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成绩单
2020/11/25 | 作者 周土土 | 收藏本文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这是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屡被提及的一句话,道明了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的初心。
其间,重磅发布的《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等文书引起广泛关注,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规划建设样本,也是公园城市工作的度量标尺和公园城市推广的框架基础。
蓝天碧水青山是天府新区鲜明的城市“底色”,山水绿脉在这里自然延伸。10年前,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悠闲之余都喜欢聚集在天府广场附近,因为这绝对是成都的中心繁华地带。10年后的今天,大量的人不断来到天府新区。
作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双核”之一,天府新区周围已经聚集了许多尖端产业,并成为高端人士的首选,这里将成为成都的另一个繁华中心。目前,全区经济总量在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五。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天府新区是中国公园城市首提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指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一次全新升华。三年来,天府新区恪守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从破题到一笔一划将“公园城市”从人居理想绘成现实答卷,不断提高公园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感召力,在山水田园间,已悄然描摹出公园城市的成都“样本”。
“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这是很多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天府新区作为实现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实践支撑。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设计部的安德鲁曾毫不掩饰对公园城市概念的惊喜之情,“希望成都能总结出经验,供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其他城市借鉴应用。”
新区新理念:出门即公园,处处皆场景
青山如黛,高楼林立……随着天府新区高标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漫步鹿溪智谷绿道,鸟语声声,悠然自得。
智谷绿道示范段的景宴半岛处,绿植葱郁,一栋两层高的建筑隐匿其间。透过一楼的玻璃窗,琳琅满目的书籍有序陈列在墙面的柜体上。此外,还可以吃川菜、住民宿,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美学场景、文旅融合的生活场景。
站在高处的观景平台上,鹿溪智谷核心区一览无余,仅大大小小的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就达7处,河流、绿道等更是全境贯穿。它依托蜿蜒的河流,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在这片现代化的城市空间里,勾画出一幅山水田园的诗意画卷。“出门即公园,处处皆场景”,是它最明显的特点。
独角兽岛、成都超算中心等代表着未来产业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星罗棋布地隐匿在这片绿林中。沿河谷布局形成独角兽岛、数字湾、智慧坊、科创园、国际港、绿色谷、未来村七片产业社区,形成“一谷七片”组群结构。
天府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鹿溪智谷正以近自然化的生态本底推进项目建设,43%的生态空间、31%的生产空间、26%的生活空间,总体空间格局“绿”字当先、三“生”相融。鹿溪智谷核心区,规划范围达1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全面推进建设,总体建设进度完成超六成,已具雏形。
“与工作的人一起生活,与生活的人一起工作”,是鹿溪智谷与众不同的现实场景。它只是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样本。近三年时间来,天府新区遵循“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科学方法,坚持以公园城市为统揽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发展。
相隔不远的麓湖公园规划总面积765公顷,在原有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按照ETC规划理念,对社区进行公园城市内涵式改造与提升,打造有质量、有活力、有品位、有温度的综合性、国际化公园社区。
“微波不摇江,纤云不行天。我来倚杖立,天水相澄鲜。平远望不尽,日落自生烟……”800多年前,宋代诗人陆游入川途经如今的天府新区时,写下这首《广都江上作》。80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天府新区举目远眺,看到眼前波光粼粼的湖水、蜿蜒林间的健身步道、各具魅力的建筑时,体会到了当年陆放翁的心境。
据介绍,天府新区规划建设10个湖泊,总面积超过28平方公里。目前,2平方公里的天府公园、8平方公里的鹿溪河生态区、11公里长的锦江滨江生态带等都市生态绿地和水域工程均已建成,绿色节能环保技术也将被广泛应用于这里的生态居住环境建设中。
天府新区还实施了全域森林化工程,开展锦江、鹿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形成连片绿地湿地、河湖水体5.1万亩,筑牢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基底。突出三生协调,锚固70.1%生态空间,划定“三区三线”,将城市建设区产业用地压缩至20.6%、居住用地提高至34.1%,构建大开大阖的空间架构。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山连两翼”,天府新区段增绿增景正在进行,目前已完成新增森林面积超3000亩的目标。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新区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400亿元,建成天府公园等10个重大生态项目,建成绿道120公里,完成6个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该负责人还透露,统筹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北部生态隔离廊道等17个重大生态项目正加紧实施。
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活氛围,分类规划建设公园社区,同步推进成熟街区公园化,形成118个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生活圈”,依据不同产业定位、不同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布局生活配套、营造消费场景,引导公共服务随城市开发进程同步覆盖。
“建设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点缀公园,而是要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大公园,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实施过的,也是没有模板的。”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公园城市研究所所长王波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里天蓝地绿水清,环境宜人,看着心情很放松。”很多老城区的市民,经常来兴隆湖玩耍之后,干脆把家搬了过来。“天府新区很多地方成了网红打卡点”。
“先绿后城”:产业腾飞加速度
2018年,天府新区开启了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的新征程,三年多来,是如何把城市理想和理想城市绘成现实答卷的呢?
