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冰封期结束 中国电影缓慢重启
2020/09/05 | 作者 时间之葬 | 收藏本文
2020年8月21日,是曾经临时撤档的《八佰》宣布定档上映的日期。这是自影院恢复营业一个月来,最令人瞩目的影片。在此之前,仅有少量小众电影、进口电影和重映的老电影,为停滞了半年的电影行业“暖场”。
7月16日的中午12点左右,冰封了整整半年的电影行业被突然点燃了。国家电影局下发了2020年的第一号文件,根据这份文件的指示,7月20日起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至此,从1月24日按照防疫要求关门停业那天算起,到恢复营业,电影院“消失”了足有174天。
就在电影局下发允许影院有序复工文件的同一天,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的官方微博也宣布了一个令业界激动的好消息,此前因为疫情而推迟的第23届上海电影节十天后开幕。
从院线复工到《八佰》上映,过去了一整个月的时间。虽然缓慢,但中国电影业还是迈出了复苏的步伐。
疫情下的上海电影节
2020年8月2日,第23届上影节落下帷幕。这不但是今年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电影节,而且也是自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在全球电影节都因为疫情而普遍停摆的今年,本届上影节的意义不言而喻。
殊为不易的是,本届上影节几乎是在电影局刚刚允许影院复工的时间点举办。从电影局的文件下发,到电影节正式开幕,相隔也仅有10天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上影节的组委会却能够有条不紊地把线上排片、售票和线下联络影院、发送拷贝和物料、邀请嘉宾等一系列工作顺利推进,可以说展现了高度专业的策展能力。
因为疫情,上影节展映的所有场次,无疑也要受电影局文件的规定限制,上座率不得超过30%,实行交叉隔座,食品和饮料都不允许带入影厅(一般都是寄存在影院前台),观众入场时也必须执行严格的实名扫码登记。为此,电影节期间的展映场次相较往年大幅减少,本届上影节展映的电影只有300余部,较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参与放映的影院也从去年的47家降为今年的29家。
因为不便聚集,组委会也不得不取消了开闭幕式和各种红毯、首映礼活动,连金爵奖的评选和颁奖也一并取消。再没有往年目不暇接的“XX之夜”,保留的少量线下活动都以从简为原则。线下的主创见面会只剩下十余场,以往人山人海的讲座和大师班也只开放了少量席位,组委会鼓励观众更多采取网络的方式观看。所有的国外嘉宾,也只能以线上的方式与观众和影迷互动。
减少的场次和上座率的硬性要求,让往年本就十分紧俏的电影票在今年更加一票难求。如果说往年的开票日抢票的盛况堪比春运抢火车票,那么今年则是在此基础上陡增了三倍的难度。7月20日早上8点是本届上影节的开票时间,在短短十分钟内,出票就超过了10万张,几乎所有热门一点的场次都在瞬间被一抢而空。
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往年会给片方和媒体预留的团体票也不复存在。无论是影片的制片人还是导演,又或是影院的经理,要想看电影,只能和普通观众一样加入抢票的大军。某热门新片的制片人就曾在网上调侃,希望抢到票的影迷可以转几张票给他。
未能抢到票的很多影迷,只能在各个转票群里巴望着有人转票或是换票。即便是转票,同样是一个需要拼手速的“战场”。笔者就曾亲眼在某转票群里见到,一部已经到了开映时间的影片,某位影迷把该片的转票信息发送到群里,不到30秒的时间,票就已经转出。这也就意味着,有不少没有抢到票的影迷选择了在影院门口蹲守的方式,去等待希望渺茫的“从天而降”的转票。
2020年7月25日,上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当晚,黄浦区济南路湖滨路口露天影院,用一场《地球最后的夜晚》迎接影迷。
更有一些机智的影迷,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先抢再换的策略,那就是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想看,先抢几张热门影片的票再说。在整个上影节期间,热门影片的票都可以算是硬通货,只要愿意在转票群里以票换票,总不愁没有交易的下家。除了热闹非凡的转票群,还有热心的机构为满足大量影迷转票的需要,设计了专门用来转票的小程序,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在影迷之间,无论是转还是换,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原价出让,否则就有投机赚取差价扮演黄牛的嫌疑。一经发现,会被立刻曝光。然而,在闲鱼等二手网站和APP上,场面远没有这么和谐温柔,不少热门场次的影票早已被黄牛炒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
