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之后: 欧洲小国的德系军火成救命草
2020/09/25 | 作者 霍安治 | 收藏本文
八百壮士之后:欧洲小国的德系军火成救命草《八佰》四行仓库军火抗日战争
摘要:比利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与丹麦军火,使中国熬过1937年底南北战场大败的最黑暗时刻。
电影《八佰》票房大热,舆论热烈讨论八百孤军死守四行仓库的原因。
蒋介石下令死守四行仓库是为了“争取友邦同情”,这事实上是请求欧美国家出售军火的委婉说法。当时中国工业底子太薄,必须靠外国军火打仗。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在1937年8月估计,欧美各国若不卖军火,国内武器弹药只能撑半年。
以《八佰》的主角第88师为例,在那顶锃亮的德造钢盔之下,精锐德械师连步枪子弹都无法领足。蒋介石发动淞沪会战时,将部队弹药供应量减半。《八佰》里扛步枪的“朱班长”,身上本应缠满子弹袋,随身携行1个基数200发步枪弹。但史实中的第88师,步枪兵上战场只能带100发子弹。
买军火需以必胜姿态,争取“友邦同情”。若中国没有胜算,欧美各国绝不会冒着遭日本报复的风险而向中国出售军火。幸而淞沪会战打了两个半月,建立起中国能坚持抗战的国际形象,军火订单总算动了起来。但上海失利撤退,中国形象再次崩落,还是买不到军火。于是,肩负“争取友邦同情”重任的八百壮士,在全球媒体镜头前死守四行仓库,打了场最精彩的国际宣传战,有效提振起中国的声望,急需的军火也随之而来。
四行仓库硝烟未散,一批与日本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欧洲小国,接下了中国存亡所系的军火大订单。来自比利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与丹麦的军火,适时补上青黄不接的缺口,使中国熬过1937年底南北战场大败的最黑暗时刻。中国得以迅速重建大军,将抗日战争继续打下去。
实事求是说,若没有八百壮士换来的军火,对日抗战可能撑不过1937年,只是这段秘史罕为人知。2009年,台北“国史馆”公布抗战时期外交部密档,说明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使抗战能持久抵抗的关键之役。
抗战伊始的军火生意
八百壮士撤出四行仓库两天之后,一场发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场的小小赌局,生动说明欧美对中日战争观感的变化。
抗战爆发时,欧美原本认定中国必然快速失败。淞沪会战坚持两个半月,各国对中国观感焕然一新。但上海保卫战10月下旬失利,中国的声望再次受到严重打击。正在布鲁塞尔参加九国公约会议的各国外交官,私下热烈争论中国能不能继续抵抗。法国远东事务专家拉加德大发议论,认为中国一定打不下去,中日战争在年底之前就会结束。美国代表亨培克(Stanley Kuhl Hornbeck)与拉加德争辩,他坚信中国将继续抵抗,更与拉加德下注打赌。亨培克告诉中国代表顾维钧,这个赌局不是友谊之争,而是赌输赢的。
“亨培克说,他并不习惯打赌。不过,这次他非常有信心,所以也要和拉加德赌个输赢。他说,平常人们只按表面统计数字,来判断局势能不能坚持下去,而忽略了心理因素。而中国人抵抗的精神很强烈,而且准备付出牺牲。他说,即使在华盛顿,军事权威们也只会根据有关部队、大炮、坦克、飞机等数字来判断形势变化,而不考虑部队的精神和士气的因素。”顾维钧回忆说。
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期间,驻守据点的中国士兵。
亨培克打赌之时,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是国际热点头条,亨培克无疑也是八百壮士的“粉丝”,他的小小赌局意义非凡。亨培克是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主导美国远东政策长达十年。据顾维钧观察,英国的远东政策跟着美国走,欧陆各国则以英国为依归。见到亨培克下注打赌中国能持久抗战,欧陆各国的对华政策吃了定心丸,接下中国军火订单时不再恐惧日本报复。
八百壮士名扬国际之时,中国的军火采购正陷入困境。
