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前景未卜
2013/09/05 | 作者 特约撰稿员/尹鸿伟 | 收藏本文
摘要:缅甸国内的军事冲突已经超过2年,中缅油气管道有50公里必须经过战区,其国内形势与马六甲海峡相比似乎更不安全。倘若相关问题处理不好,该油气管道反而会成为缅甸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
7月28日,缅甸西南面的孟加拉湾上,几座冒着火苗的巨大海上钻井平台异常醒目。这一刻,来自中缅韩印四国的代表共同旋转阀门,来自孟加拉湾的天然气开始注入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管线首站——皎漂分输站。数小时后,缅甸副总统吴年吞和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在曼德勒的油气调控中心一起打开控制阀门,点燃位于缅甸南坎计量站的放空火炬。至此,备受瞩目的“中缅油气通道构想”终于成为现实。
如今除了已成型的天然气管道,与之平行的一条原油管道也在快速跟进中。在原油管道起点的马德岛,无数巨大的储油罐和30万吨级油轮码头已经建成。与此同时,缅甸非政府组织此前发布的一份土地权利国际报告却显示,将有18个城镇会受到油气管道工程影响,分别位于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最后一站是中国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市。
经过3年的艰苦建设,中缅输气管道把皎漂港和昆明连接起来,为中国开辟了新的能源走廊。但是未来该管道是否能够顺利运行,在缅甸目前复杂的国内情势下,仍是个未知数。
管道施工饱受各种考验
早在二战期间,中缅两国已有过输油管道的存在。1945年,为解决中国战区燃料匮乏问题,中美双方沿中缅印公路成功架设了从印度加尔各答经缅北进入中国畹町再至昆明的输油管道,该管道全长3000余公里,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油管。该油管向中国战场供应了10万余吨燃油,直至日本战败后的1946年1月方结束使命。如今在中缅边境不少地方,仍能够看到当时管道的残留物。
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此次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是继海上进口、中哈石油管道与中亚天然气管道以及中俄原油管道后,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管道。方案被敲定后,中方对于该管道的建设十分重视,希望早日建成。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施工过程中饱受各种考验。
首先来自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在2010年中国施工人员进驻前,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马德岛几乎是一个荒岛,没有任何道路和现代基础设施,且经常遭遇热带风暴的侵袭。缅甸境内许多地区地质复杂,随着管道向北延伸,需要穿越马德岛旁边的两大海沟,然后翻越若开大山、掸邦高原,还要跨越伊洛瓦底江等多条缅甸境内河流。
中国建设者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短短3年间克服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项项工程建设奇迹。2012年2月13日,施工人员完成了途经曼德勒省波帕山佛教旅游区范围内的施工,该旅游区为缅甸国家级宗教文化遗产,也是环保级别最高的国家级宗教文化旅游风景区。2月15日,被称为“中缅油气管道第一穿”的缅北伊洛瓦底江定向钻穿越工程全面告捷,该工程创造了管道直径1016毫米、长度达1539米的施工新纪录,穿越了砾沙层、砂砾岩和砂岩地层。
不过,这些屡屡出现在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官方网站上的好消息却没有完全得到本地民众的认可。2012年3月1日,约100名缅甸籍民间人士在缅甸驻泰国大使馆门前抗议示威,要求缅甸总统吴登盛叫停由中国主导的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工程。
一个名为“丹瑞天然气运动”(SGM)的组织领袖说:“这个项目没有与当地人民利益分享,当地人民只是失去他们的所有,同时缺少透明、负责的财政,缺乏企业责任。我们的行动不仅仅针对中国,而是所有的参与公司及利益相关方,活动同时在缅甸、印度、韩国,以及中国等国的驻泰国大使馆门前举行。”
其次,缅甸的政局变化及民间舆论也给油气管道的建设带来干扰。2011年3月,由军政府转型的缅甸新政府产生,新总统吴登盛采取了不少新的举措,尤其是媒体言论及街头抗议的自由度。在“民意的压力”下,吴登盛不但亲自叫停了由中国企业投资的密松水电站,还要求对中国企业参与投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进行重新评估。这些举动无疑给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造成巨大压力。此前外界一直把上述项目绑定在一起视为“中国在缅三大投资项目”,认为其被用来检验缅甸新政府与中国的关系变化。