疯狂的抢票和转票速度背后,是影迷们积蓄已久的观影热情。虽然观影时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只有30%上座率的影院也显得有点空空荡荡,但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他们仍然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电影节。不少观众也表示,虽然氛围不如往年热闹活跃,但是观影体验却因为防疫要求而变得更好了。不再有人和同伴大声说话交流,不再有人干扰自己的视线,没有了后排踢椅背和邻座玩手机的困扰,就连迟到的现象也比往年少了不少。
2020年7月27日,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河路上的东方巨幕影城内,市民正在观影。
或许对于一些没有观影爱好的普通工薪族而言,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数量如此之大的一批影迷,如此迫切地渴望回到影院完成观看电影的那场仪式。但电影作为当代社会最具传播度和话题性的文化产品,早就已经超出了普通行业和商品的范畴,作为公共空间的影院,也早已是对当代年轻人而言举足轻重的精神生活空间。
无独有偶,多年来专注于挖掘国内青年导演早期作品的FIRST青年电影展,也在上影节7月26日如期开幕,原本应在4月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宣布将于8月下旬举办。电影节以集中展映的形式,让一批已经养成了大银幕观影习惯的观众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与同好产生关联,也能在此与电影创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也是电影节对于遭受重创的电影行业而言,最重要的一层意义。
只有当观众渐渐习惯回到影院,影市才能真正重回正常的轨道。也只有当创作者、影院和观众一起凝结成一个稳定的体系,中国电影才可能迎来再度的繁荣。
半年冰封 逐渐解冻
2020年1月,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社会一度陷入停滞,也让绝大多数行业遭受了难以承受的经济重创。而在众多行业当中,电影业或许又是其中受创最重的行业。因为,作为整个行业最终面向受众的“零售”窗口,电影院一直因为属于人群聚集的密闭公共空间而未能得到开放的允许。
3月中下旬,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内大部分省市的新增病例都已清零,受疫情重创的餐饮、旅游、交通等各个行业,也在此时开始了稳步的复工复产工作。当时,在部分地市也曾短暂地传出少数影院复工的消息,但是在一周之后就被电影局紧急叫停。
此后的5月初,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表示,“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指导意见的颁布,当时让很多电影从业者都为之振奋,认为不久之后影院便会重开。然而此后的两个月里,却迟迟没有下文。
在此期间,新闻里不时传来电影业的种种坏消息:5300多家影视类企业在上半年注销;一个个影院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宣布破产倒闭;有些影院的经理和工作人员,为了勉强维持生计,被迫改行摆摊。
电影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2019年全年,全国总共不过600亿左右的票房,上游的制作公司、中游的宣发公司,以及下游的院线,都指着票房分账生存。但与其他环节上的公司不同,处于行业下游的影院属于重资产项目,影院所在的区域大多属于黄金位置的商圈,租金等物业成本普遍高昂,加上无法减少的人力成本,让影院关门的日子,每一天都像是在重度失血。闭门歇业的半年里,大量的影院只能在借债中苦苦支撑。虽然有部分业主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减免了部分租金,但这部分减免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很多影院在这半年间唯一的收入来源,仅仅是低价甩卖卖品区积压的库存饮料。
在这些新闻背后,是整个电影业持续半年的苦闷与焦灼,其中的影院投资者与从业者,更是有苦难言。有些家庭可能在这半年里失去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收入,有些投资者在不断借债填一个看上去注定堵不上的窟窿。这其间也有不少从业者站出来接受了各类媒体的采访,到最后近乎是在哭诉和恳求,只为了一个确切的何时允许影院开门复工的通知。有不少影院经理甚至戏称,“等待复工的感觉像是在被‘凌迟’”。
本已进入寒冬的电影业,在此番疫情的冲击下,用雪上加霜或许还不足以形容其惨烈。制作停滞,投资撤离,大量的一线从业者改行甚或失业,就连过去能够发出的声音,也像突然凭空消失了一样。整个行业已然进入真正的冰封状态,陷入一片死寂。
电影局的文件,就像在黑夜中突然点燃的篝火,让电影从业者再度看到了希望。
复工后的隐忧