抗战爆发时,百万抗日雄师以步兵为主,前线部队作战的基本需求是步枪、轻机枪与重机枪。1937年10月,军政部以维持60个步兵师作战为底限,制定《增购械弹计划》,分析出中国维持抗战最急需的外国军火,是2万挺轻机枪、4500挺重机枪与11亿发79枪弹。中国赖以建立德械部队的德国易货协定,却使不上力。抗战爆发时,德国自身正在全力扩军,准备吞噬欧洲,无法出售现成的机枪与枪弹。
第二个选择是苏联。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俄提供1亿法币易货军售贷款。然而,苏造步机枪使用7.62×54mmR“俄罗斯型”枪弹,而中国的步机枪则使用德系7.92×57mm“毛瑟型”枪弹,采购苏式步机枪将增加后勤压力。因此,中国以苏联贷款抢购飞机与火炮,另外寻找79口径德系轻武器。
欧洲的德系轻武器供货商很多。1937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以孔祥熙为特使访问欧洲各国,寻找德国以外的军火来源。孔祥熙轻松选定供货商。
比利时国家兵工厂(简称FN)是79德系轻武器专家,仿造德国98式毛瑟步枪的1924式步枪与中正式步枪几乎一模一样,只能以护木盖长短区分。而以勃朗宁“BAR”自动步枪改造的D式勃朗宁轻机枪,不但改用79毛瑟弹,更能更换枪管,战斗法与性能诸元与中国制式的捷克造轻机枪雷同。
法国军火公司也揪团来抢生意。法军使用8毫米勒贝尔(Lebel)式枪弹,但机枪名厂哈奇开斯(Hotchkiss)公司非常乐意为外国客户量身打造外销版。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与九二式重机枪,都是哈奇开斯的改造版。1930年代,哈奇开斯公司推出79口径轻重机枪,积极争取中国市场。为了向南京政府推销产品,哈奇开斯与迫炮名厂布朗德(Brandt)、火炮名厂施耐德(Schneider)齐心协力,以上海“联华洋行”(Groupe-Chine)为总代理,合力推销长达5年。
抗战爆发的第一个月,孔祥熙在比利时与法国轻松谈定军火大订单:向FN兵工厂购买1155万发毛瑟枪弹与3000挺比造轻机枪,向布朗德公司买150门81迫炮,向哈奇开斯买高射机枪,向施耐德买120门75毫米野炮。只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对日抗战败报频传,日本乘势向欧美各国强烈施压,中国的军火订单被法比政府挡下。只有FN公司的第一船155万发子弹是现货,赶在日本抗议前出货。
蒋介石于8月13日主动攻打上海日租界,中国威望大增,欧美各国渐渐放行了中国的军火订单。但10月下旬上海作战失利,各国又放慢脚步。直到八百壮士轰动全球,中国买军火才顺了起来。就在南北战场全线溃散的1937年初冬,大批订单火速签订,为中国带来救命的军火。
外国军火输入中国,需由外交部“签放”,开具俗称护照的“运输说明书”,详细开列军火的来源国、品名、到达港与预计抵达时间。保存于台北的外交部档案,逐笔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最黑暗时期越洋而来的万国牌军火。
翩然而来的比利时步枪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比利时FN兵工厂敞开来为中国赶造军火。8月23日,FN兵工厂签约赶造5万支步枪与5000挺轻机枪,一个订单就补足了中国开战第一个月的损失。但要应付出乎预料的大规模战争,中国需要更多军火。
当时世界五大军火生产国美、英、法、德、意,都不能接中国的军火订单。美英法忧虑日本侵略东亚的殖民地,德国正在扩张军备,意大利则与日本结盟。但随着淞沪会战坚强苦撑,各国渐渐轻视日本。与日本有直接利益冲突的美英法三国暗地出售军火,而一批与日本没有直接冲突的小国家,则大大方方接下中国的军火订单。
在淞沪会战最激烈的9月,与中国一向没有生意往来的奥地利希尔滕贝格(Hirtenberg)公司出售1400万发毛瑟枪弹。半个月后,匈牙利皇家铁路机械工厂(Magyar Királyi Államvasutak Gépgyára)出售毛瑟枪弹600万发。以销售肥料闻名的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国内俗称卜内门公司),也接下1000万发毛瑟枪弹的大订单。卜内门公司收购了制造运动枪械的Kynoc公司,不但为中国特制79子弹,更代造20毫米炮弹与信管。
