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设”裹挟的娱乐圈: 没有人能一劳永逸
2020/08/25 | 作者 冯祎 | 收藏本文
最近几年看娱乐圈,越发觉得要是没个与众不同的人设你都不好意思在圈里混了。从最开始的“吃货”“女汉子”“耿直boy”到“总攻”“注孤生”“被迫营业脸”,不停地刷新着人们对中文词汇的认知。
艺人本该凭作品说话,什么时候开始,“人设”成了娱乐圈的刚需,变成了明星的代表作了呢?即便娱乐圈无数的例子都在证明着“成也人设,败也人设”,仍有人前赴后继。所以,到底有没有一劳永逸的人设呢?
谁在编织娱乐圈人设?
“人设”这个词起源于日本动漫界,最初是用来形容漫画、小说、动漫等二次元作品中对虚拟角色外貌、个性的塑造。
娱乐圈立“人设”并非现在才有,大批单调重复的明星层出不穷,只会让人审美疲劳,为了区别于人,1990年代就有“包装”一说。从令当时人们眼前一亮的“金童玉女”毛宁、杨钰莹,到“四大天王”“小旋风”,那时的包装首先要符合主流审美。
直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捧红李宇春,让审美方向发生了改变。如今的社会环境比起十几二十年前,显然更加包容,边缘文化由被排斥到被标榜为“个性”,所以人设也变得多元起来:“老干部”“吃货”“女汉子”“学霸”“锦鲤”……
所以立人设,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儿。
在综艺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里,壹心娱乐创始人杨天真就曾公开展示公司为艺人打造人设的全过程:赵又廷“整容般的演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张雨绮的“独立女性”,欧阳娜娜的“Vlog博主”。每个人设的塑造过程跟上学时常说的解题思维一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立人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更低成本的营销,却能达到高效渗透的作用。
“文化人”人设的男演员靳东,在网络上的翻车事件足够写一本《人设失败简史》了,但在同年龄段的男演员中,能和他争商务精英、人生导师角色的“竞品”,还真没有,哪怕他不过只是一个会演“精英”的人。所以今年,靳东又带着《精英律师》《如果岁月可回头》向我们走来了。足见只要人设立得早,演技不出戏的前提下,资源红利是肉眼可见的。
塑造好“人设”对于新鲜出炉的艺人,更为重要。因为选择人设就像选择“赛道”,选择和哪些人竞跑。
明星,在分工愈加细化的娱乐圈,从来不是独立的,而是一条产品链中的一环。公司、经纪人、投资方、影视(歌曲)资源、时尚圈、商业价值、粉丝圈层……每个环节的人都可能成为明星人设的塑造者。
首先是经纪公司。
迪丽热巴因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克拉恋人》走红,很快,微博、公众号、综艺节目上就出现了“胖迪”“吃货”这样的人设。在5年前,“吃货”人设还没有让人感到厌烦,迪丽热巴也靠这种反差萌吸引了大批粉丝,成为娱乐圈上升速度最快的女艺人。而她吃货人设背后的真相是,公司认为她长得过于美艳,对女性有攻击性,所以才用“吃货”这种接地气的人设消解外在印象。
其次还有媒体。
像“雨神”萧敬腾,他最早获得这个称号是因2012年北京演唱会时,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强的大暴雨,同年的上海站又赶上50年一遇的台风。几乎在同一时间,萧敬腾被媒体冠以“雨神”的称号。到了2013年,“雨神”的话题还在发酵,有媒体罗列出萧敬腾所到城市的降雨率,甚至天气预报的官微也关注了他,再接连几次登上微博热搜,这个独一无二的人设便诞生了。
甚至还有粉丝。
当代的粉丝深度参与着娱乐圈的造星体系。他们不再是旁观者,他们也可以“造星”。饰演《延禧攻略》傅恒一角的许凯,刚刚走红便被爆出家暴丑闻,原本在娱乐圈很难翻身。但号称许凯“黑粉”的网友“一只清单”却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局面。
与许凯其他粉丝不同,“一只清单”独辟蹊径,以“黑”许凯为主,在微博上挖出了他许多沙雕言论,包括但不限于调侃他写错别字,讽刺他吉他、钢琴、滑板的水平“just soso”,除了脸什么都可以没有,微博买水军,炫富炫得没有技术含量……并把这些翻车事件归结于他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育生,帮助他完成了“白痴美人”人设的铺垫。
这种人设重点在于“美人”,“炒作”的事件也大多无伤大雅,所以更不容易引起争议。帅气的外形与呆萌沙雕的内在形成反差,不仅降低了高冷感,也为之前的出格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借口,连路人也乐意调侃许凯“十世智商换一世容颜”的梗。
在这个过程中,许凯一直与对方有互动,艺人工作室也默许了这次“粉丝营销”。在“合作”了半年后,“一只清单”宣布脱粉,但许凯的人设已经立住了,对方是不是真的脱粉,谁又会关注呢?