好在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及时注意到这些新情况,并且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在政府层面,不断派出高级官员赴缅甸进行协调,并邀请缅甸各大政治势力领袖到中国参观访问;在企业层面,也下大力气进行缅甸民间关怀工作,并积极通过缅甸媒体打造形象、消除误解,改变以往“一边倒被抹黑”的尴尬境地。
按照之前的协议,已经开通的天然气管道设计输送量为每年120亿立方米,而设计输量为每年2200万吨的原油管线已完成总体工程的94%,预计2013年年底达到投产条件。
作为回报,缅甸表示在其境内每年将下载不超过200万吨原油和总输量20%的天然气,这比早期的协议条件——每年获得1300多万美元的过境费要优厚得多。7月28日,参加天然气输送仪式的副总统吴年吞向中国媒体表示:“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是参与投资的四国互惠共赢的项目,而且将使缅甸的经济、工业化和电气化得到提高,对缅甸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已经在缅甸境内的皎漂、仁安羌、当达和曼德勒分别设置下载点,原油管道的分输站也预留了接口,作为未来输送原油到缅甸沿线城镇使用。精明的缅甸政府还计划在马圭省建设一个年提炼达35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声称“炼成的石油产品将供缅甸国内使用,甚至可能出口”。缅甸政府宣称,预计未来2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将达7%-8%,并将油气资源作为重要支撑,借此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电力奇缺的贫苦现状。
“化解马六甲困局”或是伪命题
谈及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负责管道建设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负责人对外表示,“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后,将使中国进口自中东的原油及产自缅甸的天然气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对于实现中国能源多元化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自2004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石油消费份额也从31%急升到占全球半壁江山的程度。到2008年,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原油近2亿吨,这也迫使其采取更多的能源战略来避免危机。
2012年1月23日,位于缅甸东北部彬乌伦的中缅天然气
管道施工现场。该管道缅甸境内全长793公里,将以设计
年输量52亿立方米向中国输送产自缅甸近海的天然气。
据国际组织统计,每年有5万艘船只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个通道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及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商品。而中国80%左右的中东石油就依靠这条航道运输,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近140艘船只中的六成驶向中国,其中大部分是油轮。因此有学者强调,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一旦马六甲海峡被他人控制,就如同卡住中国能源运输的咽喉,形成中国的“马六甲困局”。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方面曾经绞尽脑汁,设想过许多方案。比如在泰国开凿克拉地峡绕开马六甲海峡,再如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穿过印度的输油管道等。然而这些设想最后都被推翻,因为其中的核心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更牵涉到地理结构、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当然,更直接的难题还是资金花费过于庞大,很难符合中国自身的情况。
最终,修建穿越缅甸的管道计划被敲定。当时的缅甸军政府在国际社会中倍受孤立,而中国向其伸出友谊之手,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都给予其极大支持,因此双方一拍即和。从理论上说,一旦通过缅甸的跨境输气管道顺利开通,对能源苛求强烈的中国而言,有望将进口自中东和非洲的原油的运输距离缩短至多1200公里,显然比通过马六甲海峡节省大量交通运输成本,并能缓解约10%左右的能源紧张。
不过,在一些学者眼中,所谓“马六甲困局”其实是个伪命题。其一、没有人敢公开拦截中国船只,除非想与中国开战,中国的强大军队可以合理出击;其二、真要拦截中国船只,提前在印度洋、亚丁湾就可以实现了,为何一定要跑到马六甲海峡?更何况,马六甲海峡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共管的公共水域,不是哪个国家可以单独说了算。