作为第11个国家级新区,早在2011年正式启动建设之初,天府新区便坚持“先绿后城”,严守70.1%的生态用地底线,在此基础上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塑造城市形态。
此外,天府新区还以城市设计为先导,通过对天际线、轮廓线、山水通廊进行整体设计和严格规划管控,构建“大开大阖、显山露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公园城市大美格局,也开展了城市色彩、街道景观等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天府新区在全国首设公园城市建设局,组建公园城市研究院,创新“5位总师技术领衔”工作机制,即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经济师、总色彩师和水生态治理总顾问,构建了1536规划体系,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被问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在天府新区提出公园城市发展新范式?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是怎么样规划好、建设好公园城市的?”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科表示,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建设中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探索新的城市发展范式。所以在规划建设时,融入了很多前瞻性、先进性的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锚固了生态本底。目前,新区已经形成了“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态格局,这样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丘美的大美生态本底。
与此同时,“天府新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王科介绍说,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从传统的“沿路拓展”转变为“拥绿亲水发展”;从不同的空间维度深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将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内部,实现园中现城、城园相融。
不仅仅是城市漂亮,天府新区在产业经济方面亦有很大作为。在天府公园、鹿溪生态湿地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成后,吸引了200多个重大和高能级产业项目。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老百姓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还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记者获悉,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之余,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布局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华为鲲鹏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引进招商局、新希望等高能级总部项目……既营造鸟语花香的公园城市场景,又打造业态多元的活力经济板块。
9月29日,成都市新经济产业功能区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15个新经济项目落户成都天府新区,计划投资总额96亿元。这是天府新区推动自贸创新发展、努力开展项目招引攻坚取得的又一亮眼成绩。
据介绍,截至9月底,天府新区谋划“十四五”重大功能性项目55个;累计成功签约启迪区块链产业集团全国总部、启迪天府链都高能级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额1449.49亿元,其中正式签约项目39个,协议总投资额1414.49亿元;框架协议6个,协议总投资额35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天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居第5位,服务业占比高达78.7%,现代商业发展的氛围浓厚。今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仍增长4.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另外,成都天府新区的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倍,新增注册企业8611家,新增注册资本406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6.1亿元,实际到位外资3.02亿美元,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72个,总投资约2011.17亿元,招引500强企业56家。
在自贸试验区这块国家“试验田”上,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未来,将继续推动自贸创新发展,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加速器”。
下一步,天府新区将持续围绕总部经济、会展博览、科技研发、新金融等产业抓好招商引资、项目促建,突出制度创新与功能区发展互动,加快在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等开放空间中形成要素集聚。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这是成都创新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公园城市首提地时代印记进一步锚固,天府新区已经成为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天府新区经济活跃度、社会关注度、区域标识度不断提升,公园城市战略优势充分彰显,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中的成都之美,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深刻地改变着市民生活。
城市自然生长:每个组团都有不一样的“小目标”
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公园城市,应当具有“山水相依”的城市风采、“城乡融合”的城市气场和“人文共生”的城市灵魂,表现在“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生态人居和“蓝绿交织、疏密有致”的城市意境上,以“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大美形态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升华人文的精彩生活。
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公园城市’四个字拆开来看,可以概括为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
记者获悉,10月24日,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主题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相聚美丽成都,心怀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畅想未来城市理想形态,深入探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实践路径。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成都将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将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将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将形成“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将形成“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
