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院”成为新常态的艺术院线
2020/07/25 | 作者 《文汇报》 | 收藏本文
影院不开门的日子里,为了过点“聚众看片”的瘾头,少则二三百,多则上千的影迷约定于同一时段在同一个流媒体平台观看同一部电影;电影放完,主创被拉进几百人的微信群,群聊现场成了映后谈;以及,越来越多的影片版权方与视频平台和专业策展机构合作,给现有的片源分门别类、合并同类项,参考各大剧院“定时限时放送剧目视频”的模式,做起线上影展……
举办“云影厅”“云沙龙”“云影展”的初衷是作为应对疫情非常时期的替代方案,由于影院复工牵扯诸多不确定因素,“云观影”从非常态的权宜之计逐渐变成一种新常态。从私人的“网上看电影”到赛博社群化的“云观影”,诚然是制造一种苦中作乐的仪式感,可是,创作者、观众、版权拥有者和策展方等,不同人群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实质上完成了对流媒体平台内容的再发现。
疫情制造了社交隔离,但“在线”又突破了影院物理空间的局限和排片时段约束,线上资源最终在线上空间实现尽可能优化的分享——正是这一点,让“云观影”成为值得延续的新常态,它可以成为商业院线和影展之外的一种重要补充。
因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有许多人苦恼于无法赶赴电影节现场,或辛苦抢票却与想看的电影失之交臂;另一方面,大量正规引进后的影片被淹没在流媒体的大数据汪洋里。
仅以“和观映像”一家为例,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引进125部电影版权,其中大量是在圣丹斯影展和欧洲三大影展引发过关注或争议的话题级作品,更有来自中亚南亚、拉美和非洲这些“全球南方”,尝试打破欧洲白人视野局限和话语垄断的作品,但这些影片在视频平台上线后,有近一半仍乏人问津,在豆瓣上因为观看人数太少而没有评分。版权方痛心于“酒香巷子深”的状态,通过和高校或美术馆合作组织“学术放映”的方式,把一部分电影“推”到观众面前,但这类放映的场次和可容纳的观众数仍是有限的。
相关报道
评论