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人至上”到“政治正确” 百年美国电影中的平权斗争史
2020/08/05 | 作者 时间之葬 | 收藏本文
在持续不断的骚乱背景下,美国HBO电视网一度在他们的流媒体平台上临时下架了曾经获得十项奥斯卡大奖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因为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经典史诗片有美化美国南方奴隶制的嫌疑,一时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这是抗议此前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的延续,也是近两个月在美国声浪越来越高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的一次回响。
虽然此次下架事件有好莱坞近年来饱受诟病的过度政治正确之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量美国电影的确像《乱世佳人》一样,对于黑人群体的表现和描写,总是带有或多或少的歧视意味。借由此次机会,我们也正好可以简要地回顾一下黑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电影这个窗口,管窥种族主义在美国社会的消长。
盛行的白人至上主义
1915年,在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就成为了重要的银幕形象。只不过在格里菲斯这部划时代的史诗当中,黑人都被描绘成了野蛮、恶毒的负面形象。影片描绘的是南北战争时期林肯颁布废奴制时的故事,南方种植园里的黑人劳工,原本温顺淳朴,却由于突然获得了从未享有的自由,开始胡作非为。而在本片的最后,逞凶的黑人被3K党“英勇消灭”。《一个国家的诞生》的艺术成就和影史地位无需质疑,但是它传递的那个时代深入美国人心的种族歧视观念也在后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美国电影中的黑人都未能摆脱这样刻板的负面形象。黑人不是被描写成充满暴力倾向的社会不安因子,就是被描绘成敦厚老实的仆人或随从。大萧条时期的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一些歌舞喜剧片中就经常出现这样善良可亲的黑人仆从形象,而像《春风秋雨》(1959)这样的电影里,一个外形酷似白人但带有黑人血统的女孩,终生都会受到自己黑人身份的困扰。
更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乱世佳人》中善良泼辣的黑人女仆,饰演这一角色的哈蒂·麦克丹尼尔当年还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奖。这在当时几乎由清一色的白人占领的好莱坞,可谓破天荒的神话。麦克丹尼尔也就此成为第一个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黑人演员。但是,黑人演员的边缘地位并未因此得以改善,大多数的黑人演员只能跑龙套,成为明星属于天方夜谭。
在1960年代之前,美国电影里出现的外裔和少数族裔其实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歧视色彩,换句话讲,在当时的美国,盛行的都是绝对的白人至上主义。除了数量庞大的黑人,包括黄种人、拉丁裔和印第安人,都是饱受歧视的对象。这些外裔种族不是小偷就是强盗,不是身残体弱的偷渡者就是在码头和矿场里卖苦力的劳工。
身为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则几乎成了当时所有西部片的反派,他们野蛮嗜血,喜欢割下敌人的头皮,是应该被白人征服和驯化的落后民族。西部片被视为美国电影的“国粹”,这一类型的经典设定,也在1950年代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人明星
真正在美国电影里出现以黑人的解放和争取平等为题材的影片,还是1960年代之后的事情。
1962年改编自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同名电影,反映了黑人被冤屈致死的“集体暴行”,法庭上的凿凿铁证,却敌不过人们固有的成见。在电影中,芬奇律师未能为黑人平冤昭雪,但现实中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却唤醒了无数人的正义与良知。
影片上映之后的第二年,民权运动迎来了最高峰,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当着25万人的面,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这波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中,黑人不断自发组成群体走上街头抗议游行,加上舆论的压力,美国国会终于在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第二年,《选举权法》相继颁布,黑人终于在法律层面上取得了与白人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逃狱惊魂》剧照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黑人终于拥有了他们第一个真正的明星——西德尼·波蒂埃。波蒂埃生于迈阿密一个黑人家庭,早年在一些电影中跑龙套。1958年,他以反种族主义影片《逃狱惊魂》赢得柏林电影节影帝,后来更凭《野百合》(1964)一片成为史上第一个黑人奥斯卡影帝。在该片中,波蒂埃饰演了一位热心帮助逃难修女的黑人青年,他贫贱低微,却不惧窠臼与成见,果断向白人伸出援助之手。
