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尔:特朗普是个恶毒的人,但我同情选民们
2020/10/15 | 作者 燕京书评 ,节选 | 收藏本文
1958年,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杨出版反乌托邦小说《优绩主义的兴起:1870—2033》,畅想到了2033年,统治英国社会的阶层从贵族变成精英,整个社会奉行“智商+努力”的优绩主义信条。但是,这种优绩主义使得阶层分化过于严重,遭到民粹主义者反抗,社会濒临革命。
对于杨来说,“优绩主义”(meritocracy,也可译为“贤能主义”或“精英主义”)是个贬义词。令他沮丧的是,后来“优绩主义”变成褒义词。从罗纳德·里根、玛格丽特·撒切尔到比尔·克林顿、托尼·布莱尔,都是从正面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过去半个世纪,在机会平等的外衣下,优绩主义成为英美社会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几乎可以被看作“美国梦”的内核。但是,自2016年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优绩主义遭到越来越多的反思和批评。
今年9月,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公共知识分子迈克尔·桑德尔出版新书《优绩的暴政》,加入了重估优绩主义的讨论。现年67岁的他,年轻时因批判大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而声名鹊起。后来,他渐渐成为哲学思想的普及者,阐明公民生活背后的诸多伦理难题,关心公民德行。其中,他最有名的是哲学公开课《公正》,被称作“全球摇滚巨星一样的哲学家”。
在新书中,桑德尔运用优绩主义解释政治极化和民粹主义,认为民粹主义在反对移民、外包业务和低收入等方面外,更多的是抱怨“优绩的暴政”。在他看来,这种抱怨具有正当性。
“我对特朗普没有任何同情,他是个恶毒的人。但是,我的新书表达了对特朗普选民的同情。尽管特朗普说了万千谎言,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他对精英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怨恨。他认为,精英阶层一辈子都看不起他。这的确为理解他的政治魅力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桑德尔对《卫报》说。
桑德尔在新书中称,美国民粹主义怨恨的核心是对工作的不满。这种不满,不只关于失业和工资停滞。“工作”,既有经济意义,也有文化意义。那些被全球化所抛弃的人们,不仅在别人发达时挣扎,也感觉自己的工作不再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
桑德尔觉得,近几十年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鸿沟深化,毒害了政治环境,分裂了人群。这种鸿沟,一部分是由不平等所造成,但也和人们对于成败的态度有关。那些在顶层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这是一种衡量价值的方式,而那些失败者,不应归咎于任何人,只能责怪他们自己。
他认为,正是民主党对市场假设和优绩主义不加批判地拥抱,才为特朗普铺平道路。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拜登是36年来第一个没有常春藤大学学位的民主党候选人,这让他在美国大选中获得了某种优势。不过,即使特朗普大选落败,民主党未来也不一定会成功,除非他们重新定义使命,更加关注合理的不满和怨恨,而进步政治在全球化时代做出了贡献。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