希望固然像久旱后的甘霖般弥足珍贵,但已然休克整整半年的影市却不可能一瞬间复活过来。虽然允许影院有序复工,但并不意味着观众会立刻涌进影院“报复性观影”。疫情并未彻底结束,而且不时在局部地区仍然有小范围反弹的情况下,观众对于影院的安全防疫措施是否放心,片方又是否有信心在休克半年之后让手里的新片尽快定档上映,影院在停工半年之后又是否能有效地做好疫情状态下的日常放映工作,都还有待观察。
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是,电影局的文件下发得有点过于突然,16日下发的文件通知20日即可复工,提前的4天时间让很多影院根本来不及做好复工的准备。
大量的影院在此前几个月里,为了尽量减少成本和开支,都只留了最低限度的工作人员到岗上班,放映机器也已停用了半年。但要重新开门营业,影厅的打扫和消毒、工作人员的重新到岗(以及必然意味着的全额支付工资)、机器设备的调试、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进行排片等工作都要迅速开展起来。对于大部分影院而言,短短4天的时间并不够,所以真正在20日复工开业的影院,只是很少一部分。
而且,很多从业者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电影局下发的文件里,对于影院的疫情防控,提出了一系列以数字量化的细则。包括要求观众全程佩戴口罩;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售票;交叉隔座,距离1米以上间距,上座率不超过30%;减少场次,排片减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得超过两小时(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将安排中场休息);原则上禁止售卖饮料零食,禁止影厅内食用食品,等等。
以上种种举措,固然是为了防止疫情传播的安全起见之举,但也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复工后影院并不怎么可观的收入。对于上座率和排片场次的要求,相当于直接削减了这部分的票房收入,而禁止售卖食品的规定,则相当于把影院利润率最高的部分给砍掉了。
此外,对于很多影院而言,复工开业将意味着日常运营成本的急速回升。过去几个月里能够享受到的房租、水电费、以及人员开支的减少,将全部回归到正常状态。但影院的实际营收,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恢复,对于不少影院而言,复工开业虽然意味着回血和止损,但仍然要面对亏本和负债的危机。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复工之后要想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影院,无疑需要有足够吸引力的新片,尤其是商业大片的尽速定档和上映,来提振人们的观影热情。但复工之后,一切都有待慢慢恢复到昔日有序状态的影市,却未必有片方敢于把自家的大片在此时拿来试水。更多片方还是会持更加稳妥的观望心态,等待影市恢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体量和热度时,届时再上大片。
从影院复工之后半个月的情况看来,定档的大部分是重映的老片。虽然这一轮的老片重映,很多影片都选择了放弃分账,把全部的票房收入让利给影院,但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已经看过的老片仍然不足以刺激他们再度走进影院。
真正敢于在复工之后立刻上映的新片,仍然屈指可数。而且,少数的这部分新片,不是相对冷门小众的文艺片,就是此前已经在网上泄露了资源的引进片,包括在2月奥斯卡颁奖季期间颇受关注的一批奥斯卡提名和获奖电影。无论是哪一种,在国内的受众都相对有限。但即便如此,从复工前几天的票房数据上看,仍然能够发现观众对于小众新片的热情依然要大于重映的经典老片。题材冷门的小制作文艺片《第一次的离别》和口碑并不出色的引进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险》,都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票房成绩。
但纵观整个8月的定档片单(截至8月3日),依然鲜见真正够分量的国产大片。选择在8月上映的,还是像《星际穿越》和《哈利·波特》这样的经典老片,以及《1917》《极速车王》等几部已经积攒了一定口碑的引进大片。至于几部此前的春节档大片,像《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等,都迟迟没有宣布新的档期。
不过,随着复工后两周影市的迅速回温,去年临时撤档的《八佰》率先宣布定档8月21日上映。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这部具有十足分量的国产大片的上映,将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救市之作”。《八佰》之后,相信会有一批影片陆续跟进,到10月的国庆档,影市有望重新恢复到以往的热闹场面。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