类似的还有因《创造101》走红的杨超越,因业务能力差却成功出道,被网友调侃为“锦鲤”,这个人设给杨超越带来了极大的人气、话题和商业价值。
连经纪公司的老板自己都要立人设,前有“全能控场王”贾士凯,后有“营销鬼才”杨天真,男有“怼王”于正,女有“女王”杜华。有时候甚至都想喊一句:贵圈经纪人,出道吧!
明星人设为什么总翻车?
在娱乐圈人人争相“立人设”的同时,明星“人设崩塌”的故事,简直数不过来,甚至引发作家李尚龙写出了小说《人设》。
明星建立“人设”常走两条路:通过剧中扮演的角色营造生活中的贴近感;通过综艺或微博等社交平台,展现生活中的另一面。
如果经纪公司给明星设立的人设与其性格能够契合,营销时只不过是放大了这种性格中的某一特点,这种人设至少安全系数高一点。像从“真性情”升级到“虎女”的张雨绮,无论是挑选角色,还是生活中那些八卦,很多女性从她的“虎女”人设上找到了一种情绪宣泄口,就像在看爽文。
但娱乐圈更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设都是生造出来的。
北京某音乐厂牌一位关系总监表示:每个新签约的艺人都要规划“人设”,这种规划不一定基于艺人本身的性格,而是要看市场上哪些“型”是供不应求的。为此,他们会严格把控艺人的媒体采访、社交平台,有时甚至要一字一句替艺人写下采访时回答的话,之后还要审稿。
事实证明,在娱乐圈立“学霸”、“文化人”人设,风险极大。关晓彤之前参加《奔跑吧》,因为用方程式算出正确答案,便被大家称为学霸,后来遭到网友吐槽:那明明就是初中水准的二元一次方程。
靳东在《精英律师》中出演的社会精英的角色。
早在2017年时,靳东的“精英”人设就开始翻车了,随便翻他的微博,到处埋雷:像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融成自己的金句;自创“诺贝尔数学奖”;推荐伪书《没有任何借口》,或是张冠李戴写书评;机场看书生图被发现是摆拍;爱用繁体字却错字连篇;还有动不动就不经查证引用“名人名言”,像“想起了梵高那句/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要能活这么通透,梵高也不至于37岁就自杀吧?
还有“不知知网”的北大光华“前博士后”翟天临们,错用“张爱玲语录”的马思纯们,前赴后继。
都到2020年了,还有人不知道大多数明星的公开社交平台账号都是由经纪公司把持的吗?粉丝在微博上追的,与其说是艺人的真实性格,不如说是经纪公司包装出来的、想让粉丝看到的“另一面”。
但随着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明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面越大,人设崩塌的潜在危险呈几何级数爆发。明星说到底也不过是普通人,粉丝却误将那一圈光环当了真,用1%的泡沫去虚构99%的真实。当泡沫被戳破,自然就翻车了。
包文婧之前参加《饭局的诱惑》第二季,节目中主持人蔡康永问她:23+4等于多少?结果包文婧不好意思地捂脸说了一句:我1+4都不知道等于多少。《妈妈是超人》第二季里也是靠“无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大家怀疑她卖“智障人设”时,她去客串《我家那闺女》,又变成了会精打细算居家过日子的贤妻良母。
每个综艺节目里的明星,也不过是自带角色属性,按照节目组为他们打造的人设,互补地演出来罢了。
还有“人设”演过了的。
江一燕给自己写的简介是:演员、歌手、文青、支教老师、摄影师。这还不够,最后还要凭“美国建筑师大奖”来实现“才女”人设大满贯……说到底,还是她太贪心了。一个演员跨界获得建筑师奖,建筑专业出身的吴彦祖都不敢这么吹。
如今人人都在卖人设,哪种人设红了,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无数“同类产品”,所以,明星的人设也并非一成不变。
像是原本结婚生子淡出娱乐圈的刘涛,为帮破产的丈夫还债,复出拍戏,凭借电视剧《贤妻》再次走红。戏外,她也不吝于分享与丈夫生活的细节,从各个维度让“贤妻”的形象丰满起来。但现在受欢迎的女主类型已经发生改变,刘涛又走起了“白领”“御姐”路线,这也让她成功获得了《欢乐颂》《我们都要好好的》中女精英的角色。
张艺兴凭借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成功塑造了“小绵羊”人设,让他在一众竞品“小鲜肉”中形象鲜明起来。但“傻白甜”也是会成长的,在他慢慢完成了“小绵羊”到“小狐狸”的转变后,再登上《偶像练习生》“扮演”制作人角色时,严厉、较真儿、专业一流的导师形象,才能让大家不出戏。
执着于立人设的人,总有人设可能会崩塌的一天。当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偶像人设崩塌时,我们实际上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崩塌的审美、品位和判断力。
真的无人设不成活吗?
