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企业融资1440亿 加速国产化
2020/08/05 | 作者 《日本经济新闻》 | 收藏本文
力争实现半导体国产化的中国企业的融资规模正在急速扩大。截止到7月5日,2020年的融资额约1440亿元人民币,仅半年时间就达到2019年全年的2.2倍。对企业提供援助的主角是政府基金和2019年新开设的股票市场。与中国抗衡力图阻止其获取高科技主导权的美国,为生存加紧提高半导体的自给率。
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仅为15%左右,拥有很高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和新一代通信标准“5G”设备则是中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源泉。如果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半导体市场之外,中国将很难生产这些设备,而且还有可能在中美主导权竞争中掉队。
根据中国的民营数据库、企业的公示数据和媒体报道等,统计了半导体相关企业通过股份获得的融资。截至7月5日,2020年的融资额已达到约1440亿元人民币(包括未支付项目),仅仅约半年的时间,就大幅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融资额(约640亿元人民币)。
中国于2014年成立了以半导体国产化为目的的政府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到2019年为止,被认为共完成了14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2019年秋季成立了二期基金,2020年开始正式投资。上海市和北京市等也成立了基金,加快了支持半导体实现国产化的步伐。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MIC)。2020年整个集团的融资额规模换算成日元达到1万亿日元。中芯国际最早将在7月内在被誉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新市场“科创板”上市,最高融资额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以上。集团企业还获得地方政府基金等投资的22.5亿美元。希望将中芯国际培养成替代全球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台积电(TSMC)的存在。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在作为智能手机大脑使用的产品的设计等方面拥有尖端技术,另一方面,有关量产和制造设备开发的技术水平仍然不高。
调查公司美国IC Insights统计显示,从各地区的半导体产能(按基板面积计算)来看,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仅次于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排在世界第4位,已超过美国。预计到2020年跃居第3位,2022年跃居第2位。国内外企业推进的面向半导体存储器的巨额投资等对此做出贡献。
虽然在“数量”上不断追赶,但在“质量”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仅限于华为技术旗下子公司海思半导体等。海思半导体拥有在智能手机和服务器等之上负责运算处理的“逻辑半导体”的最尖端设计技术。不过,生产委托给台积电(TSMC)等。中国推进量产所需的制造设备大部分依赖日美欧的企业。
相关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