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真的是无法理解的吗?
2020/10/25 | 作者 袁永苹 | 收藏本文
最近几年经常听见对于当代诗读不懂的抱怨:明明是用白话文写的中国字,怎么组合到一起就让人读不懂呢?诗人这是在说人话吗?难道当代诗歌非要晦涩不可吗?难道诗人不是在玩无聊的文字游戏吗?
普通大众对于当代诗的误解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那么,究竟要如何理解那些看起来云山雾罩的语言符码呢?究竟到哪里去找一本难度适当的诗歌入门呢?《别去读诗》或许正适合在纷纭复杂的当代诗歌面前感觉到百般无奈的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诗人、诗歌评论家斯蒂芬妮·伯特(Stephanie Burt)教授,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她不但是一位诗人、教授、诗歌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女性诗人,以及跨性别者(2017年,伯特接受变性手术,从“斯蒂芬”变为“斯蒂芬妮”)。她非常酷,也非常辛辣。她对于诗歌的看法非常独到,这本书在她的定位当中,属于写给那些目前对诗歌阅读不多,甚至是少,而且对诗歌不甚感兴趣的读者的一本入门书。
在本书中,伯特已经在用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方式跟潜在的诗歌读者进行倾谈。不同于那些艰涩难懂的诗歌理论著作,伯特没有去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语言。她企图将一个通常被认为艰涩的事物通过简单易懂、可感的方式讲给大家。因此,我们会看到她经常会拿音乐、烹饪、体育比赛、精灵宝可梦等等和诗歌来做比较,她之所以这样类比,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类的基本活动之间的确有着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伯特想要用一种尽可能平易的文体来展开本书的写作的初衷。
作为一本诗歌理论著作,本书中鲜少使用专业术语,也没有引用某些时髦的法国或者德国的前沿哲学家对于语言和诗歌的看法,而是基于一种将复杂的事情讲得尽可能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进行本书的写作的。这样的一种方式非常有用,也非常具有亲和力。
由于伯特看待诗歌的角度、选取诗歌样本的眼光十分独到,因此让本书有了一种“独家珍藏,分享私货”的感受。至少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本书的翻译,结识了更多的富有个性、千姿百态的写作路径和写作方式的诗人和诗歌类型,特别是当代美国最富有活力和实验性的一些诗人。
由于伯特的个人经历和身份,她选取的诗人当中不乏从属于亚文化的少数族裔和少数群体诗人,当然本书横跨的时空领域非常宽泛,从萨福到李白,从如莎士比亚、济慈、华兹华斯、奥哈拉、阿什贝利、弗罗斯特、毕晓普到新加坡诗人、中国苗族吟游诗人等都得到论说。伯特织就了一张色彩缤纷的阿拉伯花纹的壁毯,又像是打开了几个私下珍藏的装有珠宝的抽屉,打开其中任何一个,我们都能看到散发着稀有光芒的奇珍异宝。
《 别去读诗 》
如果我们通读完此书,会发现伯特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和诗歌批评家,她所选取的诗歌中女性诗歌占据了半壁江山,如劳拉·卡西切克、阿德里安·里奇、格特鲁德·斯坦因、特伦斯·海斯、洛林·尼德克等。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写作的面向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在通过女性独特的身份和感受事物的方式,来描述眼前的世界,表达自己的认知。
可以说,伯特精心挑选的这些诗歌也绝不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流行货色”,在挑选的过程中,她也将个人色彩和个人趣味隐藏其中。
一种不乏主观性的文本选择
正如伯特自己所说的,她的这本书的发端有些类似于威廉燕卜逊的《朦胧的七种类型》,这本1930年的研究著作,撇开年代顺序,在从莎士比亚到鲜有人知的作者中选取样本。该书不仅阐述了燕卜逊自己的观点,即朦胧的重要性(当时是一种新的、有争议的想法),还提到了更广泛的原则,即“你必须通过每一首诗作本身去发掘这首诗是如何被尽可能写好的”。