娱乐圈无数的例子都在证明着:成也人设,败也人设。
在立人设还只是锦上添花时,无论演员,还是歌手,成名的唯一途径只有靠作品赢得文化和审美认同。哪怕是以前的“婆婆专业户”“媳妇专业户”“皇帝专业户”,至少还是基于业务能力设定的。
章子怡在《一代宗师》中扮演宫二。
但如今是“粉丝文化”盛行,流量直接影响着艺人的人气、商业价值、资源质量,所以他们必须成为粉丝想要他成为的样子。对于当代的艺人来说,综艺、微博、美妆、直播平台,“战场”越来越多了,反倒是代表作可遇而不可求。
法国著名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说:法国已经不再有真正的巨星,数码时代之后,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明星,他们非常出名,有上百万粉丝,但几乎什么都没做。套用在中国娱乐圈,同样成立。
如今的娱乐圈人设看似多元,其实却更加单一了,艺人只能努力去演出“极致感”,可“吃货”和“健身狂人”,“真性情”和“情商低”,“老干部”和“会撩”之间,真的就有天然壁垒吗?如今的人设看似涵盖到了方方面面,但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是什么人设呢?这实在太难定义了,没有一个单一人设可以对他们进行侧写,因为那个年代的明星,呈现出来的形象更具有整体性。也正因为此,如今的明星更像是电脑建模造出来的一个个娱乐产业的“零部件”。
流量明星们请注意,经纪公司、粉丝们之所以不断强调你的人设,说到底,只是因为没有作品,只能拿私生活来说事儿。但凡能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角色,早就吹成“演技炸裂的实力派”了。
翻阅娱乐圈的起起伏伏,因人设翻车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明星们逆转口碑的原因,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去做他们的“分内事”:创造好的作品。
曾因妆容妩媚、有争议的表演、篮球梗被网友群嘲的蔡徐坤,后在《青春有你2》任导师时表现出的认真负责专业,让他从全网黑到官方点赞;因离婚丑闻被一度雪藏的潘粤明,凭借《白夜追凶》等热剧打了翻身仗;章子怡一直有“国际章”的花名,最初是用来揶揄她绯闻满天,甚至走上了国际。那时候作为演员的她还没有“封神”,履历上最璀璨的部分仍是刚刚出道时与张艺谋、李安的合作,直到交出《2046》《艺伎回忆录》《一代宗师》等一系列作品,人们对“国际”二字的定义才真正转变为“演技走向国际”。
有作品滤镜的加持,哪怕翻车了都不怕。
前一年刚怼了“没有电影作品却多次走红毯都是脑子有病”的巩俐,结果第二年没有作品的她也以某品牌代言人的身份“蹭”了红毯;2014年,因《归来》入围金马奖的巩俐失利,直接骂金马奖“不公正”,还立下flag说:“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金马奖”,结果2018年,她去金马奖当了评委会主席。可谁又会嘲笑她“打脸”呢?
1995年,赵丽蓉就在春晚小品《如此包装》里吐槽“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25年过去了,依然有众多明星被“人设”裹挟。
“人设”从来不是什么坏东西。自好莱坞确立明星制开始,规划“人设”迎合的就是一种潜在的商业逻辑。但高晓松曾说,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句话送给明星们同样成立,艺人也要有一以贯之的人设。想来想去,多出几部好作品,才是一劳永逸的人设。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