1000万发毛瑟尖弹并不多,只相当于巩县兵工厂1个月的产量。但淞沪会战爆发后,巩县与金陵两大兵工厂紧急内迁,无法生产,只剩下汉阳兵工厂苦撑,79步枪弹月产量由2000万发急降为750万发。到了1938年初,前线部队基本依赖万国牌毛瑟子弹打仗。
对中国抗日一贯冷淡的英国与美国,也开始出售武器。但英国用点303英式弹,美国用点30-03春田弹,与中国轻兵器口径不相符合。南京政府更渴望得到英美的战机。10月4日,英国出售格斗士型驱逐机16架。10月8日,美国出售霍克75驱逐机30架。但英美战机刻意无武装交货,以免触怒日本。作为变通手段,孔祥熙由比利时订购机用79机枪,由意大利订购炸弹,凑合成军。
对日作战的另一大软肋是战防炮,需求很急,口径不拘。奥地利百禄(Böhler)公司有100门47毫米战防炮现货,立即被中国抢订。丹麦的枪炮名厂丹麦步枪集团公司(Dansk Rekyl Riffel Syndikat),则出售200门20毫米麦德森小炮与50万发炮弹。丹麦政府原本不肯发出口许可证,但英国出售军火成例在先,日本大使的抗议也就不起作用了。
与中国步兵武器口径一致的捷克,则放手签下1万挺轻机枪的巨大订单。相比之下,巩县兵工厂的“捷克造”月产量,只有150到200挺。
沪战越激烈,国际军售越火热。当时军火的主要输入港口是香港,广九铁路日夜抢运,深受日本嫉恨。日军宣布封锁粤港航运,轰炸铁路线,军火物资改在夜间出发,300辆大卡车以黑夜掩护来回抢运。只是军火太多,军火货轮在维多利亚港外排队,很多军火不得不暂时转存在邻近港口。马尼拉总领事报告,一船德国重炮挤不进香港,暂存马尼拉港堆栈,使美菲政府大为恐慌。
由外国抢购的军火,稳住了前线60个步兵师的军火供应。
军政部长何应钦于8月底提出报告,60个师所需的2万挺轻机枪,已向比利时与捷克订购1.8万挺,11亿发子弹已订购6亿发。只是4500挺重机枪不易买,南京政府原本向法国哈奇开斯公司订购重机枪,但法国第三共和政府政潮迭起,对外底气不足,不敢开罪日本,只有捷克同意出售1000挺,但出货太慢。
当局只好向口径不同的苏联订购俄造马克沁带轮重机枪与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各500挺。1937年8月之后订购的军火,于1938年初交货,使中国撑过南北战场大败的战力低谷,快速重建百万大军。
淞沪会战于10月下旬失利,火热的军火出口在10月底骤然结冻。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又为中国的国际威望注入强心针。四行仓库硝烟未散,供应1938年作战的更大规模的军火采购已然启动。
万国牌军火拯救中国抗战前两年
对日抗战的规模远超出战前预计,1938年的武器采购任务很沉重。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于1938年开春之际报告,全年预估需求步枪44万支、轻机枪36000挺、重机枪6500挺与迫击炮1550门。而国内兵工厂只能供应步枪7万支、轻机枪3400挺、重机枪1300挺与迫击炮500门。
然而,亨培克感觉到的“精神战力”,燃起欧美各国对中国持久抗战的信心,军火订单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越来越大。比利时FN兵工厂全力为中国服务,每月交货5000支步枪与500万发步枪弹。匈牙利皇家铁路机械工厂全力赶造4500万发79枪弹,日夜赶工的毛瑟兵工厂也硬挤出生产线,为中国代造400万发步枪弹。
行有余力,中国新添犀利兵器。中国使用毛瑟十响驳壳枪30余年,但毛瑟厂不再供货。FN厂顺势推销9毫米半自动手枪,装弹13发,初速高达每秒350米,加装木枪托能当成卡宾枪使用,表尺射程达到500米。蒋介石亲批购买1万支,中国军人一见钟情,昵称为“比造强力90手枪”,成为抗战传奇名枪。
即将亡国的捷克,也对中国释出最大善意。淞沪会战爆发后,捷克直接拨让军中使用的轻机枪,但德国侵略日急,捷克于1938年5月动员备战。同样国难当头,捷克总统深受八百壮士抗敌精神感动,亲自赠送全套“捷克造”机枪图样,装满7大箱,专人押运回中国。中国自此能完全自制捷克造轻机枪,不需再向捷克买枪。
此外,中国也缺重机枪,捷克政府拨出50挺刚问世的ZB-37重机枪售让中国,并派遣技师指导使用。捷克专电叮嘱不要落入日寇之手:“是项重机枪为该国最新特制,构造效用与普通不同,实以两国邦交綦厚,故肯售让。图样说明书不及检译,务请慎重使用,勿落敌手。”
