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Vs“日治”:台湾教科书改版引争议
2013/09/05 | 作者 陈祥 | 收藏本文
2013年7月22日,台湾“行政院”宣布:以后公文一概使用“日据”,禁止用“日治”。
“我们是有主权、有国格的‘国家’,为宣示‘中华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公文书就应采用日据,而非日治。”“行政院院长”江宜桦表示。他还以韩国为例,韩国将日本殖民时期称之为“日本强占”和“日帝占领”,故台湾在政府公文中强制用“日据”是很合理的。
“行政院”的举动,遭到来自绿营团体的强烈抗议。绿营报纸《自由时报》发表题为《“马据”五年,已成“豺狼治国”与“强盗政府”》的社论,批评其做法是典型的外来政权的统治遗绪和牧民情绪,而且警告“此举只是个开端,马政府必将全面殖民”。
事实上,“行政院”的表态与台湾历史教科书上关于上述两词的争论有密切联系,外界更将此看做是马英九支持“日据”说法。作为对教科书争议的判定结果,台湾“教育部”在同期宣布“日据”和“日治”可以并存。而在这之前的十几年中,“日据”观念的教科书均无法通过审查。
“日据”教科书翻身背后
“这是近20年来,台湾历史教育上最重大的一次改变”,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略显激动地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作为“统派”的著名活动家,张亚中同时是史记、克毅和北一这三家出版社的高级顾问。正是他所在的出版社负责编写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因而掀起了这场争议的序幕。
台湾“教育部”并没有组织编写统一全岛的教科书,而是将编写的权力下放给民间出版社。由“教育部”课纲小组制定课程大纲,各出版社依照课程大纲来编写,再由“国家教育研究院”(下称“国教院”)的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审查,合格者予以发行。“国教院”是一个政府研究机构,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建立于1932年的“国立编译馆”。
张亚中所递交的历史教科书,卡在了审定委员会手上。“我已经花了1000多万元(新台币),书商都是要赚钱的,他们不敢顶着课纲行事,只能自我阉割”,张亚中说,“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扭转台湾错误的历史观。”
与其他书商不同,张亚中将教科书出版视为政治活动,因而多项内容违反现有课纲:比如新书用“日据”来代替“日治”,用“明郑”替代“郑氏”(郑成功),以中共、中国大陆来替换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台湾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更换“台湾是以多元文化为主体的社会”,还在书末的大事年表中分类为“本国史”和世界史两类——台湾史和大陆史归属于“本国史”名下,而课纲要求并列设置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此外新书尚有众多挑战课纲的内容。
面对台湾审定委员会的判定,张亚中采取了多种方式予以反击。他去“监察院”告状,向法院提出刑事诉讼,利用媒体舆论造势,并亲自写信给“教育部部长”警告此事的严重违法。
在国民党执政的背景下,这些举措见效很快。“我们收到了‘监察院’的公文,要求‘教育部’审查此事,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审定委员会太严格了。”
台湾“教育部”主任秘书王作台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至此,我们才知道过去15年里写‘日据’的教科书都被驳回,但当时的出版社并没有来‘教育部’申诉,这样的案例有三四起。”据王作台介绍,以往“教育部”按照程序会选择尊重审定委员会的处理,因而并不过问。直到今年张亚中坚持使用“日据”一词引起很大动静,并指责审定委员会超越政府赋予的权限时,“教育部”才开始过问此事。
当“行政院”出台支持改字的措施,张亚中认为已经取得一个阶段的成功,接下来他将出版第2-4册课本,并编写国中(初中)历史课本。王作台则表示,“教育部”必然执行“行政院”规定,在公文中一律采用“日据”,但教科书的编写并不受此通知的影响。
两者差异在于立场和情绪
马英九政府的弱势之一,体现于“教育部”一直以来采用妥协的方式,它对统派、独派都不敢彻底得罪。尽管马英九看了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后,大呼“触目惊心”。即便如此,反对派已经采取激烈行动。“台独”色彩浓厚的台湾教师联盟、台湾教授协会成为抗议群体的主力。他们在教育部门前举行示威活动,台湾教师联盟在网站首页发布新闻稿《一字丧邦?丧哪个“邦”?去××的中华冥国,建立台湾国》,并号召民进党执政的六县市公文拒绝用“日据”。
教师联盟秘书长郭燕霖、教授协会前会长陈仪深、副会长许文堂等人向“教育部”陈情,“日治”指领土转移,“日据”偏向暂时的军事占领,前者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中立陈述的用法。教授协会宣称,若“教育部”放任“日据”字眼出现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他们将联合一切力量赶“教育部部长”蒋伟宁下台,并追究王作台的责任。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并没有对陈水扁留下的课纲小组成员进行换血,只是进行微调。因此,课纲小组依然使用陈水扁时期的九八课纲,因此不断招致统派批评。2011年马政府通过新课纲修订,并于2012年8月投入使用,但新课本在统派人士眼中依然问题重重。
今年78岁的王寿南,退休前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主任,也是当年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的执行秘书,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与课纲小组。他向本刊记者指出:“李登辉上台前,课纲小组里有很多知名历史学者,如李国祁、李云汉、张玉法等人。我们这批人受中国传统历史影响很深,所以坚持‘日据’说法。”
谈及“日据”和“日治”的差异,王寿南认为主要在于立场和情绪。“台独派之所以采用‘日治’,是方便将台湾历史划分为荷兰、明郑、清治以及中国占领时期。于是台湾就成了公交车,上车下车者都是外来的,包括中国。”
早在迁台前的1945年,国民党政府就开始了去日本化的工作。1946年许寿裳抵达台湾任省编译馆馆长,推行国语教育。其他措施还包括更换街道名字、将日本在各地的神社改成地方忠烈祠等。“蒋介石在任时,每年会有‘七七事变’纪念活动,但多半是个纪念会,其目的在于宣传勿忘先烈,并没有培养反日情绪。”王寿南回忆道,“1950年学术界开始研究台湾史,最初就是集中在日据时期,当时最热门的人物是同盟会的抗日志士罗福星。”
两蒋时期的台湾历史教科书也非常“中国化”,并且统一由“教育部”编写。1997年,李登辉主导国中《认识台湾》教科书,成为重大转折点。此后,台湾教科书日益增多本土化内容。在统派学者们看来,李登辉将台湾史与本国史脱离,大力美化日本殖民时期。1999年实施八八课纲,并开放民间机构编写教科书。
2002年,陈水扁在执政两年后将国民党籍的“教育部部长”曾志朗换为黄荣村,2004年又换为杜正胜。因其可以任命课纲小组成员,故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任期后,课纲小组基本被“台独”倾向的学者把持了。2007年,民进党政府借台湾历史学会发布《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正式判定“日据”乃“不客观历史价值判断、刻意褒扬或贬抑的非中性词汇”。“当时李登辉、陈水扁手握行政资源,台湾史研究可以拿到很多经费,中国史研究很难批下钱,台湾史研究就被绿营掌握”,张亚中语中带有无奈。
“日据”的声音开始重新夺回话语权,得益于正在执政的国民党政府。然而当台湾迎来下一次政党轮替,是否会有变数?“日据”派们并没有想得那么远,他们只想先尽力占领教科书平台,便可以影响一代人。
王作台则反复强调,“教育部”对此会采取更开放的态度。“课纲应允许有充分的讨论空间,并体现在课本上。对下一代而言,能在一个讨论空间里做到独立思考也是好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