在此后的几年间,波蒂埃接连主演了几部影响深远的种族题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炎热的夜晚》(1967)和《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
在《炎热的夜晚》中,波蒂埃饰演的提博斯警探途经某南方小镇却意外被捕,原因仅仅是当地发生了一起凶案,而他是一个路过此地的黑人。后来,他与当地的白人警探一起查案,但由于当地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他的工作总是受到层层阻扰。当提博斯去一个南方农场主家里询问案情线索时,突然被白人农场主极其无礼地打了一记耳光!而提博斯则立即回敬了对方一个耳光。这是在美国电影中,黑人送给白人的第一记耳光。《炎热的夜晚》寄托了黑人与白人从心存龃龉到互相理解的美好愿望,最终也成为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紧接着《炎热的夜晚》上映的《猜猜谁来吃晚餐》,则探索了种族问题的更深层面——已经凭借自己的教育和努力进入社会上层的黑人,依然难以避免遭到习惯性的歧视。波蒂埃饰演的医生约翰,正是已经步入美国精英阶层的一员。然而,当他被自己的白人女友乔伊带回家拜见父母,告知他们决定结婚的消息时,却依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乔伊的父母原本都是宣称自己反对种族歧视的开明人士,但当自己的女儿真的要嫁给一个黑人时,他们却将其视为无法容忍的背叛。同时,身为黑人的约翰的父亲竟然也反对约翰与乔伊的婚事。种族地位的差异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交流与倾诉,肤色不同的两代人终于达成理解和认同,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地享用一顿家庭晚餐。
在60年代前后,波蒂埃主演了大量为黑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电影,还曾多次拒绝出演丑化黑人的影片,因此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在许多黑人看来,波蒂埃依然不能代表黑人,他更像是一个“黑人中的白人”。因为他所主演的一系列影片,都是在以白人的规范和准则行事,是一种背离了黑人群体的委曲求全而已。
被侮辱与被歧视的黑人
在种族题材的电影里,1960年代是一个被一再提及和反映的时期。民权运动让黑人的声音得以被听见,但黑人群体的境遇并没有在一夕之间得到改变,种族歧视与仇恨的阴影,依然游荡在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1964年,民权法案已经颁布,然而在密西西比这个典型的传统南方州,黑人却远没有正当的公民权利可言。3K党肆无忌惮、横行街头,动辄焚烧黑人的教堂和房屋,殴打甚至屠杀黑人来发泄他们极端的种族仇恨。就连当地的警长和市长,都是3K党的成员和帮凶。
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1988)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实。片中,FBI为了调查一宗民权主义者的失踪案件来到密西西比,却受到了层层阻扰,甚至是人身威胁。被虐待的本地黑人居民,则因为恐惧而三缄其口。影片强调了这一残酷的事实——3K党作为美国种族主义的顽疾与疮疤,从未被根除,在废除奴隶制度百余年后的美国,黑人的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直至今天,3K党依然活跃。
南方如此,北方也未能幸免。无独有偶,《底特律》(2017)试图还原的就是1967年在汽车城引发巨大骚乱的黑人暴动事件。这场骚乱的起因是警方无故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引发了黑人的强烈不满,有黑人开始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当时密歇根州政府为了平息骚乱,出动了军队强行驱散黑人,底特律进入宵禁状态。
电影围绕一名带有强烈种族偏见的白人警察菲利普展开,他先是在办案时射杀了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后来又在审问的过程中对其他黑人极尽侮辱与殴打。
可以说,菲利普和今天对乔治·弗洛伊德暴力执法的那个警察简直如出一辙。最终,更多黑人参与了底特律当年那场骚乱,这场持续5天的暴动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被破坏,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骚乱之一。如今声势浩大的“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活动,多少像是当年一幕的重演。
大师级的黑人导演与登堂入室的黑人影星
1980年代末,第一个大师级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开始崭露头角。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李,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相当深刻的切身体会。他的电影风格犀利、节奏明快且极具爆发力。几十年来,李的作品总是与黑人的解放、觉醒、平等这些议题密切相关,被誉为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
