其总统新闻顾问阿尔通回应:“这是马克龙反穆斯林计划的结果。”
土耳其与法国早已结下梁子。9月底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爆发冲突,相较于明确支持阿方的土耳其,法国敦促双方“重回谈判桌”,并谴责“土耳其派叙利亚雇佣兵,帮助阿方作战”的行为。8月,土耳其派遣一艘勘探船前往东地中海争议水域进行天然气勘探活动,引发希腊方面的强烈反对。马克龙为其出头,甚至在该地区部署了战斗机和护卫舰,这惹恼了埃尔多安。而在利比亚问题上,马克龙也多次指责埃尔多安违背不介入利比亚冲突的承诺。
“埃尔多安与马克龙进行争吵,让他在国内外都能获益。”由美国运营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安卡拉办事处主任厄兹居尔·云吕希萨吉克利认为,与西方领导人发生冲突会提升埃尔多安在地区的形象,“因为他公然反抗西方针对土耳其人或其他穆斯林的傲慢态度”。
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让·马尔库指出了土法紧张关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自去年夏天以来,我们目睹了两国在战略冲突区域的一系列对抗:利比亚、地中海东部、黎巴嫩、马里和纳卡地区……这些冲突是土耳其奉行进攻性政策的结果,土耳其打算让自己充当地区大国。”
在意大利、荷兰、奥地利、葡萄牙等多个欧洲国家声援支持法国的同时,巴基斯坦、突尼斯、沙特、伊朗、科威特、卡塔尔等伊斯兰国家大多倒向了土耳其。
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10月25日在推特上指责马克龙“攻击伊斯兰教”:“此时此刻,马克龙总统本可以抚慰人心、抵制极端分子,而不是进一步制造两极分化和边缘化,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极端化。”
孟加拉首都达卡有4万人参加了反法集会,民众燃烧马克龙的画像,并呼吁抵制法国货。有人甚至呼吁让驻法大使回国,并威胁要拆除法国驻孟加拉大使馆。
摩洛哥外交部在一份公告中指出,该国“强烈谴责继续刊发侮辱伊斯兰教及先知漫画的做法”。沙特阿拉伯的一位外交官也称,沙特拒绝将伊斯兰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的任何企图,并谴责对先知进行冒犯的漫画。约旦伊斯兰事务大臣穆罕默德·卡莱拉认为,“冒犯”先知不属于“个人自由”,而是“一种鼓励暴力的罪行”。
伊朗召唤了一名法国外交官,告知他巴黎对杀戮的回应是“不明智的”。伊朗外交部的一名官员指控法国以言论自由为幌子煽动对伊斯兰的仇恨。伊朗报纸将马克龙描绘成恶魔,并在头版漫画中将他描绘成撒旦。
多个法国网站接连受到“穆斯林黑客”攻击,包括退休人员协会、商铺或小城市政府网站等。上面出现诸如“穆罕默德的胜利、伊斯兰教的胜利、法国去死”等标语,还有一些网站显示了“穆斯林黑客对侮辱先知穆罕默德和公开亵渎伊斯兰教的法国发起行动”等字样。
除了掀起骂战,埃尔多安还呼吁民众抵制法国产品。他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法国人已经说了‘别买土耳其货’,我也呼吁我的人民,不要相信法国货,别买法国货。”
在埃尔多安的鼓动下,科威特、卡塔尔、伊拉克、土耳其、阿联酋和加沙等国也开启了抵制法国货的浪潮。受抵制的法国产品小到依云矿泉水、达能饼干,大到标致汽车、卡地亚珠宝。在卡塔尔,Al-Meera和Souq al-Baladi连锁店从货架上撤下了来自法国的圣达尔福果酱。在科威特,一些商店将法国品牌Kiri和Babybel奶酪下架。科威特旅行社联合会主席穆罕默德·穆泰里告诉法新社,约有430家科威特旅行社暂停了飞往法国的航班预订。
不过,法国地缘政治专家弗雷德里克·昂塞尔认为,抵制法国产品的呼吁不会在中东蔓延开来。“在穆斯林国家中,除了土耳其,还没有其他国家正式提出抵制。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与欧盟的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或中国的贸易额。”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