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氢能革命引发能源变革
2020/11/15 | 作者 林乐山 | 收藏本文
40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解释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工具的革新具有决定意义。金属器械是人类四肢的延伸,能源是人类能量的延伸,数据计算机是人类大脑思维的延伸——这些工具在不同层次上解放了人的潜能。在能源革命方面,以煤炭、电气、核能为中心的能源迭代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煤炭的广泛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电气时代的到来则直接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再次促使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能源虽然在推动产业升级、造福人类生活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却因安全性、污染性、可持续性等问题,倒逼人类寻找更加安全、清洁和持续的新能源。
2H2+O2=2H2O,这个在初中阶段就广为人知的化学方程式,描述了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氢能被科学家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
“发展绿色氢能,提振世界经济”,10月19日到2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科技部指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隆重召开。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这次氢能产业大会的召开具有别样的意义。
前瞻布局聚能南海
此次氢能产业大会选址佛山南海与当地雄厚的产业实力密不可分。在19日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发来贺信,信中不乏对佛山氢能产业的肯定:“佛山市是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先行区,在产业政策、车辆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南海区担纲了佛山市氢能产业的大旗。目前,佛山市南海区拥有50多家氢能企业,形成了从制氢、加氢、整车研发制造、氢能产业检测及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氢能标准制定等6大环节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南海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氢能产业的重镇。
饮其流者怀其源,南海区氢能产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战略部署密不可分。早在本世纪之初,南海就出台了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省内首个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对从事加氢站建设运营以及氢能源汽车运行的企业或个人的补贴标准。不同建设类型的扶持标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上下游。
去年6月,南海区启动437辆氢能源车辆投运仪式,今年再投入386辆氢能源公交车,目前共投入826辆。标志着南海的氢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迈入实质性阶段。以南海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在本次氢能产业大会上,南海氢能产业的顶尖地位再次得到加强。韵量燃料电池(广东)有限公司燃料电池电堆生产项目、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催化剂产业化项目、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冷燃料电池堆生产项目相继亮相。其中,韵量项目已形成年产5000台套电堆的产能;济平催化剂项目在不满半年内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全自动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年产催化剂达2吨;攀业项目初步完成20MW空冷燃料电池堆的生产能力,开始为各类行业客户提供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在南海区氢能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16个项目进行签约,项目涵盖氢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环节。南海区正通过研发生产、产业基金、加速孵化、国际合作等协作方式,广泛吸引包括中国石化集团资本、国华能源投资、江苏清能股份、中深新产业、西安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院校赋能南海,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在南海落地发芽、开花结果。
为了增强氢能产业的发展后劲,南海区设立投资2.85亿元、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氢能中心。目前已吸引了佛山南海氢能馆、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氢安全促进中心等知名氢能研究和应用机构。一个集氢能科研和体验于一体的行业公园正拉开帷幕。
政产学研一条龙
产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政府是催化剂,研究机构是原动力,企业是主体,市场是最终的T形台,各个环节,缺一不可。科研院所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从战术上看,联系最为疏远;但是,从战略上看,联系最紧密也不为过。
南海在打造氢能产业一条龙的过程中,将科研院所和人才支撑提升到战略位置。本次论坛,可谓群贤毕至,十多位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共同探讨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未来大势。
为了打造氢能产业的本土力量,补齐氢能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短板,一所旨在培养氢能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和专业型一线技术工人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已在去年落户南海。氢能学院项目将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提升为同等重要的地位,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中国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南海区内缺乏重点科研院所。南海围绕氢能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借助国内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顶尖研究机构,推动建立仙湖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北理工华南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服务与管理中心、浙江大学氢能技术科创平台等产学研平台。
产业界与学界的联合,势必擦出让世界惊艳的火花。
氢能发展的南海标准
在南海氢能产业大会现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和《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研究》相继发布,氢能产业发展的“南海经验”,正成为“南海标准”。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指南》对燃料电池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制定和修订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将重点评估中国区域氢能产业竞争力和氢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政府决策和行业研究提供权威参考。
此外,作为分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国际氢能标准和安全(南海)高端论坛着眼于IV型氢气瓶和氢安全两个主题,发布了IV型瓶团体标准T/CATSI 02007-2020《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该标准是中国首次发布的IV型瓶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IV型氢气瓶标准的空白。
上述行业标准的重磅发布,充分表明南海作为氢能产业的排头兵地位。
氢能让未来更美好
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同期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将氢能产品带出工厂和实验室,让科技发烧友近距离感受氢能源产品的魅力。
近300家参展企业,展出内容涵盖氢能基础设施、制氢、储存、运输、氢气利用、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核心材料、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会上各种硬核氢能产品层出不穷:
全国首辆自动驾驶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亮相展会,单次加氢续航近1000km;
巡航速度达100公里/小时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可以连续巡航5小时;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游览船可载6人,最大功率达1000kW;
往返于会场的氢能源公交车,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超长续航里程,提高了市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感、舒适感……
氢能展会覆盖“水陆空”诸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观众亲身体验到氢能生活的丰富多彩。
“今天的论坛给了我希望。它提供了更好地从疫情中恢复的机会:抗击气候变化,同时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我相信中国和全世界依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Trankmann)在大会上表达了对氢能产业的期待。
本次氢能产业大会召开的地点在南海西樵,这里曾经因为发现双肩石器,深刻影响了珠江文明的进程,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2023年,被誉为全球氢能“奥运会”的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将在这里举行。
南海氢能革命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