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对中缅油气管道的成本和潜在外交风险提出批评。“我不太明白马六甲论据的有效性。”北京大学能源安全专家查道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理论上,如果某些敌对势力想破坏你的石油输运,他们为什么非要盯着马六甲呢?或许是因为这个项目有一些争议,因此中方在回应批评者时会强调这个战略元素。”
如今,缅甸国内的军事冲突已经超过2年,油气管道有50公里必须经过战区,缅甸国内形势与马六甲海峡相比似乎更不安全。甚至可以设想,沿线生活的缅甸农民哪怕用几把锄头都可以挖断中国的油气管道。作为主权国家的缅甸,中国无法也不能掌控其行为。倘若相关问题处理不好,中缅油气管道反而会成为缅甸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
缅甸复杂的现实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从1998年开始成为天然气的输出国家,并从2000年起成为亚太地区通过天然气输送管道向国外出售天然气最多的一个国家。目前,国际组织认定缅甸拥有耶德纳天然气田、耶德贡天然气田、泰国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局开发的M-9、M-11区块及若开近海地区A-1、A-3作业区块四个特大油气田,前三者均已实现向泰国卖气,即中国并不是缅甸天然气唯一的购买者。
具体来看,中缅油气管道由“东南亚管道公司”负责运营,该公司由中缅印韩四国六方公司合作投资控股。除了主要控股方中石油,还包括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韩国大宇以及印度天然气公司GAIL。缅甸企业集团“亚洲世界”也有参与。上述四国占股分别约为50.9%、7.4%、12.5%和29.2%,这与外界传说“中国拿走主要利润”的情况并不吻合,其中缅甸政府的收益也不可低估。
每年除了获取作为股东的分红外,缅甸方面还得到大量税收、土地租金、过境费、技术培训基金等。由于大比例使用当地员工,中缅油气管道的运行也将为缅甸能源工业培养大批技术人员。不过,这些收益很难使普通国民直接受益,尤其是沿途土地被占用或影响的民众,他们一直抱怨得到的补偿太少,或者认为生活的环境将被破坏。
事实上,东南亚管道公司在民生保障方面已投入至少2000万美元,援建了43所学校、2所幼儿园、3所医院、21所医疗站以及马德岛水库和若开邦输电线路,但由于无法全面深入当地民间,只能把钱交给缅甸政府运作,因此一直得不到民众的广泛认可。由此引发的民间抗议导致工期延误及造价超支,原计划投资25.4亿美元的工程已经达到50亿美元。
由于征地和安置工作均由缅方人员负责,也出现过因处理不当而造成误会。云南省瑞丽市弄岛的边民就透露,缅甸掸邦最北部城镇南坎9个村庄的86户村民长期没有拿到土地补偿金,直到被外界曝光后政府才陆续进行发放,但许多南坎人之前都误会认为是“中国人没有给钱就开始动工”。
在天然气管道宣布通气之后,若开邦也有20多个村庄准备举行和平示威,并向中石油递交要求书,要求解决管道沿线一带征地、农村开发、输电及照明问题。
如此看来,与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相比,中国更应当提前修建中缅铁路。譬如可以先用铁路油罐车运输原油,等到铁路运行出成绩后,再考虑平行修建油气管道,那么来自缅甸民间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
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于缅甸国内的武装冲突。近两年来,缅甸政府军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克钦独立军(KIA)的武装冲突不断升级:人员死伤、难民流离、经济萧条、电力交通中断……各种战争副产品陆续增加。2011年9月23日,缅甸政府军还以保护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安全为名,进攻独立军驻防的掸邦克钦专区。
要知道,中缅油气管道在进入中国瑞丽之前,必须经过克钦独立军的控制区,尽管那里属于缅甸掸邦的行政区域。除了克钦邦的大部分地区,独立军还实际控制着掸邦的“克钦专区”,那里是克钦独立军的发源地,中缅油气管道将穿越至少50公里。假如管道周边纷争不断,缅甸国内又没有充分认可和支持这个项目,其未来的能源输送必将隐患连连。
就在不久前,中缅油气管线的下游配套项目——中石油昆明1000万吨炼油工程及其配套项目,也遭到昆明市民集体上街抵制。有学者指出:“无论在缅甸还是在中国国内,中国企业习惯于走‘上层路线’,忽视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的情况遭遇严峻挑战。如果不能按期按量投产,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将给中石油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和经济损失。”
此外,在缅甸军政府实现民主转型之后,其剩下的最大矛盾就是少数民族冲突。面对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利益分歧过大,外加有宗教、文化方面巨大冲突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不干涉缅甸内政的中国必将遭遇新的考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