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推“小店经济”保就业
2020/09/05 | 作者 《联合早报》网站 | 收藏本文
26岁的“北漂”青年郝艺浓去年底失业后求职一直无果,决定自谋职业。他与两名前同事合伙在北京雍和宫大街开了一家炸鸡店,投入近30万元人民币。炸鸡店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在店铺林立的雍和宫大街上看起来毫不起眼。小店虽小,可对郝艺浓来说,是眼下维持个人生计的饭碗。中国经济正走出新冠疫情阴霾,但内外需疲弱带来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官方开始大力倡导“小店经济”,试图以此缓解就业难题。
7月,中国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目标到2025年形成1000个“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达到“百城千区亿店”。官方规划“小店经济”未来的发展蓝图,被视为缓解就业难题的应急之举。事实上,自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见顶后,中国就业增长很大程度上已由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为主的“小店经济”来带动。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个体经济成为稳就业的主力军,吸纳新增就业占比为68.5%。去年底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强调,“小店经济”是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形态。
在席卷全国的疫情中,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有近6000万小店遭遇经营困难,占到全国8000多万注册小店的七成多。郝艺浓说,开店之前虽做过详细调研,但担心疫情反弹等风险,最终“只敢签约一年”。即便北京疫情现已趋稳,他也不打算开放堂食。他边向记者展示测温仪、健康测试码等堂食开放的必备防疫物品,边叹气说:“如果发生万一,所有损失都得自己扛,太难了。”
在经济紧缩、就业机会骤减情况下,小本经营的小店是缓解就业难题最便捷途径。28岁的孙雅雯在北京最近一次疫情暴发前,在东城区西花市大街路口,租下一间约40平方米的店铺,开了间鲜花店。虽有3年花店经营经验,而且开店前,她对周围社区的消费能力、各项经营成本都做过仔细核算,但再次来袭的疫情让她顿感“压力山大”。
为降低经营成本,她果断将一半店面转租出去,也暂时放弃招聘店员,一个人“拳打脚踢”,几乎承担了店里所有工作。尽管经营不易,她仍为自己打气说:“确实很难,可如果等疫情过后再开始,就可能再没机会了。”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