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的南海样本
2020/11/25 | 作者 林乐山 | 收藏本文
摘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双赢,考量南海区政府的治理能力。

1884年,南海人康有为始撰《大同书》,书中写道:“大同之世,铁道横织于地面,气球飞舞于天空,故山水齐等,险易同科,无乡邑之殊,无僻闹之异,所谓大同,所谓太平也。”在康有为的眼中,未来理想社会将是一个“无乡邑之殊”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
时过136年,2020年9月19日,广东省委深改委发出通知,印发《南海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康有为先生对未来城乡社会融合发展的构想呼之欲出。
为什么是南海
未有广东,先有南海。1992年9月23日,南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设立佛山市南海区,至今为止,南海区定名不过18年。但是,南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作为广东首县,南海的得名比广东要早一千多年。
南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珠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自隋朝置县起,南海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广东首县,南海常常引领风气之先,成为岭南地区的弄潮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智慧的南海人利用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创造性地发明了桑基鱼塘这一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缫丝等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兴旺。而这一切,又孕育了岭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最初动能。
农业经济与工商业经济、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自由流动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动力。1958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当代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政策逐渐落后于时代,为现代城乡融合发展埋下隐患。城是城,乡是乡,城市和农村的产业构成、人口构成和空间形态截然不同。
今天,大工业生产已经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经济要素高效运转。伴随着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南海爆发惊人的活力,举世瞩目。在南海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每分钟下线1辆轿车、5台洗衣机、100台微波炉、120个电饭煲……聚沙成塔,南海快速蜕变,成为中国著名的工业之城、创新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仅仅用1073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创造了超过3000亿元的经济总量。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南海土地开发强度早已超过50%,中心城区更是高达70%~80%,远远超过国际土地使用警戒线。
未来城市用地紧张、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急需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区域治理的核心命题。乡村与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各自为政,终难高飞。
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双赢,考量南海区政府的治理能力。
《方案》的落地,立足南海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品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探索城乡融合新格局。
谋篇布局
合理地规划空间布局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工作,对标国际,欧洲是城乡空间融合的典范。挪威的“城市-区域”模式,是通过完善的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使得区域之间的商品、资本、信息、人力自由流动,不受城市和农村的边界限制,大大加强了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荷兰的“城市网络”则包含多个城镇节点,各个节点特色鲜明,政治、经济、文化、运输和科技等分工明确,具备不同的城市职能。各个中心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大城市中心、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各种经济要素流动的网络非常完善。
打通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区域内差异化发展是欧洲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经验。这里的通道既包括看得见的交通路网、光纤管道,也包括融合城乡、相互衔接的体制机制。
南海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在城乡空间布局、重点片区和路网优化上做文章,全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重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此,南海规划了244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约占南海总面积的23%,涉及连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连片乡村振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拆、建、留、改、兴等方式实现空间再造和环境提升,其中拆除重建,涉及到村级工业园、旧村居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乡村振兴项目涉及用地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这一拆一建,计划为南海整理出建设用地5339万平方米和总建筑面积9459万平方米。仅过去一年,南海完成土地清拆1067万平方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深度融合
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融合,还是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
改变产业形态,是南海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广泛分布于南海地区的村级工业园,占地面积大、产业分散、高污染、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包袱。
“我们要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牛鼻子’,提升南海城市格局的突破口,系统解决制约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大手术’;要把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否成功,作为检验南海是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说。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村级工业园模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曾是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的动力。南海的村级工业园也随着时代应运而生,一大批敢于吃螃蟹的农民企业家洗脚上田,在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等产业领域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南海方阵。
南海拥有612个村级工业园,总面积达19万亩。如今,村级工业园的经济效益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有些工业园占地上千亩,年税收却不到5000万元,急需整顿。
2020年南海区第一场全区性大会就将工作重点聚焦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上。南海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区村级工业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围绕着城乡融合发展,南海布局总部研发及产业服务、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等三大产业主体,建设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佛国际商贸城、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19个特色产业社区,各个社区星罗棋布,实现差异化竞争,又互相关联,寻求整体最优。
南海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双重机制,使城乡成为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才能真正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基于区位、资源、产业三大视角,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将从城市带动型、城乡互促型、园城共荣型等模式,充分调动城市与农村双方优势,改变以往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的低质发展模式。
以往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经济逻辑主导一切,往往以牺牲农村生态和文化为代价,公共绿地资源和公共配套设施落后于民众生活的需要。文化凋零和生态恶化是粗放型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原罪。
留住乡土,是诗意栖居的热望。南海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制定村庄规划建设导则,强化乡村环境管理,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推动厕所革命;结合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强化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居)建设;预计到2022年,新增特色精品村30个;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加快推进古村落活化,让乡愁看得见、回得去。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已然让南海乡村重现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景象。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道:“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融合城乡发展,既是解决城乡发展难题的现实之举,也是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
南海,再一次担当历史使命。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