据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刘任远介绍,该区在公园城市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初步形成的建设思路是:要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突出生态属性、空间属性、公共属性,要充分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文化学者的人文价值、健康宜人的生活价值、和谐共享的社会价值。
“天府新区在不断夯实绿色生态本底的同时,将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力争为公园城市的产业提升探索出有效路径。”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刘任远如是说。
其实,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天府新区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组团。记者获悉,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将传统的城市格局划分成5至30平方公里不等的组团,组团之间通过生态用地隔离,绿道游走于生态用地和城市组团之间,让城市与生态更好地融合发展,形成城绿相融的空间格局形态,每一个规划中的“小目标”都指向了更加幸福宜居的城市生活体验。
每一个城市组团,以独立成市的理念,规划为可以吸纳30万-50万人生产生活的职住平衡单元。各组团之间以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作为物理区隔,形成公园城市内组团型的城市结构;又以具体的产业功能作为区分。在管理上,城市组团成立功能区管委会,形成“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公司”的运营机制,统筹各项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
让人欣慰的是,市民在500米的距离内就可以“进林亲水”。在此基础上嵌套商业消费、文化交流和体育锻炼等公共服务功能。通过街道办与功能区合署办公治理的管理方式,确保片区的开发可持续推进。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科介绍说,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天府新区改变了沿路拓展的传统方式,沿鹿溪河布局了三个城市组团,每个组团之间有大尺度的生态隔离廊道,组团内部又划分成若干个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形成了新区特有的四级空间体系,让人感觉城市就像是在自然中生长出来的。
天府大道国旗景观-牧华路段。
让王科感到很高兴的是,工作和生活在天府新区的很多人都说,天府新区就像是一个大公园,从办公室、家里走出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同时,整个社会有一大批公园城市爱好者,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表达到对公园城市的理解和认识中,“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建言献策”。
由此可见,公园城市的理念已深入众多市民的内心。
公园城市样本:可推广的“天府新区经验”
其实,早在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了中国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这是时隔37年,“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记者获悉,天府新区总体城市设计框架规划依托天府大道、成资大道为主要发展轴,成为进入规划范围主要的门户通道。鹿溪智谷生态带贯穿基地,布局兴隆湖等湖泊,塑造沿鹿溪河创新智谷。基地内部有锦江、鹿溪河、东风渠三条主要水系,结合东部龙泉山脉及城市组团间廊道形成整体山水格局。规划范围内分为7个主要城市发展区,保留七个特色小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具体以场景营造街道空间为例,要回归地域文化烟火气息。上学的路、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游憩的路,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天府新区已制定面向2035年公园城市典范的指标体系,做好公园城市实践探索的先行区。该体系参考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首座公园城市伦敦的发展经验,从生态环境、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和现代治理五个方面设置了45个具体指标,将公园城市形态从可知向可感和可复制进一步转化。
在10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植根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聚焦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等5大维度,从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力求体现前瞻视野和共向追求,在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上开展了先行探索。
作为全球首个权威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该指数将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园城市内涵,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以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对此,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新区聚焦公园城市特质,建立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对于建设公园城市典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认为,天府新区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将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致力于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着力打造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大美公园城市。
他写道,“‘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既是对成都独特生态本底、丰厚文化底蕴、国家战略作用的深切期许和历史嘱托,也是对生态观、经济观、科学观、社会观和文化观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
“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包括公园城市理论体系探索、规划全域框架、场景先导实践。”在天府新区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看来,天府新区的规划借鉴了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凝聚了世界经验和中国智慧。
“切实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转变大消耗、大发展、大代价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范式,而‘公园城市’则是这种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能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挥我们的优势,又能集成国际的先进经验,最关键的是在推动整个城市发展中有了新的路径、新的目标、新的方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如是说。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