暗助中国,成为1938年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共识。日本宣布封锁中国海岸,德国则发明倒填日期法,对华出口军火的日期全部倒填至抗战爆发之前,比利时等国纷纷效法。即使日本军舰于中国沿海拦检货轮,也不敢扣货。中国军火主要由汉堡港出口,日本强硬抗议,各国军火就转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出货,堵住日本大使的嘴巴。
除了现成的武器弹药,中国还需要制造兵器的材料与机器。中国的兵工厂一向依靠外国材料制造兵器,尤其是德国供应的合金钢材。抗战爆发后,中国以中德易货贷款抢购大批机台与兵工材料。兵工署驻越办事处处长陈修和回忆道,海防港几乎被中国抢购的兵工物资塞满:“码头仓库,货物充塞。沿江马路,机器材料堆积如山。”
1938年,中日双方打出规模空前的超大会战,徐州会战用兵百万,武汉大会战绵延千里。八百壮士换来的万国牌军火,让中国挺过了这生死存亡的一年。
熬过了1938年,俞大维展望战局,又提出更巨大的1939年采购需求。“明年需要数,步兵武器可拟定为步枪40万至50万支,轻机枪3万5000支,重机枪9000至1万挺,迫击炮1600门。子弹消耗……每月约需8000万至1万万发。”
然而,中国实在买不动了。
中国外汇见底同时也拖垮强寇
买军火靠外汇。中国的外汇存底,主要来自对美国出售白银而换取的美元。
据财政部美籍顾问杨格估算,1937年时外汇存底约为2亿5200万美元。以开战时汇率计算,约合法币8亿5000余万元。外汇以贸易与汇款累积,抗战爆发后,国际贸易熄火,国内资金出逃,再加上日本打货币战吸取中国外汇,买军火的本钱越来越少。抗战前两年的紧急订货,总金额将近3亿元法币,相当于战前外汇总额的35%。1938年春,俞大维估算1939年所需军火又是3亿法币。
要长期买军火,只能依靠以物资换军火的易货交易,但当时只有德国与苏联愿意提供易货贷款。德国能提供的武器现货有限,苏联的易货贷款则是步步惊险。1938年3月,苏联开出第一批军售的账单,竟然以“打包费”“装配费”“载卸费”“陆路运输费”“汽车费”与“汽车夫费”为名,开出“丙单”,要求中国支付985万余美元,相当于中国战前外汇存底的4%。蒋介石坚定不认这笔怪账,笔墨官司足足打了两个月。
1938年盛夏,武汉沦陷,广州失守,中国的外汇也见底了。重庆政府买不起比利时机枪,只能利用中苏易货贷款,向苏联买机枪。实战证明,中国向苏联购买的三种轻重机枪,对中国士兵而言过于笨重,而且枪支老旧不稳定,最终只能拨给后方学校机关与杂牌部队。
中国的军火采购已经无以为继。但在此同时,日本也撑不住了。
日本的外汇同样有限,要向欧美购买燃油、废铁与橡胶等物资才能打仗,只好抛售黄金储备,支撑侵华战争。武汉会战结束时,日本的388吨黄金储备只剩25吨,成为国际市场上信用不良的问题客户。于是,抗战自1939年起成为局部性作战的对峙持久战。一直拖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下南洋抢掠作战资源,才能打大仗。
事实上,日本才是争取国际同情的高手。法国外交部秘书长莱热提醒驻法大使顾维钧,蒋介石的外交姿态实在不够柔软。沪战第二天,中国空军误炸上海法租界闹区“大世界”,法国要求空军不要越界。南京政府却傲然驳斥,租界只租地面,空域仍属中国,可以自由飞越。相比之下,日本军舰低姿态避开法租界,争取好感。
莱热评论道:“日本人在到处争取同情上做得很聪明……满洲事件发生时,全世界都同情中国,指责日本。但是,通过日本人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宣传活动,很大一部分同情心,被日本拉了过去,对中国的(抗日)事业很不利。目前事件中,日本又在巧妙地争取国外的好感与同情。”
蒋介石是军人,外交姿态软不下来,要与日本争“友邦同情”,只能硬着干,让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一个在国际媒体前开打的小小战斗,大获成功,为中国争取到熬过抗战第一年的军火,使对日抗战进入持久战。
可以说,八百壮士的壮举,激起了波澜浩壮的战略性蝴蝶效应,从而创造奇迹,改写历史。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