在《为所应为》(1989)中,斯派克·李描绘了某个寻常午后纽约布鲁克林黑人聚集区里爆发的一场骚乱。全片充斥着纽约黑人区的真实生活气息,黑人的语言和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直观呈现。李通过大量生活细节来凸显黑人社区中的种族对立情绪,且巧妙地让平静之下暗涌的矛盾积蓄在一起,迎来激烈的爆发。
《马尔科姆·X》(1992)则是李为自己的“精神教父”拍摄的传记片,力求真实地还原马尔科姆的一生,丹泽尔·华盛顿演绎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马尔科姆·X是与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与后者不同的是,马尔科姆的主张更加激进,甚至被认为有煽动仇恨与暴力之嫌。在他的眼中,黑人不仅应该与白人平等同权,甚至是更优越的种族。这种激进的主张让马尔科姆后来长期遭到人身安全的威胁,最终他也和马丁·路德·金一样,在一场对非裔美国人团结组织的演说中当众被刺身亡。
《底特律》剧照
近几年,李又拍摄了《黑色党徒》(2018)和《誓血五人组》(2020)。这两部新作都带着几分戏说的姿态,去观察对黑人而言意义重大的1960年代的历史事件。《黑色党徒》把焦点对准了针尖对麦芒的黑豹党和3K党,《誓血五人组》关注的则是越战对于黑人群体产生的长远影响。
斯派克·李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虽然身为黑人群体的一员,但他的电影却从来不是简单地为黑人站队和呼喊。他的电影固然反对对黑人的歧视,呼吁平等,但是对于黑人社区和族群的确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良习性,也有着一针见血的批评与讽刺。他的电影像是立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在正视事实的基础上有助于双方更深刻和理性地看待彼此。
在演员方面,丹泽尔·华盛顿可谓新一代黑人影星中的领军人物。他的职业生涯中的早期作品,基本都是反对种族歧视、呼吁黑人平权的影片,包括《哭喊自由》《密西西比风情画》《飓风》等片。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反映南北战争中涌现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支黑人兵团——马萨诸塞州第54团真实事迹的《光荣》(1989)。
这支顶着巨大的争议与压力临时组建的兵团,最初几乎不被任何人看好,此前毫无作战经验的他们在白人眼中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在力排众议组建了兵团的罗伯特·古尔德·肖上校的精心训练和管理下,他们却在查尔斯坦战役中体现了惊人的作战能力,为北方联盟赢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他们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全国,并打动了林肯总统,后来有将近18万黑人被征召加入北军联盟,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北方倾斜。
《光荣》不再像过去的黑人电影那样满载伤痛与沉重,而是奏响了一曲歌颂黑人解放的嘹亮赞歌。华盛顿凭借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奖,2002年又凭借在《训练日》中一次颠覆性的反派演出,成为了第二位黑人奥斯卡影帝。在《光荣》中曾与其搭档的黑人影星摩根·弗里曼如此评价华盛顿:“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他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华盛顿成为了在演技和票房号召力上都不逊于任何一位白人的顶级明星。
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一大批黑人影星的崛起,黑人在银幕上也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刻板的负面形象。他们不但在种族题材的影片中担纲主角,而且在各种主流商业片中扮演过去那些只会由白人演绎的角色。他们可以是警察、律师、医生、将军、科学家,甚至可能是美国总统乃至上帝。过去那种黑人等于负面形象的定律已经彻底被改写,大量的好莱坞大片,甚至总会有意在片中安插一些关键的黑人角色,仅仅为了强调自己的政治正确。
进入新世纪之后,黑人明星的阵营不断扩大,黑人演员在奥斯卡上获奖也不再是新闻。事实上,几乎每一年的奥斯卡表演类奖项,都会有几位黑人演员得到提名。2002年甚至出现了影帝影后被黑人明星(华盛顿和哈莉·贝瑞)包揽的盛况。此后,杰米·福克斯和弗里斯特·惠特克也先后获封影帝,获得配角奖的黑人演员则更加繁多。
甚嚣尘上的“政治正确”
随着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形形色色的黑人电影俨然成了好莱坞的主流风景。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几部质地不俗的黑人电影进入奥斯卡的终极角逐名单。这些影片包括《珍爱》《相助》《弱点》《42号传奇》《白宫管家》《隐藏人物》《正义的慈悲》,等等等等。这些电影大多通过对黑人平凡生活的描绘,或隐或现地传递反对歧视和种族平等的主旨。
在时值美国废奴150周年的2013年,这一现象达到了某个顶峰,当年的奥斯卡史无前例地把最佳影片的桂冠授予了一部由黑人导演的反映美国奴隶制度的电影——《为奴十二载》。
