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表格就业”要从根本做
2020/08/05 | 作者 周兼明 | 收藏本文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之年,就业形势本就严峻,但部分高校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统计。
东北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小李5月份收到学院通知:“6月5日前必须提交就业信息,否则无法打印报到证,没有报到证则无法派遣档案,学校对档案损坏或丢失概不负责。”收到此信息后,小李的班级群炸开了锅:“拿报到证和档案说事,就是强迫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证明自己就业了。”记者调查发现,高校让毕业生配合“演戏”手段不少。对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为了做出让上级满意的就业率数据,反复联系学生催交就业协议,也是头疼不已。
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乎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与校内各学院的资源分配。如就业数据不好看,专业面临停招、缩招风险,相关专业的教师薪资、教研课题项目经费都受影响。有的学校规定,专业就业率低于80%的,下一年停招。辅导员如果交不出好看的就业数据,待遇奖金都将受影响。压力层层传导之下,“表格就业”就产生了。
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原本就属历史高点,加上受疫情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可谓雪上加霜。李克强总理在6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透露,中国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8亿人,如何帮扶这些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如何让这些企业稳岗不裁员,已让各地政府左支右绌。何况是刚走上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想立刻就业,岂不是难乎其难?
就业数据的真实,对政府管理部门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整专业布局及招生规模,确保宏观管理及政府帮扶措施的精准有效,极为重要。如果数据不真实,统计就毫无意义,政策也会因之走偏。所以教育部今年6月1日发出的“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通知中,提出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
从《半月谈》报道的情况看,一些高校对教育部的通知显然视若废纸。这与当下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有关。高校成了官场,大学领导和有志于成为行政领导的辅导员,自然把本校或本专业的就业率,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这样的行政命令下,“就业不足数据来凑”就成了必然,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就业,并不是这些领导关心的问题。
其实,在电子大数据和全民社保的时代,统计就业率完全没必要凭借纸版的三方协议,只需人社部门在毕业季半年到一年内统计应届毕业生交纳社保的数量,就业率自然就出来了。对就业的评估,也并非毕业生找到工作就算完事了,还应当延长评估的时间,至少应当有二至三年的跟踪评估期,以及更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估内容—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专业发展空间、跳槽频率、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量化数据——只有对就业能力、就业质量进行更综合的评价,其就业数据对公共决策及教育管理才具有真正的参考价值。
浙江教育厅2013年就成立了一家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每年对全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虽然仍在教育厅的管理下,但至少让相对单一的高校行政进行自身评估,转向了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据评估院自己介绍,这样的调查虽历时较长,数据收集也较复杂,但分析结果比较科学,高校认可度较高,有的学校甚至愿意自费购买针对本校内部各专业的评估服务。可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比高校自己统计效果好许多。
高校要真正提高就业率,必须从基础做起,坚守以学术和科研为导向,形成良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机制,同时积极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己设置科研部门相比,和高校合作无疑更为经济有效。高校也因掌握了一手的市场信息,在专业设置、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有了更合理的规划,再通过就业评估,对专业进行更科学系统的设计与管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合市场的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产品的世界化,中国的高校教育更需要国际视野与经验,更需要培养世界通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让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增加中国经济的产业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思路更开放,主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强化经济与政策的支持。
高校是求真求知的殿堂,是给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如果公然让学生在就业率上造假,不啻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蔑视,也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背离。因此,各高校应从实事求是开始,好好落实教育的根本原则,不给毕业生无端制造心理阴影,让学生们都带着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