虽然上述著作对汉语诗歌写作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中对朦胧诗的一些合法性的理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汉语诗歌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但是毕竟世易时移,这本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时代。因此,伯特试图参照那本书的样式给出她对于当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她以一位宴会主持人的姿态,诚意邀请那些对诗歌感兴趣的读者随同她一起进入到当代诗的入口。她拥有出色的概括能力,虽然这书中多数例子都是基于英语诗歌写作的领域,同时很多例子都是关于美国当代诗人,但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几个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汉语诗歌的写作也大有裨益。可以说,在广义的诗歌写作上来说,诗人们从属于一个共同体和家园。
例如,伯特没有直接从抒情诗这个概念切入,而是以感觉或者说感受,最先进入到她的诗歌导图中。接下来在六章中,伯特又从形式、角色、难度、智慧、共同体这些角度切入,来继续她的诗歌导引。可以说这些切入点直接、具体、简单而富有创见。既不陷入到芜杂概念辨析当中,也不纠缠在一些大而无当的宏观问题当中。
在这些切入点之下,伯特在每一章中,都拿出了具体的诗歌例子来给读者详细讲述当代诗歌在这些方面的出色表现,以及诗人们卓有成效而富有特色的探索方式。
在七章(包括前言)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章:感觉;第四章:难度;以及最后一章:共同体。
其中“感觉”一章是人们最容易进入的一章。因为人类的感受虽有个体差异,但整体上来说是有相同之处的。这就让个体之间存在有相互可以沟通的可能。
“难度”一章则彰显了伯特对于诗歌作为一项古老技艺的理由的辨析。我们经常将诗歌的讨论神秘化或者说将诗人神秘化,对于灵感的讨论也不少,但诗人作为语言的匠人的层面,经常被诗人因作为“灵感证书的持有人”的一面而受到的期待所遮蔽。
伯特正是通过在难度层面的辨析,来让读者通过具体诗歌章节的细读,感受到当代诗歌技术性的层面的力量。诗人不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灵感特殊证书持有者,也不是那种肆意使用语言的“语言银行”,而是那种像舞蹈家一样经过刻苦的练习,进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的舞者。可以说,“难度”一章的论说非常精彩,磨砺了我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式和认知。
最后一章:共同体,则为我疏通了一种普遍的诗歌类型,即为共同体言说或者说为某个群体代言的诗歌。
我们汉语诗歌中不乏这样的诗歌写作者,为家、国等充当代言人的身份,古典诗歌从屈原始即承载了干预社会的使命。诗人或者诗歌企图通过共同体的言说为一个群体发声、宣讲和代言。在这些诗人当中,共同体是他们诗歌创作的主题。
当下,共同体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家国、民族这样富有抽象意味的大概念,一些具体的小型共同体已经逐渐分化出来,日益壮大,试图挣脱某种既有秩序走到前台,比如跨性别者、少数族裔群体、弱势群体、女性权利群体等,纷纭复杂,这些群体都在各自主张的范围内进行着不同主题和层面的创作,企图为该共同体发声并赢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共同体的概念,正好为我们当前的纷纭复杂的社会文化面向提供了参照。
理解诗歌的诸多方法和道路
纵观本书,伯特选取的诗歌既有她作为学者的客观视角,也有她作为诗人的主观倾向。书中除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伯特也选择了一些不为读者所熟知的边缘性群体的诗人、亚文化群体诗人、少数族裔诗人、同性恋诗人、跨性别者诗人、女权主义诗人等。可以说,伯特以她独到而富有个性的眼光,为我们挑选了她谱系内的“珍宝”并对这些“珍宝”如数家珍。
“不要把诗歌理解为某种单一的事物,而要将其视为一套用词语创造事物的工具,正如音乐是用声音创造事物的工具(节拍、韵律、和声、结构形式、乐器)一样……”伯特一直在提醒着我们破除对于诗歌过于严肃、古板的偏见,进入到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多元的视角。
当我们跟从伯特为我们做的导引走遍书中的每一处“景观”,你就将清除掉你对于某些类型诗歌的误解,明白那些你曾经误解的诗歌形式和诗歌写作风格,并能够理解有些看似看懂、艰涩如谜题一样的诗歌,它们缘何会如此。
“就这一层面而言,诗的属性格外重要——即便我们可以,甚至有时不得不把诗歌分类,以便明白每一首诗的目的。”
所以,伯特用她的独特的分类方式,为我们打开诗歌理解的诸多道路中的若干条。可以说本书既适合那些对诗歌一知半解的门外汉,也适合一些有诗歌阅读经验和经历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写作者和研究者。大家各取所需,想必一定会在这本不厚的小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最后,用伯特在书中的一句话为本文做结:“作为对悲观前景的乐观反击,作为一种承诺,我们用它(指诗歌)来与任何语言、形式、社会变革都无法战胜的限制(如死亡)战斗。灵魂从诗中涌现,歌唱不息。”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