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这部电影,冷静地直视了废奴制之前那段血腥且丑陋的美国历史,事无巨细地描绘了长期蓄奴的传统南方种植园的方方面面:从奴隶贩子的诈骗,到把黑人像牲口一样在展台上叫卖;从奴隶主的冷酷残暴,到大部分黑奴所遭受的非人际遇。抽打在黑奴身上的皮鞭生成的一道道血雾,控诉着奴隶制最丑陋的面目。
影片更进一步戳穿了奴隶主的伪善,他们一面不断吟诵着圣经赞美上帝,一面却在用自己的双手践踏自己的同胞。主人公诺瑟谱的几任主人对于他的自由人身份其实都心知肚明,包括“善良”的第一任主人艾普斯,但即便是这位“善待”了诺瑟谱的绅士,依然只顾自己的利益拒绝将其释放。而与那些白人奴隶主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沦为黑奴的诺瑟谱,虽然身体不再自由,却仍捍卫自己的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乱世佳人》被临时下架,就是因为《为奴十二载》的编剧约翰·莱德利的一篇文章。他表示,“这部电影(《乱世佳人》)要么在忽视奴隶制的恐怖,要么就是在塑造有色人种最痛苦的刻板印象。”
在《为奴十二载》之后,由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执导的同性题材影片《月光男孩》(2016)和反映种族歧视的《绿皮书》(2018),又分别在第89和91届奥斯卡上赢得最佳影片奖。在它们获奖的同时,对于它们因为政治正确而得到更多偏爱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很多美国的右翼人士认为,过度讲究政治正确的奥斯卡正在沦为平庸滑稽的闹剧。
但无论遭受多少质疑,《月光男孩》和《绿皮书》依然无愧于它们收获的小金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维度再次拓宽了黑人题材电影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因为它们本身的艺术水准足够出色。
尤其是《绿皮书》,这个片名,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的象征。这本名为“绿皮书”的黑人旅行指南,就是1962年的美国南方一个黑人举步维艰的最生动的写照。《绿皮书》通过两个身份错置的主人公——举止优雅的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和生性粗俗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构造了一连串的尴尬和冲突。
托尼亲眼见证了唐身为黑人的一系列不幸遭遇——被种族分子殴打,被警察收监(因为和一个男妓发生关系),被餐厅拒绝用餐。更重要的是,他也亲眼见证了唐是如何优雅地应对这一切,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风度,然后用自己无以伦比的钢琴演奏征服一批又一批听众。直到最后,他自己也被征服。唐也亲眼见证了托尼是如何用一系列痞子式的手段屡次救自己于水火,当他那一套“上等人”的方式行不通时,托尼“下等人”的把式却往往特别管用。就好比他此前无法接受的炸鸡——“下等人”的食物——原来如此美妙。最终,两个主人公不仅消弭了偏见与歧视,而且真正实现了理解与平等。不仅是黑人和白人的平等,更是“上等人”和“下等人”的阶级平等。可以说,在平等的诉求当中,《绿皮书》完成了立意的升华。
与《绿皮书》同年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另一部电影《黑豹》,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轰动。“黑豹”这个名字,对于1960年代同名激进黑人团队的指涉不言而喻,这个角色的漫画原型就是在1966年黑豹党创立时被斯坦·李和杰克·科比创造出来的。
电影《黑豹》的故事与黑人解放和种族平等没有多少关系,但这却不妨碍很多美国黑人把它视为黑人实现平等的某种象征。《黑豹》是第一部完全由黑人导演和主演的“血统纯正”的商业巨片,是第一部由黑人担纲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因此也被许多美国黑人视为自己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个标志。在此之前,作为当代主流美国文化的超级英雄,总是由白人、千奇百怪的“变种人”和“外星人”来扮演的,总之与黑人无缘。在片中,导演花费了不少笔墨来呈现极富非洲原始风情的黑人文化与习俗,呈现出迥异于同类超级英雄电影的风貌。
这部漫威制作的超级大片,上映伊始就饱受好评且票房全线飘红。上映一年后,更是成为了史上第一部被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再次让不少人对奥斯卡的政治正确横加指摘与批评。
但在短短一年之后,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让整个美国都陷入了震惊与愤怒。这起极端的暴力执法案件,也让人们意识到,哪怕是在种族平等如此被当作政治正确来强调的今天,黑人群体离真正的平等,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
对于美国社会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是如何强调种族平等的政治正确,而是如何把平等的权利真正落实到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的手中。像很多其他事情一样,关键并非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